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曉偉
日本企業,以投資為媒布局全球
文/季曉偉
鼓勵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戰的必由之路。大力支持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是日本的重要戰略

日 本自然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大力支持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是日本的重要戰略。日本政府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推進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極大地拓展了發展空間,培育了一大批跨國企業,最終完成企業的全球戰略布局,實現了趕超式的發展。據統計,僅2007年,日本企業海外投資收益就達5萬多億日元。
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把支持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作為國家戰略,推動了海外投資的快速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海外投資大國。其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建立海外投資法律保障體系。日本先后制定了《外資法》、《外匯法》、《海外拓展對策資金貸款制度》、《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法》等法律,將企業海外投資的服務管理機構設置、財稅、金融、保險等政策保障措施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確保了海外投資企業的法律地位,規范了海外投資行為。
建立海外投資服務管理機構。除設立海外投資行政管理機構外,還建立了日本貿易振興協會、中小企業振興事業團等一批官助民營、官民合營的海外投資中介服務機構,提供海外投資可行性調研、海外投資融資保險、海外員工培訓等服務。其中,日本貿易振興協會是對外貿易投資綜合服務機構,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設有分機構,還為國內企業提供各種海外貿易投資信息等服務。同時,還建立了海外投資調查輔助制度、技術人員培訓研修制度等。
建立海外投資自由化制度。實行海外投資自由化改革,將《外匯法》和《外資法》作了修訂,不再采用海外投資審批制度,而采用資本交易項目備案制度,資本交易原則上可以自由進行。除極個別涉及軍事、國家安全等領域的投資項目外,海外投資額在1億日元以上需要到銀行備案,1億日元以下的投資項目已完全自由。建立海外投資稅收支持制度。包括在計算綜合抵免限額時,將虧損國的虧損額除外,這實際上增加了抵免限額;對東道國給予日本企業的稅收優惠視為已納稅款,允許從日本國內法人稅中抵扣;將直接投資額的一定比例計入準備金予以免稅。若投資虧損,虧損企業可從準備金中獲得相應補償;若未虧損,準備金累積5年,從第6年起將準備金分成5份,逐年合并到應稅所得中進行納稅。實行海外投資虧損準備金制度,就是由政府來分擔企業海外投資的部分風險。
建立海外投資金融保障制度。設立日本進出口銀行、日本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為海外投資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日本企業海外投資只需拿出相當于投資總額10%的資金,其余部分可向日本進出口銀行、日本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外匯貸款。金融機構給海外投資最高貸款額度為2.5億日元,償還期限最長為15年。
建立海外投資保險支持制度。日本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特點是,以國家輸出信用保險制度為基礎,以政府財政作為理賠后盾,采取單邊保險制度,即不與東道國訂立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為法定前提,自然人、法人在國外投資都可申請保險。保險范圍包括外匯險、征收險和戰亂險。海外投資保險制度規定,若投資者在承保范圍內發生損失,保險人只賠償被保險人90%的損失,其余10%的損失由被保險人自己承擔。保險期限最短3年,最長15年,期滿可每年延長。
日本政府支持企業海外投資,具有與國情、比較優勢、發展階段、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等緊密相關的特點。
對外直接投資國別不斷調整變化。1970年以前,主要面向發達國家投資;20世紀70年代,主要面向發展中國家投資;20世紀80、90年代,海外投資的重點從發展中國家轉向發達國家。進入新世紀,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不斷上升,但對發達國家的投資仍保持較大比重。
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部門主要以非制造業為主。據統計,1951年至2004年,日本海外投資中,非制造業投資額占到65.3%,制造業投資額僅為31.2%。非制造業海外投資以金融保險、房地產等產業為主。制造業海外投資以電氣機械工業、運輸機械工業、紡織工業等產業為主。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在不同時期對不同的國家有所不同。20世紀80年代以前,日本海外投資主要采取在國外新建企業,將國內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移植到國外。此后,日本海外投資主要采取兼并收購外國企業為主,曾一度出現并購美國企業高潮。就股權投資而言,對發達國家投資以獨資方式為主,對發展中國家投資以合資方式為主。
