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杰 趙東波 張吉鵬 邵帥 譚旭晶
遼寧省第九地質大隊,鐵嶺 112000
西豐縣凌云鉬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
蔡文杰 趙東波 張吉鵬 邵帥 譚旭晶
遼寧省第九地質大隊,鐵嶺 112000
西豐縣凌云鉬礦是遼北地區首例達到可采規模的鉬礦床,礦體賦存于古生代晚期的似斑狀花崗巖中,受北東向和東西向兩組斷裂控制,地球化學異常特征與鉆探驗證結果相吻合,為石英脈型高溫熱液礦床。本文通過對礦體地質特征的論述,提出了找礦標志及方向。
鉬礦;凌云;地質特征;找礦標志
礦區區域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吉黑褶皺系張廣才嶺優地槽褶皺帶,區域構造以韌性剪切構造為主,次為脆性斷裂,經歷了加里東、海西~印支、燕山多期變形疊加,其中海西~印支期構造運動尤為強烈。燕山期脆性斷裂以北東向為主,次為北西向。
區域出露地層主要為中生界侏羅系上統義縣組(J3y)、金剛山組(J3j)、吐呼嚕組(J3t)、阜新—九佛堂組(J3f—J3jf),其次為白堊系玉新組(K1y)及泉頭組(K1q)。
礦區內出露地層僅為白堊系泉頭組(K1q)紫紅色泥巖、粉砂質泥巖、粉砂巖、砂巖及礫巖,出露于礦區南部。

圖1 凌云鉬礦區域地質圖
巖漿巖在區內大面積分布,為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巖,巖性為斑狀花崗巖,具綠簾石化、鉀化、硅化等蝕變。區內脈巖較發育,主要有花崗偉晶巖脈、煌斑巖脈、石英脈、安山巖脈等。
構造以脆性斷裂為主。主要表現為地層和巖石擠壓作用強烈,擠壓劈理、構造透鏡體、構造裂隙發育。發育于晚古生代花崗巖(γ43)內的北東向與東西向的構造裂隙為控礦構造,含輝鉬礦的石英脈沿裂隙充填,在圍巖閃長巖中見硅化、云英巖化等蝕變,其中硅化與成礦關系密切。
經1:10000土壤測量,圈出三個Mo元素異常:
Mo-1:異常長約900 m,寬約800m,異常內外帶明顯,并具明顯的濃集中心,中心處極大值98.5ppm。該異常地質背景為似斑狀花崗巖體,在該異常區內見三條含鉬石英脈,其含鉬品位大于邊界品位。
Mo-2異常:異常呈北東向帶狀展布,長約500m,寬約100m,外帶略高于背景場,內帶有二處濃集中心,內帶強度5~10ppm,極大值12.6ppm。
Mo-3異常:異常走向近東西,長450m,寬150m,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強度4~20ppm,極大值29.6ppm。
異常區內除Mo異常外,還有W、Au異常,其中Au異常濃集中心與Mo-1異常大部分重疊,二者具一定的相關性。
礦體賦存于晚古生代似斑狀花崗巖巖體及石英脈中,受一組北東向與東西向構造裂隙控制,石英脈沿構造裂隙充填,呈脈群出現,近于平行排列,構成了似斑狀花崗巖—石英脈含礦帶,斷續延長600m±。
礦區內共發現21條含鉬礦脈,位于Mo-1土壤異常內,地表出露寬110~130m,長度大于560m,礦體傾向南西。礦脈厚度一般1.41m~8.70m±,最大厚度13.39m,傾角38°~50°。
礦體明顯受北東向與東西向構造控制,礦體的形態為較規則的似層狀、透鏡狀。單工程最大礦層厚可達52m。其中1、2、3、5、6、7、8號礦體規模較大。
礦石多呈侵染狀、細脈狀及網脈狀構造賦存于似斑狀花崗巖中。石英脈中部分呈薄膜狀。共生礦物有黃鐵礦及黃銅礦。礦石礦物為輝鉬礦,脈石礦物為石英及長石等。
圍巖蝕變為硅化、鉀化、云英巖化等,其中硅化、鉀化與成礦關系密切。
礦石賦存于似斑狀花崗巖及石英脈中,其中以石英脈含礦品位高,但其規模較小,連續性較差;而似斑狀花崗巖含礦品位相對前者較低,但其規模較大。控礦構造為近東西向斷裂構造F1,礦體在斷層附近發育且礦化較好。

圖2 凌云鉬礦區土壤地球化學異常圖

圖3 凌云鉬礦7勘探線地質剖面圖

表1 主要礦體特征一覽表
北東向與東西向脆性斷裂,是控制鉬礦體產出的必要條件,晚期酸性脈巖(石英脈)的侵入,為成礦物質遷移富集提供了有利條件。
本區鉬礦成因類型為石英脈型高溫熱液礦床。
(1)晚古生代似斑狀花崗巖中絹云母化和硅化等礦化強烈地段,是尋找鉬礦化的有利線索。
(2)北東向與東西向兩組斷裂交匯點及附近,往往鉬礦化較強,這兩組斷裂為深熔富鉬的高溫熱液提供了上升通道。
(3)沿構造裂隙侵入的石英脈為直接找礦標志。
[1]邵帥,李景弘,鄒方軍,趙雪芹,陳元江.扎蘭屯市鮑家溝鉬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J].礦產與地質.2008.8(22)311-313
[2]邱順才.河南省母山鉬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地質與礦產.2006.8(20)403-408
[3]馬紅義,黃超勇,巴安民,黎紅莉,李發安.汝陽縣南部鉛鋅鉬多金屬礦床成礦規律及找礦標志[J].地質與勘探.2006.9(42)17-22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4.008
蔡文杰(1967—),男,工程師,長期從事地質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