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寬華 陳 正
(德國魯爾都市孔子學院,德國杜伊斯堡47057;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教育學院,德國柏林10099)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初具規模,1987年8月14日中國正式成立了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當時,對外漢語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就,比如研究對象更加明確,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點(陳亞川,1989)。但是仍有一些不足,比如有關學術研究方向,教學法探討以及研究視角等(趙金銘,1996:451)。隨著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蓬勃發展,近年來針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多,相應的文章也各具特色,但是上述研究方法基本以文獻綜述或者理論探討的質性研究為主。本文采用詞頻統計法對1998-2009年間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的所有核心期刊的602篇論文進行了文獻計量學調查分析,得出了中國對外漢語研究領域的關鍵詞頻率表,作者合作情況表,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當前中國對外漢語學研究的熱點和問題。通過對熱點問題的評價與反思,可以使學者快捷有效地把握當前中國對外漢語研究的問題與難點,以便能有效地為教育管理部門制定對外漢語研究的學科發展規劃提供建議。
1978年,呂必松先生在北京地區語言學規劃會議上提出“要把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來研究”(孟瓊,1978),學界一般以此作為國內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建設的開端。新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最早追溯到1950年在清華大學設立的“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1951年1月該班有33名學生正式上課。此后到1977年改革開放前,全國高校共接收來華留學生13 000名(張德鑫,2000)。
經過近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應用語言學已經形成了系統的體系,根據趙金銘(2001)繪出的中國應用語言學譜系圖,可以清楚地看到語言教學下分為漢語教學和外語教學,漢語教學又可以下分為作為母語教學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

圖1 中國的應用語言學譜系圖(趙金銘2001)
近年來,由于對外漢語教學推廣的迅猛發展,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中的漢語教學形式自然也屬于對外漢語教學的范疇。當然,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學科體系內我們會面臨其他各種各樣形式,包括海外漢語教學(對世界各地母語非漢語的外國學習者的漢語教學)、對內漢語教學(教學對象是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少數民族(戴慶廈,2007)①、世界華文教學(對海外華人華僑的漢語教學)等等。看似相同,其實有區別,對外漢語教學是屬于對外國人進行漢語教學這個范疇,所以這門學科包含了第二外語,對外國人兩個特征。根據上圖我們可以對“對外漢語教學”的概念作出一個歸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下以外國人為目標人群、以習得漢語知識為目的,形式曾多樣化趨勢的語言教學活動。
據統計,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數已達3000萬。“在這些漢語學習者中,華人華僑學生幾乎占了絕大多數,約占總人數的70%多。華人華僑是海外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先鋒隊和重要推動力量。”(賈益民,2007),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對外漢語的目標人群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外國人,越來越多的華人,華裔也都成為對外漢語的授課對象。目前人群的多樣化成為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新特征。
本研究采用的數據來源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檢索系統,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為我們下載數據,轉換格式和進行數據分析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因此我們以關鍵詞“對外漢語”為檢索項,對CSSCI收錄的1998—2009年間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所有論文共602篇進行統計與分析。處理所下載的文獻索引,對關鍵詞、作者等進行全面細致的統計,并進行排序。Evelien Otte和 Ronald Rousseau指出,情報學家對出版物研究、引證和同被引網絡、合作關系和其它社會相互作用。形式通過互聯網都構成了無標度的社會網絡,而在所有這些研究中社會網絡分析都具有廣泛應用(Otte&Rousseau,2002)。利用關鍵詞對“對外漢語”的理論研究狀況進行分析有其重要意義。盡管只有幾個詞,但可以認為它們是該篇論文的精華。同時往往可以利用關鍵詞發現該篇論文所屬的學科以及研究內容(姜春林,2009)。通過統計作者的合著情況,有助于了解我國現在該教學領域研究的主要形式,發現其學科間的交融,體現和激發相關學者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耿柳娜、翟學偉,2009)。
