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國強
從產權視角看浙江民企如何做大
文/翁國強
民營企業的壯大需要讓更多人參與企業財富的分享,更需要讓更多的人參與企業治權的分享
民 營經濟的崛起是浙江經濟活力的源泉,亦是浙江最可為人稱道之處。但是,浙江民營企業家族產權的社會化開放度不夠,產權相對的封閉使企業后續經營能力不足,制約了企業的壯大。從行業龍頭的比拼來看,浙江龍頭產業的龍頭企業規模普遍不大。在服裝行業,雅戈爾的規模不過200億元;在制鞋行業,最大的奧康規模不足100億元;家電龍頭——方太規模亦不足百億元。浙江最大的競爭性企業娃哈哈和萬向2009年規模不過500億元。雖然在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企業占據182席,但是在最頂尖的企業領域,浙江企業卻乏善可陳,更多居于中游。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浙江痛定思痛,推出了打造大企業的發展戰略,這使民營企業產權結構及治理機制同時面臨升級壓力。
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家族制為代表的民營產權制度,對于推動浙江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但發展到今天,不少民企已進入了交接班的高峰期和企業發展的轉型期,如果還是原來相對單一的、封閉的產權和股權結構,民營企業要做大做強、再上一個新臺階就會碰到許多制約和障礙。近年來的調查也一再發現,民營企業在目前的發展中普遍面臨一個檻,即做幾百萬元、上千萬元的規模容易,但要做到上百億元的規模非常少。造成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很多,從產權制度上看,制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有以下三大主要因素:
產權結構單一,社會化程度低。相當大一部分民營企業在創業和原始積累過程中,是以家族血緣、親緣、地緣關系為基本紐帶聯結成為統一的創業主體,企業的產權深受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等家庭關系的支配。從調查樣本企業最終出資人結構來看,企業主和其親友股份所占比例達92.3%,很多企業的創始股東則近乎完全控股。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封閉的股權結構與實現規模經濟、提升企業素質之間的矛盾日益凸現,但對家族的信賴和依賴使民營企業對股權多元化發展產生一種內在排斥,使得大多數民營企業不歡迎外來投資者的加入。很多民營企業往往曇花一現,部分民營企業始終徘徊在一定規模,發展遇到了瓶頸。
產權界定不清,邊界模糊。有學者認為,民營企業的產權是清晰的,但現實中無論是浙江還是全國的民營企業,民營資本卻存在許多方面的產權界定不清、邊界模糊問題,民營企業主個人財產和企業財產不分,家族成員間產權界定模糊。與歐洲及日本的長子繼承制不同,浙江大多民營家族企業采取子女共同繼承企業產權,家中諸子一般對產業有平等繼承權。現在,大批早年發展起來的民企正面臨創業企業家退休、二代接班的大問題,部分企業已面臨企業股權的繼承和分割問題。一些企業所有權隨著企業主子女的繼承而分散,導致企業分裂甚至消亡或被收購。接班、出讓、尋找職業經理人,已經成為民營企業接班人三選一的必答題,但企業家對后代的信任度顯然遠遠大于家族以外的成員。
忽視人力資本產權。從人力資本形成背景來看,“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老板”思想和傳統宗法倫理觀念,使企業主難以與聘請的經理人長期合作,企業家、技術員工等人力資本很難獲取企業股權,從而切斷了人力資本與貨幣資本的有效結合。邱繼寶在總結“飛躍”在金融危機初起之時受到重擊、難以為繼的原因時說:“愛自己艱苦創業,敢想敢干,國際化,把飛躍變成全球工業品最大;恨自己呢,30年沒有制度創新,企業一切我一個人說了算,造成應對金融危機失敗。”
臺州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誕生地,也是被省政府批準為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之一。此前的專題調研顯示,有79.2%的臺州民營企業實際上是一個人或一個家族投資。民營企業產權過分集中和單一,家族式痕跡過重,產權制度如何改革?2009年,臺州提出“深入實施‘513股權重構行動計劃’,加快形成多元的產權結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科學的決策機制”,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產權多元化;加快上市融資步伐,促進產權社會化。
