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斯 徐菁 王建強 李秀維 谷云有
中國高水碘地區的分布與干預對策
鄭慶斯 徐菁 王建強 李秀維 谷云有
中國通過普及食鹽加碘(Universal Salt Iodization,USI)消除碘缺乏病,并持續鞏固了防治成果。隨著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高水碘問題也引起了關注。為了了解和掌握我國水源性高碘問題及干預狀況,開展了相關調查。通過查閱有關文獻資料和訪談,了解高水碘地區的分布狀況、監測工作進展情況、采取的干預措施等;通過深入高碘縣的高碘村,了解停供碘鹽和改水措施的落實、群眾的認知等情況;并請縣級鹽業部門人員參加,探討供應不加碘食鹽的措施和對策。本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高水碘地區的分布狀況,監測工作進展情況,采取的干預措施及其落實情況,存在問題和建議等。
water iodine excess areas; iodized salt monitoring;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 intervention
迄今為止,有關水源性高碘的報道來自中國,尚未見有國外水源性高碘的報道文獻資料。[1]隨著我國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高水碘問題也引起了更多地關注,2004年中央轉移支付地方病專項資金支持開展了中國高水碘地區分布的調查。此次調查中,確定主要有9個省存在高水碘地區,受威脅人口約3000余萬。根據《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應在水源性高碘甲狀腺腫病區和地區采取停供碘鹽的措施。2007年高水碘地區納入碘缺乏病監測范疇,首次對高水碘地區的無碘食鹽率進行每年一次的常規監測。
為了解水源性高碘甲狀腺腫病區和地區的防治現況,具體了解其監測和干預情況,查閱了有關文獻資料,在山西、河南等有高水碘縣的省份開展了相關調查和考察。
1978年中國首先在河北省黃驊縣發現了水源性高碘地區,隨之先后在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天津、內蒙古、北京等省、市、自治區發現了水源性高碘地/病區。[2-8]據2004年中央轉移支付專項調查結果,以鄉鎮為單位,水源性高碘地區/病區分布在上述省份的112個縣(市),福建和新疆有高水碘村,但不構成高水碘鄉,居民飲用水碘含量大多在 150μg/L,甚至300μg/L以上;其中約1/2的人口生活在高碘病區,8~10歲學齡兒童甲狀腺腫大率超過5%,構成了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1,9]
1.上述河北、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天津、內蒙古、北京9個省中,山東、河北、河南、江蘇4省是受威脅最嚴重的地區,受威脅人口數占受威脅總人口數的90%以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和安徽7省的高碘地區基本連成一片,沿黃河古道分布,與黃河沖積平原基本一致。山西和內蒙古的高水碘地區則分別單獨存在,山西的高水碘地區主要分布在大同、晉中兩大盆地,內蒙古主要分布在河套地區。
2.高碘水源分布的另一特征是部分高碘鄉鎮中高碘水源是以點狀或灶狀分布的,高碘鄉鎮中夾雜著 “碘缺乏村”;而在非高碘鄉鎮中存在 “高碘村”,甚至是“高碘病區村”。這種現象給目前高水碘地區以鄉鎮為單位停供加碘鹽的措施增加了難度。
按照2007年全國碘缺乏病監測方案的要求,高水碘監測的對象僅針對經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確定的高碘鄉所在的縣(區、市、旗)。
監測數據表明,2007~2009年由于部分高碘地區與缺碘地區交錯,這些區域未向政府備案,未劃定為高水碘縣,而作為碘缺乏地區進行監測、且繼續供應碘鹽;2008~2009年有8個省的84個高碘縣(村)開展監測,無碘食鹽率達到90%以上;2010年新增加河北的25個縣和天津的2個縣開展高碘地區監測,而北京大興縣改水后開始供應碘鹽停止高碘地區監測,因此共計110個縣開展了監測,由于新增加的27個縣干預措施未落實到位,無碘食鹽率降到78.34%。
高碘地區監測能反映干預措施落實情況,在已經確定的高碘地區應該按照監測方案的要求認真開展無碘食鹽率的監測;同時,隨著改水的進程,更應關注人群碘營養狀況的監測,以便及時調整策略,既防止碘過量也防止碘缺乏的傷害。
有關研究提示,在特定和自然環境中人們通過飲水攝入明顯超過人體生理需要量的碘,可造成高碘甲狀腺腫流行[11],還可能引起碘性甲亢、碘致性甲狀腺毒癥、碘性甲低、橋本氏甲狀腺炎、甲狀腺癌等疾病,對病區居民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10-12]因此,對受威脅人群必須及時采取措施,保護其不受高碘的危害。
