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費瀟
“江山代有才人出”
文/費瀟
浙江年度經濟人物在傳統領域,做出了領先于同行的產品,表明浙江人可以做到世界最好
近日,《浙江日報》公布了2010年度浙江經濟人物第三批候選人名單。在已公布的三批名單中,既有飲料、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代表人物,又有咨詢服務、文化創意、創投、新能源等新興行業代表人物。近些年來浙江經濟人物層出不窮,頗有些“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味道。
分析6年來公布的115位經濟人物獲獎者及候選人名單(截至發稿,2010年共發布15位候選人),具有三個特征:
經濟人物空間分布日益均衡。一是地域覆蓋廣泛,除舟山和衢州外,其余9個市均有代表,甚至出現了在國外打拼的浙商身影。二是區域集中度降低,2005年第一屆浙江經濟人物中,2/3候選人或所在企業來自杭州;在2008年第四屆浙江經濟人物中,僅有1/3候選人所代表的企業來自杭州。這既表明了杭州在全省的經濟核心地位,又表現出其他地區加快發展的格局。
經濟人物行業分布以二產為主。具體而言,共有67位人物主要從事第二產業,占總人數的58%;40位人物主要從事服務業,占總人數的35%;3位人物從事綜合型業務,占總人數的3%;還有5位是個人團體等其他類型,占總人數的4%。進一步分析第二產業領域經濟人物及其代表企業,有50%以上從事的是與吃穿住相關的傳統產業,如奧康、綠盛、娃哈哈等,這些企業家及企業在傳統行業領域,做出了領先于同行的產品,表明浙江人做傳統行業也可以做到世界最好。
經濟人物從事行業出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在多數經濟人物集聚傳統制造業、房地產等領域的同時,新興產業領域經濟人物加速崛起。2010年,創投業、咨詢服務業、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成為經濟人物候選人產生的重要領域,表明浙江新興服務業和高科技制造業處于加速發展態勢。

分析浙江年度經濟人物候選人事跡,有以下幾點經驗值得分享:首先要有穩健與執著的精神。做專做精老本行,一心一意做食品飲料的娃哈哈集團是典型代表。浙江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跟風現象嚴重,往往看到哪個領域好,便一陣風往里鉆,沒做幾年便又轉行從事其它產業,雖說船小好掉頭,但并沒有核心競爭力。
其次是在變化中求得創新發展。3年前,浙商創投董事長陳越孟“逃離”了傳統制造業,轉而從事創投行業,一方面他通過創投產業,開展了新的事業,并取得了較好的回報;另一方面,通過轉型發展,獲取了大量資本,助推原有傳統產業升級發展。此外,溫州商人徐偉春、南大集團董事長陳建華等人,勇于在新的領域中大膽突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最后要有社會責任意識。縱觀6年經濟人物評選,在堅持“創新、責任、推動力和影響力”的四大評選標準下,行業最強者并非經濟人物評選唯一標準,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意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如樂清企業“行善團”、正特集團董事長陳能森等一批人物,正以他們的實際行動,影響著這個社會。
來年浙江經濟人物花落誰家,或可關注幾個重點領域。一個是文化產業,當前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一個是創投業,浙江充裕的民間資本十分有利于創投產業發展;還有就是海洋產業,浙江作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注定成就一批風云人物和風云企業。
按照一位英國學者的研究,中國1年抵他們5年,一個企業引領風騷幾十年,簡直就相當于上百年甚至數百年,應該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供稿: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