——員工持股實現股權多元化。臺州民營企業已開始擺脫以往主要依靠老板單干或合股經營的局限性:(1)人才持股。浙江濟民制藥有限公司創始人李仙玉將股份從47.35%減持到29.94%,相應股份轉由員工持股;天天物流公司創始人減持企業股份,向公司管理人員和優秀員工轉讓45%的股權。據調查,有13.2%的民營企業設有“管理股”,家族在個別企業所占股份已降至50%以下。(2)股票期權。如海翔藥業向73名激勵對象授予股票期權。(3)設置干股(分紅股)。三友集團實施1+2股權配送方案,持股職工每持1股實有股份,可以享受2股虛擬股份(虛擬股份由公司無償配送)。
——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戰略投資者包括產品的銷售商、合作方、風險投資機構、央企國資等。如浙江吉奧投資有限公司與大型國有企業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現聯合,共同將原吉奧汽車相關資產整合成為一家廣汽集團與吉奧汽車股比為51∶49的新合資公司。飛躍集團引進星星集團、中捷縫紉機公司、海正集團等多家企業,共同出資成立了新飛躍股份有限公司。
——并購重組實現股權多元化。與簡單的股權轉讓和企業內部員工持股相比,企業之間的購并是實現股權多元化和資本擴張更為有效的方式,臺州已涌現一大批企業并購重組的成功案例。如吉利集團成功收購英國錳銅和澳大利亞汽車自動變速器公司DSI、浙江中譽汽車有限公司、沃爾沃汽車公司,吉利已經成為中國首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汽車集團。又如蘇泊爾與法國SEB集團實現并購。
——上市融資實現股權多元化。與以前民企“不愿上市”面目示人不同,如今企業上市熱情空前高漲。目前臺州市共有上市公司22家,融資額達117億元,上市公司總數列全省第四位,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17家,在全國地級市排名第二。2009年以來,仙琚制藥、偉星建材、南洋科技、愛仕達等8家民營企業實現成功上市或首發獲批。
臺州民營企業股權重構的成效正全面得到顯現:一是通過股權結構優化,促進了民營企業完善法人治理機制;二是通過股權的開放,吸收社會尤其產業資本參股,有效拓寬了外源性融資,提升了民營企業融資能力;三是優化了用人環境,引入了技術人才、職業經理人;四是重塑了企業文化,實現了由“重信任”文化向“重契約”文化的轉變。可以說,臺州一些民營企業的股權結構開始變得開放、多元,“其意義作用將不亞于30年前臺州發明的股份合作制”。
在中國民營企業最近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在企業治理領域實現巨大突破的企業如聯想、創維、蘇寧,而這些企業無一例外獲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如今積累大量資本的浙江民營企業在產權制度、治理領域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關鍵是民營企業的壯大需要讓更多人參與企業財富的分享,更需要讓更多的人參與企業治權的分享。為此,必須在企業治理領稀釋、產權開放,引進包括戰略投資者、社會投資者,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如董事會成員的多元化),使家族制企業向現代公司制企業過渡。同時政府鼓勵以上市公司或龍頭企業為母體,通過兼并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吸收民營資本進入等方式做大做強企業。
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真正分離。隨著民營企業規模不斷擴張,越來越多企業的資本構成趨向社會化,眾多的股東不可能都親自參與管理,除非家族成員本身受過職業經理的訓練,否則很難在企業高層管理中發揮作用。因此,產權明晰的另一層含義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這要求民營企業必須引進職業經理人,推行職業化管理。現在,一些民營企業已經做出了正確的決策—“兩權分離”,切實賦予職業經理人經營權,如杰克控股董事長阮祥福已將企業治權交給了職業經理人。域順應全球主流企業的價值觀和制度安排,實現財富的廣泛共享和企業治理權的廣泛共享。事實上,在浙江其他地區亦有推動民營產權制度改革的成功先例,但沒有像臺州一樣鮮明地提出“股權重構”計劃的。筆者從臺州的實踐到得民營企業制度重構的三點啟示:

股權適度分散。現實中,成功的家族企業的發展壯大往往遵循著核心家族企業——泛家族企業—企業網絡—公眾上市公司的演化路徑。演化的關鍵是股權
引入人力資本“流量股份”。相對于原有資本金的存量而言,人力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是一種流量,這些產權可稱為“流量產權”。合理地使用股票期權激勵,比獎金激勵更能使高管和研發人員關注企業長期價值。應借鑒臺州企業成功經驗,明晰內部產權,采取生產要素股份化方式,如技術人股、管理層持股和員工持股等多種產權形式,統一企業內部不同要素主體的利益行為,形成企業利益共同體。
(作者單位: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