根據山西省2007~2010年高碘地區監測結果, 2009年全省10個高碘縣的無碘食鹽率為68.27%;2010年10個高碘縣的無碘食鹽率為68.17%。與高碘地區/病區停供碘鹽的規定、要求有較大差距。
2010年在山西高水碘督導現場,發現居民戶和小賣部均存在食用和售賣碘鹽的現象,與有關部門和人員探討了主要的影響因素。
1.碘鹽和無碘食鹽的配送存在困難或紊亂。盡管山西省專業所提供了供應無碘食鹽地區的名單,但因人力和運輸困難,加之高碘和缺碘地區交錯,導致供應無碘鹽的措施未很好地落實。
2.高水碘地區的居民和銷售人員不知道應該食用無碘食鹽。雖然有關部門通過黑板報和廣播對停供碘鹽和食用無碘食鹽進行宣傳,但是以往有關碘缺乏和碘鹽的認知仍影響深刻,而對食用無碘鹽意識淡薄。
3.碘鹽和無碘食鹽的價差也是潛在影響因素之一。碘鹽和無碘食鹽的價格分別為1.5元和1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供應和銷售無碘食鹽的積極性。
河南省高碘監測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全省的無碘食鹽率均在90%以上,2008年為91.1%,2009年達到98.53%,2010年為98.80%。
為了便于群眾就近購買食鹽,杜絕加碘鹽和不加碘食鹽串銷和混銷,河南省分別在高碘縣(市)和高碘鄉統一配掛無碘食鹽定點批發或定點零售點的標牌;在基層普遍增加銷售網點;同時,普遍實行免費送貨制,送貨人員發現串銷和混銷現象,要查明原因,追查責任,并負責免費調換;河南省各級鹽業公司有專門的隊伍巡回監管,碘鹽和無碘鹽的價格一致。在蘭考高碘鄉督導現場的零售點和居民戶抽查的鹽樣基本都是無碘鹽。除常規活動外,河南省還在健康教育方面積累了很多典型經驗。
1.對已經確定的高碘地區/病區:應查明無碘食鹽覆蓋率低的原因,采取措施解決問題。按照目前各省確認的高碘縣,除河北、天津的27個新增高碘縣有待落實措施提高無碘食鹽率外,山西省影響無碘食鹽率的因素比較明確,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改進工作,在高水碘地區認真落實無碘食鹽的供應和管理措施。
2.對點狀分布的高碘地區/病區:應加強衛生、鹽業等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做好碘鹽和無碘鹽的差別化供應和管理。
3.關注高碘地區停供碘鹽對毗鄰縣的沖擊現象,對高碘缺碘混雜地區以及毗鄰縣加強食鹽市場監管,作為監測和督導的重點。
水源性高碘地區/病區的干預措施,除了停供碘鹽外,重點是加快改水進程。但在考察現場發現,要落實改水措施尚有一些障礙。
河南省對已經開展集中降氟改水的水源開展水碘含量調查,結果表明在這些高碘地區絕大多數深井水源依然是高碘水源,此類地區通過深井改水降低水碘并不是適宜的方法。而山西省的水源性高碘地區普遍結合改水降氟工程降碘或除碘,除了要付費居民不愿接受的因素之外,還有部分人認為口感不好而不接受。福建省的改水措施也因為收費問題而受到影響。
因此,在改水的技術層面上(如合適的水源或引水的深度)、在管理或實際操作上(如收費的問題),尚需深入調研和進一步探討。
經過多年的健康教育,有關碘缺乏的危害和食用碘鹽防治碘缺乏的知識已深入人心,但有關高水碘的危害和食用無碘食鹽的意識卻很薄弱,尤其在高碘缺碘混雜地區、毗鄰地區的教育難度更大。當地居民就近購買食鹽而缺乏主動選擇或辨別碘鹽和無碘食鹽的意識。因此,有必要探索針對性、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提高群眾自我保護意識,避免受到高碘、缺碘的危害。河南省的典型經驗可供借鑒。
1.關于進一步開展以村為單位的調查:2004年高水碘地區分布的調查是以鄉鎮為單位的,由于部分高碘鄉鎮中高碘水源與缺碘村交錯,有必要開展以村為單位的調查。但需要足夠的人力、財力和時間資源,前期要進行認真的論證。山東省已完成了全省以村為單位的調查,其做法和經驗值得借鑒。
2.開展相關調查、研究:如高碘的危害,目前明確的是可造成高碘甲狀腺腫流行,有關碘缺乏的危害比較明確,而對高碘的危害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此外,如高碘地區干預后人群的碘營養狀況及其規律、高碘缺碘混雜地區食用鹽的管理、健康教育模式等應用型課題也應適時組織開展。

表1 中國2007-2010年高碘縣監測結果
致謝:
衷心感謝山西省、河南省有關單位的領導、專家對調研大力支持,并提供相關的資料、數據。
[1]張根紅.水源性高碘研究進展[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06,16(1):48-50
[2]馬東瑞,高榮華,賈麗輝,等.河北平原水源性高碘地區分布調查[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06,21(4):237-238
