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旭輝
走產業集群發展之路
文/胡旭輝
集群化的重要前提是專業化分工,而專業化分工可將資源稟賦的潛力發揮到最大,推動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溫嶺應著力改善產業集群的共生環境,促進產業集群不斷升級發展

目 前,溫嶺工業企業達23000多家,以“塊狀經濟”為依托,形成了汽摩、泵與電機、鞋帽服裝、船舶、廚衛水暖、機床裝備、水產食品、塑料等八大支柱行業,溫嶺還是“中國水泵之鄉”“中國小型空壓機之鄉”“中國鞋業名城”“中國帽業名城”。盡管“塊狀經濟”特征明顯,但除泵與電機等個別行業外,溫嶺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態勢尚未真正顯現。
一定意義上,“塊狀經濟”體現的是空間集聚的概念,并不是所有“塊狀經濟”都是集群。根據集群的定義及特性,從群內企業相互關聯角度分析,溫嶺工業產業中泵業、鞋帽業處于(準)集群階段,其他產業則尚處于集聚與(準)集群間,相互之間的配合協作不明顯,如大溪的塑料日用品業幾乎每家企業都能完成產品的全過程制造;摩托車產業除了車架、坐墊、輔助橡膠件及少量儀表、燈具由市內配套,油箱、發動機殼體等由廠內自制外,發動機配件以及大部分的塑料、儀表及輪轂、輪胎等都是市外、省外配套的;造船業、廚衛水暖、機床裝備業因市內的配套企業少,企業相互之間的配合協作也不多。
與主體產品生產企業配合協作的企業少,有兩種可能,一是“大而全”;二是配套在外,市內類似企業少。屬于第一種的,意味著沒有專業化合作;屬于第二種的,意味著協同與溢出效應不明顯。無論哪一種,都反映出該類產業是集而不“群”,不能發揮集聚的力量,也無法顯示出“塊狀經濟”的競爭優勢。這樣的“塊狀經濟”是不能抵御可能發生的外部風險的,也不能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有鑒于此,浙江省經信委此前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快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到2012年全省形成10個左右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20個左右銷售收入300-1000億元、60個左右銷售收入100-300億元的產業集群,包括溫嶺泵業產業集群在內的20個產業集群列入浙江省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區試點名單。
應當看到,通過實行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將有效解決溫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一是促進增長方式轉變。集群化重要的前提是專業化分工,而專業化分工可將資源稟賦的潛力發揮到最大,同時專業化分工加劇了市場競爭,形成迫使企業努力提高技術的倒逼環境,推動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二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通過集群化發展,將使弱小產業迅速發展起來,進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三是促進區域平衡發展。通過有意識地引進行業龍頭企業進入,相關配套企業跟進,有意識地培育產業集群,可較快地促進溫嶺欠發達的東部地區發展。
面對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少的實際情況,溫嶺必須順應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加快“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以培育區域和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而推進溫嶺經濟轉型升級。在溫嶺,發展集群化產業具體有兩條途徑:
一是在原有產業上升級,即變集聚為集群。其中最主要的是通過產業鏈深化來升級。如摩托車、電動車產業,應考慮支持核心關鍵配件的本地化研發生產,如發動機的活塞、缸頭、主副軸及啟動電機、儀表,這些產品都有本地生產的技術基礎。此外,可使大溪塑料日用品生產轉型為包括摩托車塑料件在內的工業塑料制品的生產。關鍵產品的本地化生產可減少外部風險對產業的威脅,但配套企業如何降低成本是個現實問題,因為目前外地產品因專業化程度高、規模效應明顯,吸引了錢江摩托等龍頭企業的采購。這提出了本地企業如何做精、做專、做大、做強的問題,而有壓力才有動力,才有本地企業、產業的升級。再如,船舶制造業,在做強船舶總裝制造的基礎上,應大力發展“船配業”。實際上,即使像泵業和鞋業這樣的集群也面臨如何升級問題。目前,溫嶺泵業集群生產的品種僅為幾十個系列、近千個規格,處于主導的仍然是小功率水泵和農用泵,品種規格單一,相比國內2000多個泵種、國外近5000個泵種,差距較大。泵業產業集群要通過產業鏈深化來升級,實現產品領域拓寬,從低檔產品向高檔產品轉移拓展,如生產高端工業泵。橫峰區塊的鞋業集群,除實現產品領域拓寬外,還需通過并購方式進行升級,融入全球產業鏈。
