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一珉
碳交易:低碳經濟的加速器
文/周一珉
低碳經濟深入人心,碳交易作為實現低碳經濟重要的杠桿工具和制度保障開始為公眾所熟知
在浙江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生態環境對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日趨強化。今年浙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限制高耗能行業發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鼓勵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在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浙江節能減排取得階段性成效,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下降3%,基本完成了全年預期目標。但也必須看到,當前浙江節能減排長效機制遠未建立,個別地區通過行政性的限電、限產行為突擊完成減排目標,絕非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的治本之策。如何充分發揮市場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激發微觀主體參與節能減排的積極性,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實現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引起了社會的廣泛思考。
隨著低碳經濟概念深入人心,碳交易作為實現低碳經濟重要的杠桿工具和制度保障開始見諸報端,為公眾所熟知。“十二五”期間,浙江將進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階段。順應低碳經濟發展趨勢,探索建立符合浙江特點的區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場,不僅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其發展的現實基礎也在逐漸成熟。
——碳排放交易已成為歐美等國實現低成本減排的市場化手段之一。前不久閉幕的坎昆會議通過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兩份重要決議,這是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里路線圖》等文件簽訂之后,全球碳減排工作又一階段性成果,也進一步表明了未來碳交易市場發展方向和前景。上世紀90年代,美國提出的“清潔空氣法修正案”,確立了發電廠二氧化硫排放的許可證發放和跨區域的排放權交易制度,已為碳排放權交易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近年來,作為全球碳排放交易的兩大中心,倫敦金融城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碳排放權交易量和成交金額穩步提升也從實踐上證明了碳交易市場發展的可行性。
——“十二五”期間我國加快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政策信號逐漸明確。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召開之前,我國承諾到2020年,將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單位GDP碳排放強度40%至45%。目前,杭州等八個城市已被確定為低碳試點城市,而隨著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以及杭州產權交易中心、嘉興排污權交易中心等的相繼成立,浙江建設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條件正在逐漸成熟。
——碳排放交易市場發展將極大程度上激發各微觀主體參與熱情。浙江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建立,將使投資節能減排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的企業從碳排放指標轉讓中獲益,從而加大企業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的積極性,同時在控制排放總量的前提下,允許企業通過購買碳排放權維持生產經營穩定。

“中流擊水爭朝夕,乘勢而上謀發展”。雖然當前浙江發展碳排放交易體系面臨排放總量確定難度較大、碳排放權交易基礎較為薄弱等諸多問題,浙江仍應加強研究,積極部署,加快碳交易市場建設,引導社會資源向低碳產業聚集。為此建議:建立完善碳排放權交易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市場監管和處罰力度,為碳交易提供規范有序的交易平臺和交易環境。借鑒國際市場成功經驗,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培育交易主體,建立完善市場監管機構、碳排放權交易所等網絡體系。在碳交易市場發展初期,明確政府的主導地位,促進市場健康發展,同時加強宣傳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創新市場交易品種,加快碳金融等服務業發展。加快推動在特定行業和區域碳交易市場建設,如森林碳匯交易等,分階段分行業進行試點,積累經驗,逐步改變按照行政區域分解碳排放指標的減排模式,扎實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
(供稿: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