限于篇幅,這里僅列出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論文中出現頻次最高的詞,通過詞頻分析可以勾勒出當前我國對外漢語教學領域所關注的熱點。通過對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收錄的以“對外漢語”為關鍵詞的1998-2009年間所有核心期刊的分析,得出我國對外漢語研究領域關鍵詞詞頻分布(見表1)

表1 我國對外漢語研究領域關鍵詞詞頻分布
從該表統計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出,關鍵詞詞頻排列前三位的分別是“對外漢語教學”、“對外漢語”和“對外漢語教材”。其中對“外漢語教學”以520次頻次排名第一,“對外漢語”以頻次35緊隨其后。排名第三位的是“對外漢語教材”,其頻次達到了23。由此表可以看出,最引人注目的關鍵詞是“對外漢語教學”。截止2010年底,我國已在96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其中303所孔子學院和265個孔子課堂已啟動運行,注冊學員達36萬人(許琳,2010)。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產生了廣泛的地區影響。其中20所孔子學院(課堂)被評為2009年先進孔子學院,30所孔子學院(課堂)被評為2010年先進孔子學院,它們都是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言教學或文化交流活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語言和文化的推廣。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對外漢語教材也進入三甲。近年來,教材編寫方面的發展也很迅速,比如國家漢辦組織編寫了一系列叢書如:《快樂漢語》、《長城漢語》、《跟我學漢語》、《漢語樂園》、《新實用漢語課本》、《當代中文》、《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等。根據大綱的要求,教材中體現了以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包括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策略和文化意識)為導向的宗旨(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2009)。在教材開發上不僅配有課本、練習冊、教師用書而且配備了大量的多媒體音像材料,極大的方便了漢語教學工作者的教學工作,同時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次和不同國家的需求,進行了多語種的出版。
趙金銘(1996)認為,盡管對外漢語教學迅速發展,但還是暴露了一些問題。首先在教學研究中,“探討一般教學法的文章較多,能為單項語言技能訓練尋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比較少;其次是有關研究視角,在漢語本體研究中,詞匯及其教學研究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漢語語段、篇章、漢語風格及其教學的研究,除個別文章,幾乎無人問津”;最后在論說方式,一些對對外漢語的科研論文還只是停留在教學總結,需要在由“經驗性”向“科學型”轉變。(趙金銘,1996:451)。本文通過對近十年來有關對外漢語教學的相關論文分析,總結出以下新的問題。
對外漢語研究既然定位于應用語言學研究范疇之內,那么,它應該是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計算語言學和現代教育技術的交叉地帶(趙金銘,2001)。對外漢語研究的學科交叉性不僅要求具備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而且也需要不同學科之間加強跨學科的合作。通過對被引作者索引合作情況的分析,如表2所示,發現作者合作度只有1.23,合作率僅達到17.28%,明顯處于較低水平,而“論文作者的高合作度可以帶來論文或期刊的高質量”(周慧,1997):

表2 1998-2009作者合作情況
所以,研究上要適應學科綜合、學科交叉的新特征,善于綜合看學科、整體看世界,在對策研究上加強綜合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新學科,必須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方位的研究,這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中國語言學的發展,提高中國語言學的研究水平。”(林燾,2000)
“自50年代起,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界就有“重表達、重實踐、重對比”的研究傳統,這自然是傳承了清代樸學求實的學術傳統,然而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理論的探討”(趙金銘,2000:4)。目前仍然存在基礎理論研究上尚無重大建樹的問題。隨著世界范圍內學習漢語的人數急劇增長,漢語學習者覆蓋的地域日益廣闊,對外漢語的授課人群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對外漢語的受眾群體不僅僅是國外學習漢學專業的學生,社會各個階層都加入到學習中來了,從年齡層次上看,有兒童,青年和成年人;從職業層次上看,有大中小學生、企業技術人員、職員及公司經理,漢語學習的目標人群曾現出社會階層的復雜化與學習目的的多樣化。
此外,從宏觀上講,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具有優越的漢語學習條件,他們可以自由選擇一門外語,可以不學法語、西班牙語或德語,而學漢語,所以學習的專注度較高。而以其他語言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通常是必須先學習英語,其他語言次之。如:一個歐洲人為了生存和工作需要學習的語言序列通常是英語、法語、德語或西班牙語。學習漢語的序列肯定排到至少第二位之后,無疑較之美國人或英國人來說,歐洲其他國家的人對漢語的專注度就顯然低于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了。為此,國家對外漢語推廣辦公室應當給予關注,在實施對外漢語教學中制訂不同的戰略,不可一視同仁。也可以說,這是另一層意義上的漢語學習者的國別、群體和個人的復雜化與學習目的的多樣化特征。
微觀上講,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心理適應和語言接受能力,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課堂設計都需要“因地制宜”或“量體裁衣”。
