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菊 湖州師范學院學生處,浙江湖州 313000
中學生網絡成癮與其家庭功能的關系研究
田秀菊 湖州師范學院學生處,浙江湖州 313000
[目的] 探討中學生網絡成癮與其家庭功能間的關系。[方法]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浙江湖州4個中學8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網絡成癮量表(IAT)、家庭功能評定師表(FAD)評估網絡成癮和家庭功能水平。[結果]有 11.98%的學生有成癮傾向;男生成癮比例高于女生;除問題解決外,網絡成癮與家庭功能顯著相關;網絡成癮中學生在角色扮演、情感反應、情感卷入、行為控制與家庭總功能得分均顯著高于成癮中學生;周上網次數、網齡、情感反應和年齡是影響網絡成癮的四個重要變量。[結論] 中學生網絡成癮與其家庭功能關系密切,家長要對中學生的上網情況進行適當監控,家庭成員間應加強溝通與情感關注。
中學生;網絡成癮;家庭功能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青少年網絡成癮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和社會問題之一,青少年網絡成癮受多種因素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是人格、認知和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迄今的研究,大多偏重于探討網絡本身的特性、青少年自身人格及心理特點在網絡成癮中的作用,較少涉及家庭因素在網絡成癮中的影響,青少年無論從物質上還是從精神上都還沒有獨立于家庭,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場所,是青少年社會化的第一個環境,也是影響其心理體驗的重要因素,青少年人格與心理特點的形成都與家庭因素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本研究通過探討青少年網絡成癮與其家庭功能間的關系,旨在為網癮干預提供新的途徑。
1.1 研究對象
采取以班為單位整群抽樣法從浙江湖州吳興區3所中學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4個年級抽取學生。發放問卷800份,有效問卷776份,有效問卷率97.0%。
1.2 調查工具與方法
1.2.1 網絡成癮量表[1]:由于目前對網絡成癮的診斷沒有公認的統一的標準,鑒于Kimberly Young在這一研究領域的權威性,采用他編制的網絡成癮量表IAT(Internet Addiction Test)對學生的網絡成癮狀況進行測量。該量表共20個題項,采用五點計分制,總分從20到100,得分在20~49分者為正常的網絡使用者,得分在50~79分的人為準成癮者(即可能有網絡成癮問題),得分在80及以上者為嚴重網絡成癮者。
1.2.2 家庭功能評定量表[2]:采用劉培毅、何慕陶修訂的家庭功能評定量表FAD(Family Assessment Device)。該量表包含七個分量表:問題解決、家庭溝通、角色扮演、情感反應、情感介入、行為控制和總的功能。每個分量表的各項目得分的平均分為該量表的得分。
數據采用SPSS 13.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2.1 網絡成癮檢出情況
按照金伯利·楊的標準,本研究776個有效樣本中,有7名嚴重網絡成癮者,占總人數的0.90%,這7名嚴重網絡成癮者都為男生,初一5名,初二、高一各1名。準成癮者(即可能有網絡成癮問題)有86名,占總人數的11.08%,其中男生55名,女生31名。考慮到目前還沒有一種得到大家公認的鑒別網絡成癮的標準,因此本研究把所檢出的網絡成癮者和準成癮者一起納入具有成癮傾向者范疇,作為網絡成癮人群進行考查。則網絡成癮者共93人,成癮率為11.98%。
2.2 網絡成癮與家庭功能的相關分析
對中學生網絡成癮總分與家庭功能各分量表得分作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從表2可見,除問題解決維度之外,家庭功能各維度的家庭溝通、角色扮演、情感反應、情感卷入、行為控制、家庭總的功能的得分都與網絡成癮之間顯著相關。

表1 樣本分布情況

表2 網絡成癮與家庭功能的相關

表3 網絡成癮者與非成癮者的家庭功能差異分析(x±s)
2.3 網絡成癮者與非成癮者的家庭功能差異分析
對網絡成癮與非網絡成癮中學生的家庭功能進行檢驗,結果見表3。由表3可以發現,網絡成癮中學生在家庭功能各維度上的得分均高于成癮中學生,除問題解決與家庭溝通兩項之外,在角色扮演、情感反應、情感卷入、行為控制與家庭總功能各維度上的得分均有顯著差異。
3.1 中學生網絡成癮的基本情況分析
按照金伯利·楊的標準,本研究776個有效樣本中,有93名網絡成癮傾向者,占總人數的11.98%,已有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生成癮率在6%~15%之間,本研究調查結果與之接近。隨著互聯網的大面積普及,中學生接觸網絡的機會越來越多,雖然學校及家長對中學生上網的管理相對嚴格,但由于中學生的自制力較差,身體、心理還不成熟,因此中學生的網絡成癮問題不容忽視。
3.2 中學生家庭功能與網絡成癮的關系
相關分析發現,除問題解決外,中學生家庭功能各維度與網絡成癮均存在顯著相關。而且除問題解決、角色扮演維度之外,有成癮傾向中學生的家庭功能在各維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網絡成癮中學生。這說明,非網絡成癮中學生的家庭功能相對來說發揮良好,而網絡成癮的家庭在功能上可能存在著某些問題。已有研究表明,網絡成癮者為了獲得情感支持和價值認可,往往將網絡這個虛擬世界當成心靈港灣。因此,家庭成員間如果溝通充分,子女在學習、人際交往或其他方面遇到挫折或苦惱時,家庭能夠給予他們及時的鼓勵支持,子女會感受到家庭中濃濃的親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他們可能就不會對父母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當也可能會較少地沉溺于互聯網。
4.1 家長要對中學生的上網情況進行適當監控
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行為有著很大的可塑性及可能。因此,家長除了要對子女的上網情況進行適當的監控,還要對他們的上網給予合理的引導,讓他們認識到過度上網的危害,并合理地安排上網時間和上網內容,加強他們自我調控能力的培養,這樣,他們就可能真正地做到健康使用網絡。
4.2 加強家庭成員間的溝通與情感上的關注
家長在監控子女行為的同時,如能夠加強與子女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加強對子女心理上和情感上的關注,及時發現困擾子女的心理困惑和問題,并給他們以情感上的幫助和支持,而不僅僅只是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給他們提供物質上的保障,才有可能從根本上預防子女對網絡的依賴或者將子女從網絡世界中召喚回來。
[1] 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sym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http://www.net addiction.com/articles/symptoms.htm.1999
[2]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增刊):149-151
[3] Moody E J. Internet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nelines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2001(3):393-401
[4]王立皓,童輝杰.中學生網絡成癮與社會支持、交往焦慮、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2):94一96
[5]石慶馨,周榮剛,葛燕等.中學生網絡成癮和感覺尋求的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7)453一456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6.037
2007年浙江省社科聯項目(編號:07B90)
田秀菊,(1978—),女,湖州師范學院學生處教師,講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咨詢與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