對外直接投資動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側重點不同。20世紀70年代以前,日本海外投資以獲取國外自然資源和國際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為主。20世紀70年代,海外投資主要側重于把環境公害大的產業轉移到國外。20世紀80年代,海外投資主要側重于規避貿易壁壘、鞏固擴大國際市場份額。20世紀90年代,日本汽車、鋼鐵等產業產能過剩加重,通過擴大海外投資,轉移過剩產能。新世紀以來,日本一方面繼續擴大歐洲統一大市場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內部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以控制東亞經濟區的內部市場,確立霸主地位。
投資主體多元化。日本海外投資是政府主權基金、大中小企業結合的群體型投資主體。為提高競爭能力,日本的綜合商社、工業企業、金融企業之間相互聯合,結成三位一體而又自成體系的海外投資主體。集貿易、金融、技術開發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商社和一些大型制造企業集團、跨國銀行集團是日本對發達國家投資的主體力量。中小企業則主要面向發展中國家投資。
適時研究制定浙江對外直接投資總體戰略。由于發展階段等原因所致,不少浙企海外投資缺少戰略意識。這就需要從省級層面加強對海外投資的調查研究,適時制定浙江對外直接投資總體規劃,編制海外投資產業導向目錄,引導企業遵照產業導向目錄對外投資。
完善對外直接投資法規政策保障體系。研究出臺《浙江省海外投資條例》及其相配套的《海外投資保險實施辦法》等地方性政策法規,對海外投資的總體戰略和財稅、金融、保險等保障政策、政策目標等方面以法規的形式加以明確。設立海外投資專項貸款制度,擴大信貸規模,提高信貸比例。采取排除虧損國在外的綜合限額抵免、稅收饒讓抵免和建立海外投資損失準備金制度等稅收支持措施。設立海外投資保險機構,完善海外投資保險政策,將戰爭險、外匯險、征用險、違約險納入保險范圍。
完善對外直接投資服務管理體系。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的資源和力量,設立統一的海外投資服務管理機構,專職履行海外投資服務管理職能。在省級建立海外投資中介服務機構,提供政策咨詢、決策指導等綜合服務。以友好協會等形式,在海外建立綜合性的海外投資服務管理機構,提供融資、保險、市場開拓等綜合服務。盡力爭取駐外使(領)館幫助浙江海外企業協調解決經營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等。還可以采取聘用、與其合作等多種方式發揮海外華人的積極作用。
大力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自主創新意識,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加強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創新經營理念。加強國際商務、國際投資實務等方面的人才培養,造就一支能夠擔當浙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重任的高水平的跨國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實施差異化發展,進入能夠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的領域。大力創建自主品牌,提高浙江產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內涵、服務質量等附加值。鼓勵海外投資企業以參股、聯營、兼并、收購等形式,組建集資本、技術、生產、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跨國投資企業集團。
加強對外直接投資國別、行業、方式的調研和選擇。針對歐美、中東、非洲、東南亞市場對浙江商品需求旺盛的特點,積極鼓勵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到這些國家和地區投資創業,推動實現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目標;針對浙江能源資源趨緊的特點,鼓勵支持具有比較優勢的能源企業到資源能源豐富的南美洲、非洲、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發展;支持浙江工程建設企業到新興發展中國家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在具體的投資方式選擇上,一般來說,對自然資源尋求型的海外投資應以合資方式為主;對發展中國家邊際產業轉移型的海外投資應以新建、合資方式為主;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尋求型的海外投資應以并購、合資方式為主;對發達國家海外投資采取并購、合資方式有利于減少進入障礙和風險,有利于對合資方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學習利用。此外,也可采取與發達國家研發機構合作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等方式,學習掌握發達國家的前沿技術。
(作者單位:浙江省委辦公廳綜合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