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后應當要“強化應用性研究,加強對策性研究,使得對外漢語教學更能符合不同學習人群的需求”(趙金銘,2008),更確切地說要根據不同國別的具體情況及文化特征和不同學習人群的需求加強針對性的基礎理論研究。
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對加強新媒體運用,革新教學手段也逐漸給予了重視。當然,教學思想與教學手段還有待于現代化,還應加強現代科技手段在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中之應用研究,注重多媒體資源與語料庫技術研究(趙金銘,2000;2001;2008)。這里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在傳統的教學觀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上進行變革,以適應現代學習者的需求,達到教學思想現代化;另一方面,語言學習的同時也是文化的學習。提高跨文化素質,促進教育對象在跨文化交往中積極態度的形成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提高,將會成為對外漢語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為了適應各國對漢語學習的需求,我們必須盡快造就一支兼通兩種語言、兼融中外文化的高素質院長和教師隊伍(劉延東,2010)。這里要求教學人員不僅漢語知識扎實、外語精通,還要求對當地國的文化非常了解,能夠以目標人群的視角去組織安排教學。所以,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素質和對外漢語教學能力尤為重要。
近年來雖然在教學理論研究、教材編寫和研究及師資培訓方面都取得不錯成績,但是未來對外漢語跨學科性與跨文化性的發展趨勢還要求我們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首先,加強跨學科間的科學合作,漢語教學包含了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跨文化學等學科,跨學科的研究將會豐富對外漢語研究的視野,同時從全局把握問題。
其次,加強教學學科體系及教學理念的研究,反映現實教學和學習的需要、能產生切實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的技術、方法、措施。
最后,加強師資力量培養,使教學人員具有新媒體應用和跨文化交往的能力,以適應現代學習者的需求。現在通過諸如網絡、手機以及視頻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同時,不同文化群體的語言習慣也不同,漢語學習者中有一部分人是因為文化的因素產生“偏見”、“刻板印象”從而導致無法進行正常交際與溝通,這些都給對外漢語師資提出了挑戰,如果忽視教師的適應能力,對外漢語教學是難以奏效的。如何在硬件設施逐漸完善的同時,有效的保證與加強具有新媒體應用和跨文化能力的師資力量培養,并達到預期效果也將成為未來重點關注的問題。
注釋:
①戴慶廈認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在我國習慣稱之為‘對內漢語教學’。”見戴慶廈《相互溝通,相互借鑒》,載《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第3期。
陳亞川:《<語言教學與研究>10年——在紀念創刊10周年座談會上的匯報》,《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年第3期,29-35頁。
戴慶廈:《相互溝通,相互借鑒》,《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第3期,8-9頁。
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先進孔子學院集粹》,《孔子學院》2010年第4期,76-77頁。
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
耿柳娜、翟學偉:《心理學研究領域學者和機構學術影響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數據》,《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期,107-113頁。
賈益民:《海外華文教學的若干問題》,《語言文字應用》2007年第3期,23-26頁。
姜春林、杜維濱等:《學術期刊網絡結構的文獻計量及可視化分析》,《情報雜志》2009年第3期,78-84頁。
林燾:《應用語言學是中國現代語言發展的動力》,《世紀之交的應用語言學》,于根元主編,54-54頁,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劉延東:《攜手促進孔子學院可持續性發展》,第五屆孔子學院大會主旨演講,北京,2010年。
孟瓊:《北京地區語言學科規劃座談會簡況》,《中國語文》1978年第1期,78頁。
許琳:《關于2010年孔子學院總部工作總結和2011年計劃的匯報》,第五屆孔子學院大會,北京,2010年。
張德鑫:《時外漢語教學五十年-世紀之交的回眸與思考》,《語言文字應用》2000年第1期,49-59頁。
周慧:《論文作者合作度評價意義淺析》,《河北科技圖苑》1997年第1期,30-31頁。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的現狀與前瞻》,《中國語文》1996年第6期,447-453頁。
趙金銘:《“九五”期間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第3期,3-6頁。
趙金銘:《對外漢語研究的基本框架》,《世界漢語教學》2001年第3期,3-11頁。
趙金銘:《漢語國際傳播研究述略》,《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19-24頁。
Evelien Otte,Ronald Rousseau.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Powerful Strategy,Also for the Information Science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8(6):441 -453,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