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
中國人的偽幸福生活
[郎咸平]

我想談一個比較有趣的題目,一個和每個人的生活都相關的題目,叫做泡沫經濟。最近你們看到了吧,到處都是泡沫,房地產泡沫、股市泡沫,如今大蒜也泡沫了,中國的物價存在太多的泡沫。
舉個例子吧,1982年,我們去看電影《少林寺》的時候,票價是1角錢,2007年《變形金剛》在北京上映票價是80元,25年翻了800倍。而在美國,一線的電影院《變形金剛》的票價折合人民幣是54元錢。其實很多香港人到了大陸看電影,看到票價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香港的票價最貴也才50港元而已。如果在非尖峰時間去看,還有20港元到40港元的票價,我們大陸這邊的收入這么低,電影票的價格怎么可能這么高?簡直無法想象。
在中國,像男學生要陪女朋友看個電影,那都是很奢侈的。這叫什么?物價泡沫。以麥當勞為例,美國麥當勞價格跟中國差不多。天然氣呢?我們差不多一立方3.5元,跟美國也差不多。你發現沒有,這種低檔餐館的價格差不多,天然氣價格也差不多,可是電影這種東西就差很多。也就是說,吃的跟用的,這種大眾都要消費的東西,價錢都和美國差不多,但是只要不屬于大眾消費品的,中國的就一定比較貴。
中國的房價收入比達到了發達國家的3至6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在人均收入不及日本東京十分之一的情況下,房價已和東京不相上下,有些地區的房價收入比已超過30倍。蔬菜、肉蛋、糧食及食用油價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物價問題成為了百姓關注的焦點。那么,物價問題到底是什么問題?所謂物價泡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們有些人喜歡穿名牌的衣服,比如阿瑪尼,阿瑪尼的西服在中國差不多要3萬元人民幣,但是在美國買的話,折算成人民幣卻只有15000元。汽油在中國是6.83元每升,在美國4.56元每升,也差了很多。寶馬Z4型的車子在中國要58.9萬元人民幣,在美國折換成人民幣才20萬元而已,還不止這些。我再舉幾個例子,有個叫Samsonite的旅行包,翻譯成中文,我們叫它新秀麗,可能大家不一定知道新秀麗,這種包在美國買的話,一個大概是27美元,才是中國價格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我們買一個包都要比人家多花那么多錢。在美國,一件POLO的秋天穿的大衣29美元,Clark的涼鞋,美國牌子,23美元,看到這些數字,你是不是還以為美國經濟破產了、崩潰了?還是大甩賣?我也有這種感覺,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到美國洛杉磯一家叫小臺北的中餐館去吃飯,4個人點了很多菜,都是魚蝦螃蟹這些海鮮,一結賬,4個人才49美金,折合成人民幣大概是300多元,每一道菜平均價格才7美金,像這種魚蝦蟹之類的海鮮,在我們中國吃的話,這點錢頂多算個零頭。當然如果去那些特別小的店,就另當別論了,但在一般餐館我們的就肯定比美國的貴多了。還有我們經常喝的咖啡,在美國是1美元,也就是不到7元錢人民幣。我們這邊,就是去一般的咖啡館、咖啡廳,一杯也大概要二三十元人民幣。似乎只有麥當勞這種一般社會大眾都吃的快餐,天然氣這種一般社會大眾都要用的產品,我們和美國的價格差不多之外,其他稍微上點檔次的東西,我們都比人家貴。為什么?
一切皆因沒有藏富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