[林之影]
喝不喝處理過的污水?
[林之影]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羅津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找來一些志愿者,拿出一件毛衣,告訴他們,這件毛衣別人曾經穿過,但現在已經洗得干干凈凈了。然后,羅津問這些志愿者,愿不愿穿上這件毛衣。
大家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都說穿這件毛衣沒有問題。
接著,羅津告訴志愿者,那個曾經穿過這件毛衣的人是個艾滋病患者,但只是穿了三十分鐘而已。
結果大家突然都說不想穿那件毛衣了。羅津詢問他們有關艾滋病的知識,他們都很清楚艾滋病不會通過那件毛衣傳染的,可是迷信的感染效應還是開始發威,他們就是沒有辦法穿上那件毛衣。
羅津又在不同的志愿者間,不斷變換毛衣主人的設定。他發現,只要說到毛衣曾經屬于邪惡化身者或者罹患疾病者,都能令志愿者厭惡到不想穿這件毛衣。事實上,羅津的研究顯示:人們寧愿穿沾過狗屎沒洗的毛衣,也不想穿艾滋病人穿過但已經洗干凈的毛衣……
這就意味著,人類天生就對某種特定的東西有厭惡情緒,這種情緒來源于人類極不科學的“因果聯想”——一件物品如果與病人聯系在一起,那這件物品必定是不干凈的,怎么洗都沒有用。

人類為什么有這么奇怪而又不正確的因果聯想呢?這其實是對外界一種本能的防范。病人確實容易將細菌傳染給其他人,所以人們會從心里抵觸病人穿過的衣服,即使某些病沒有傳染性,但人們對病人衣服的厭惡心理早已根深蒂固了。
這種根深蒂固的厭惡心理被心理學家稱為“厭惡因子”,在社會生活中,厭惡因子往往會帶來意料不到的結果。
想象一下,如果你居住在遭受旱災的地區,你被告知從此以后只能飲用回收利用的污水,是否你的第一反應就是惡心?多數人的答案是“是的”。如果許許多多的人都有那種厭惡感,那就會激起一股社會力量,直接阻礙污水循環利用技術的推行。
在厭惡因子的促使下,在美國加州的紅木城地區,反對者們將污水回收處理項目拖延了近兩年。在距離紅木城向北六個小時車程的噴泉谷,人們對當地的地下水補給系統進行了抗議活動,該系統是世界上最大的廢水回收利用系統。為了消除反對者的疑慮,工程師們將經過深處理的廢水從工廠泵到一個地下盆地,經過多層砂石的過濾,然后由管道輸送到商業和家庭用戶。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從地下盆地輸出的水還沒有輸入時處理過的水干凈,原因可能是,在過濾過程中,從自然濾層吸取了污染物。
如何減少公眾的厭惡因子呢?廢水再利用的反對者們把該技術稱為“從馬桶水到水龍頭水”,這一說法加強了人們內心的厭惡情緒,導致人們對該技術的徹底反對。但這些反對者卻故意忽略了污水處理的高科技過程,也不懂得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分解再聚合的循環過程。所以宣傳污水回收可以著重強調這些經過處理的水完全不含雜質,比天然水還干凈很多。
當然,厭惡因子也可以起有效作用。過去千百年間,人類早已本能地學會了如何避免飲用污水,今天,如果回收污水處理不當,的確會帶來大規模的健康風險,因此公眾的質疑是極其明智的,它可以促進科學家對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更加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