[3]郭曉尉,秦啟亮,邊建朝,等.山東省水源性高碘地區分布現狀與特征[J].中國公共衛生.2005,21(4):403-405
[4]張向東,賈清珍,王正輝,等.山西內陸水源性高碘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熱帶醫學.2007,7(5):679-680,718
[5]王羽,鄭合明,王傳剛,等.河南省黃河沖積平原水源性高碘甲狀腺腫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地方病學雜志.2004,23(3):231-233
[6]王培樺,張慶蘭,周永林,等.江蘇省黃泛平原水源型高碘地區和地方性高碘甲狀腺腫病區再確認調查[J].中國地方病學雜志.2008,27(6):657-659
[7]韓樹清,李煒,馬蔚,等.天津市水源性高碘環境與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地方病學雜志.2007,26(3):291-292
[8]張志忠,范杰,郭宏宇,等.內蒙古高碘地區分布和病情狀況[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7,23(5):466-468
[9]申紅梅,張樹彬,劉守軍,等.全國高水碘地區地理分布及高碘地區水碘等值線研究[J].中國地方病學雜志.2007,26(6):658-661
[10]陳祖培.中國控制碘缺乏病的對策[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75—81
[11]周永林,王培樺 ,張慶蘭,等.碘過量地區居民甲狀腺疾病現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7, 23(l2):1510-1511
[12]于志恒,朱惠民,陳崇義,等.高碘地方性甲狀腺腫研究進展(之二) [J].中國地方病學雜志.1999,18(5):385-387
China had achieved the stage goal of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 elimination in 2000 and continued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With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IDD, the issue about water iodine excess is causing more public concern.In 2004, a special survey was conduct to confirm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iodine excess areas in China.In 2007, the non iodized salt monitory in water iodine excess areas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IDD surveillance protocol,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erformance of monitory and intervention in these areas, 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2010.The main contents in this paper included: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iodine excess areas; the progress of non iodized salt monitory;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which have been taken and its effec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suggestions.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4.110
UNICEF提供資助,項目號CRQ/CHNA/2010/00001301-0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鄭慶斯,徐菁同為第一作者;
谷云有。
高水碘;碘鹽監測;碘缺乏病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