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令偉
澳大利亞農業產業化經驗啟示談
文/孟令偉

澳大利亞采用以家庭農牧場為主的農業生產方式。農牧場面積大則2萬多英畝(1英畝=6.072畝),小則200多英畝。一個家庭奶牛場多的養2000多頭奶牛,少者也有200多頭。農場土地有的是租用,有的是私有。家庭成員既是農牧場的生產者,也是農牧場的經營者。農場生產高度機械化和現代化,基本不雇工或只有很少量雇工。一個家庭農牧場就是一個農業企業,是真正的產銷或產加銷一條龍。
澳大利亞培育了發達的現代化農業體系,農業產業化在這個體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中國和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人口資源、農業生產方式、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的發展道路、體制環境有很大不同,但在一定著眼點上,澳大利亞的成功經驗對我們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生產高度現代化、產銷或產加銷一體化的農場經營模式,不僅代表了澳大利亞的農業生產方式,也成為該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最主要的紐帶和農產品加工的重要支撐。全澳農場數量約有13.2萬個,其中20%的大農場生產了65%的農產品。奶牛場、養豬場、葡萄園、養雞場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高機械化、專業化、產銷或產加銷一體化的特征。新南威爾士州的佳諾·溫德養羊農場,農場主湯姆森·格蘭特擁有牧場1700英畝,牧地用鐵絲網圍起來,有大型飼草切割機,有供羊飲用水的水塔,放牧和飼養相結合,向長期合作的客商供貨,最多時一年養羊5-6萬只,銷售5萬多只。格蘭特既是主要勞力、生產者,又是經營管理者、銷售員,忙時臨時雇傭一兩個人。墨爾本的凱德敏德家庭奶牛場,養奶牛360頭,機械化擠奶,人工授精,每天產奶1.2萬公升,奶牛場和牛奶加工公司有長期購銷合作關系,公司每天有專車來運奶。農場有4個人,既是生產者,也是管理者。新南威爾士州詹姆士家庭葡萄園栽種6個品種、面積達15英畝的釀酒葡萄,園坊店一體作業,自產自釀自銷,每年加工葡萄酒2.7萬升、3.6萬瓶,有自己的專用商標和品牌,幾十個品種。生產、加工、銷售都由詹姆士先生和太太來做。澳國象這樣園坊店合一的家庭葡萄酒企業有很多。這種大型或小型的家庭農場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支點。通過這一支點,農業產業化經營才能延伸開來。
我國不可能走澳大利亞高度現代化的家庭大農場經營之路,但可借鑒澳小型家庭農場的經驗,發展專業化的家庭小農場、小莊園、微型農莊,走產銷一體或產加銷一體的企業化經營之路,或發展在龍頭企業帶動下的專業生產大戶。這就需要進一步明晰土地產權,確立農民土地主體地位,在明晰土地產權、穩定農地長久承包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引導和鼓勵農地流轉,采取土地入股、租讓經營等辦法,為培育家庭小農場、微型莊園、專業大戶、社區合作農場創造條件,發展適度專業經營。要按產業化的思路,積極鼓勵和引導,發展一批示范型、集約型、精細型的小農莊企業。
合作社是澳大利亞農業的重要組織形式,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粘連體,是適應農場生產、食品制造商的經營需要和權益保護發展起來的,但在發展進程中政府從信貸、稅收、財政上給予支持,在法律上提供保護和促進,已形成較完整的體系和較完備的功能,使之在農業經營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強大生命力。
合作社在澳畜牧業特別是奶業中有很大話語權。澳6個州有各自的奶農分會,全國有奶農聯合會,代表著奶農的利益,而奶制品商聯合會代表奶制品生產商的利益。合作社控制的加工企業加工全國牛奶產量的75%。澳大利亞的綿羊合作社通過電腦網絡拍賣綿羊,農民在計算機中報價訂合同,收購商在遠程電腦中詢價下訂單。合作社利用網絡為農民提供期貨套期保值、遠程合同拍賣等業務。
我們可以借鑒澳大利亞發展合作社的經驗,大力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產品加工行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推進“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鏈條經營模式。無論從提高農民的組織程度、自我保護和發展能力看,還是從提高龍頭企業的行業保護和整體競爭能力來看,我國發展合作組織更顯迫切。政府應盡可能地對發展合作組織創造更加寬松的條件,提供有力的支持,進行大力的鼓勵,在注冊、登記、財政、信貸、稅收方面給予全面扶持,法律方面提供積極的保護,促進專業的、綜合的、單體的、聯合的合作組織發展,為農業、加工企業、產業化經營提供強大保障。特別要重視培育“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鏈條經營模式,發揮好合作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融合三者關系,實現共同發展。
循環利用的生產,生態農業的管理,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于澳大利亞的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之中,也是澳農業競爭力強、效益性高、持久發展的重要原因。
澳大利亞對水的管理十分嚴格,國家層面有水資源管理委員會,水務管理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重要職能,政府全面負責水資源規劃、水資源定價和水權交易,范圍覆蓋城鄉。一般情況禁止采集地下水,大力提倡和鼓勵對雨水的收集利用。農場、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交易市場都重視對雨水的收集利用。大一些的農場都有水塔、蓄水池,對收集的水進行循環利用。而果園樹下鋪麥秸,園地中撒木屑也成為行之有效的節水措施。持之以恒的水資源節約保護使澳大利亞境內的河流幾乎沒有污染情況,且水量充沛,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盡管地廣人稀、草場資源十分豐富,但澳大利亞仍堅持不斷地改良草場,發展優良牧草,嚴格規定載畜量,實行輪牧、休牧、圍牧,嚴禁過度放牧,促進草畜生態良性循環。為保護昆蟲生態,基礎產業部的農業科研所大力推廣用物理方式誘捕害蟲,用生物方式以蟲治蟲,或選擇性用藥,盡量不用和少用化學農藥,以免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殺死益蟲。為了減緩抗性和對土壤的破壞性,不斷更新除草化學劑,或采用以草制草的方法。牧羊場的羊料由小麥、碎草攪拌而成,養豬場的豬料也是自制的,里面有很多小麥,并將自動喂養改為手工喂養。生態農業、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與環境和諧共生的農業,為澳大利亞塑造“公園之國”、“國中公園”的形象做出了重要貢獻。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的農業生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也使自然生態和環境付出了巨大代價。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一個難解的而又不得不面對的悖論。但這個悖論總得解開和克服,不然不但無法向子孫后輩交待,也將付出更慘重的難以補償的代價。而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環境農業是勢在必行的解決之道,培育全民族保護環境的精神更是根本解決之道。我們應建立更嚴格、更合理、更全面、更有效力的水資源管理體制。鼓勵廣開收集雨水、儲蓄雨水、利用雨水的渠道和措施,抓緊海水淡化的研究;要管理好有限的草場和更有限的森林資源,在從根本上解決草場退化和森林濫伐的前提下,逐步恢復植被,培育新的植被;要借鑒澳國的經驗,多發明、多使用物理的、生物的方法滅蟲滅草,多使用有機的、自然的、復合的肥料,盡可能減少化學肥藥的使用。將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的理念,貫穿于我們的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產業化經營之中。

(本文原載于《農業產業化》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