二是引進大企業發展集群。引進一個大企業可發展一個新興產業集群是已為實踐所證明的事實。如平湖的光機電產業集群就得益于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引進。1999年4月,平湖光機電集群中的第一家企業——日本電產芝浦(浙江)有限公司落戶平湖,隨后,與之相配套的日本電產科寶電子(浙江)有限公司、日本電產汽車馬達(浙江)有限公司等12家日資制造企業相繼落戶在平湖市光機電園區中。到2008年底,平湖光機電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共142家,占該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17.5%;光機電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142.47億元,占該市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的22.1%。其中日本電產集團13家制造企業銷售額達70億元。短短幾年,平湖市形成了以日本電產集團為龍頭的光機電產業集群。再如嘉善,1995年,臺資企業晉億公司的引進,引發了“磁場效應”,“三永電爐”、“友信電機”、“鴻億機械”等20多家與晉億公司配套的臺資企業紛紛集聚嘉善,新增產值幾十億元,形成了緊固件集群。而2008年3月,富士康科技集團的引進,為嘉善帶來了142億元的投資,還不包括將來為該企業配套的其他企業的投資,預計不久一個電腦及相關產業的集群又將在嘉善誕生。目前溫嶺東海塘圍區正在規劃開發中,政府必須要將有限的土地資源用在刀刃上,用在大企業、大集群的引進和培育上,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一個可選的方向是發展裝備制造業。溫嶺可在提升船舶、機床、流水線等產業的基礎上,通過大項目、大企業的引進來發展新興裝備產業。如依托潮汐電站試驗基地發展潮汐發電設備、依托大型風電場發展風力發電設備、依托海水淡化工程發展海水淡化設備、依托大石化發展化工機械設備等等。這些是有成功先例的,如山東海陽核電的引進,相應的核電設備制造也落戶海陽;溫嶺市原海水淡化項目投資方也有將設備制造落戶溫嶺的意向。通過大項目、大企業的引進,將為溫嶺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創造條件。
目前,溫嶺市“塊狀經濟”發展大多處在以低成本為競爭優勢的低層次產業集聚(群)階段,作為核心競爭優勢的創新能力、區域品牌和網絡協作等優勢并未完全形成。面對日趨激烈的全球性競爭,溫嶺應著力改善產業集群的共生環境,促進產業集群不斷升級發展。一是要做好產業布局和發展規劃。規劃必須結合溫嶺產業的特點來編制,發展溫嶺有支撐基礎的產業。市級產業布局規劃已于2006年經溫嶺市政府批準組織實施,但從實施的情況看,因受制于土地、資金尤其是國內外嚴峻經濟形勢的影響,離原擬近期實現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考慮到這幾年間發展思路、發展條件有所變化,因此對規劃的修編是必要的。在規劃的修編中應圍繞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各類主導產業形成集群化發展的態勢。
二是要落實好支撐條件建設。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東部產業集聚區、工業城、城市新區、鐵路場站等地的道路、給排水、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老產業的升級和新產業的引進提供實施平臺。要加強基礎性的公共服務和技術平臺建設,政府要弱化短期行為,強化長期功能,重視教育和科技投入。建議在繼續辦好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基礎上,通過爭取新辦或引進院校、設立分校的形式,在溫嶺建設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為溫嶺人素質的提高和產業升級服務;要引進、培育研究機構,加大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投入,解決產業提升、產品升級過程中的攔路虎;要鼓勵發展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行業中的服務、協調、研究、監督作用,促進企業自律、自強。
三是要加強企業家隊伍。產業能不能轉型升級,政府只是外力推動,關鍵是企業家自己有沒有使企業升級的動力。溫嶺的企業大多數不大,但數量卻非常多,這主要是本地企業主目光不夠長遠,存在寧做雞頭,不為鳳尾的思想所致(當企業蒸蒸日上時,合伙人往往想退出獨自創辦企業)。加強企業家隊伍的培養建設,政府應該有所作為。
四是要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政策引導。應該說,溫嶺市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方面出臺了不少政策措施。如在服務業方面,專門成立了正局級的三產辦,每年安排資金1500萬元用于服務業方面的扶持。在工業方面,籌備組建了由市政府主導、龍頭企業參加的較具實力的新型擔保公司;專門設立了3000萬元上市專項資金,為企業上市費用埋單;對工業企業的技改貼息作了調整,從過去的6%-8%上調為6%-10%,單項補貼從200萬元調到300萬元;安排了1000萬元專項資金,對科技重大支持項目進行重點扶持等等。但政府還需進一步以改革的思路,開放的思想,發揮敢闖敢冒的精神,破除體制機制上的束縛,為溫嶺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堅強保障,這方面江蘇昆山的發展史值得借鑒。
(作者單位:溫嶺市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