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理勤
(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
隱伏區(qū)土壤化探樣品中元素活動態(tài)異常值的統(tǒng)計識別
楊理勤
(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
建立了隱伏區(qū)土壤地球化學測量中元素活動態(tài)值異常下限(T)的統(tǒng)計計算方法,定義了點對比值(Ci=xi/T),制定了Ci>1為異常值的統(tǒng)計識別模式。應用新建立的方法,在森林及土壤覆蓋景觀的金廠礦區(qū)進行了實驗和應用。由已知區(qū)的實驗結果表明,土壤中活動態(tài)金異常值分布與已知金礦帶完全對應,并且在遠景區(qū)所圈定的金異常區(qū)與地質認識相符,部份異常已經鉆探工程驗證。
隱伏區(qū);元素活動態(tài);異常值
為了有效識別礦致異常,排除非礦異常,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土壤為介質的金屬活動態(tài)測量法,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1~3],在尋找金及多金屬隱伏礦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4~8]。然而,當前普遍采用的金屬活動態(tài)分相測定技術[9]的結果報出率較低,分析不確定度較大;傳統(tǒng)的背景值和異常下限的統(tǒng)計計算方法[10],包括最近報道的“含量排列法”[11]確定的異常下限,均未考慮分析不確定度的影響因素,存在明顯缺陷。為此,通過采用先進的分析儀器與技術來降低元素分析檢出限,以提高分析結果的報出率,建立元素活動態(tài)總量的分析技術[12],以替代其分相測定,減小分析不確定度,提高分析數據可靠性。在上述基礎上,考慮樣品分析不確定度對化探數據的影響,作者建立了土壤地球化學測量中元素活動態(tài)值異常下限的統(tǒng)計計算方法,給出了按點對比值大小表示異常值的統(tǒng)計識別方法,有效顯示了隱伏區(qū)元素活動態(tài)測量峰值的異常襯度較大的特點。用該技術繪制出的元素異常曲線,可以在同一坐標系中,比較準確直觀地比較不同量級的測量數據的元素異常襯度的大小。
1.1 確定異常下限(T)
1.2 計算點對比值(Ci)
參照化探異常襯度(對比值)[14]的定義,設點對比值(Ci)
Ci=xi/T
通過計算點對比值,將某化探元素分析數據列x轉換成該元素點對比值Ci數據列,并以此為因變量(測點位置為自變量),繪制該元素化探剖面異常曲線。
2.1 在已知區(qū)的實驗
作者在金廠礦區(qū)選取了森林及土壤覆蓋景觀條件下一條590 m的化探剖面,該剖面穿越了礦區(qū)四條線環(huán)構造帶(已知金礦體)的地表,取其地表50 cm以下-60目土壤樣品為分析介質,在野外晾干后裝袋編號送室內分析,分別測定了樣品中的活動態(tài)金和全金量,結果見表1。
依照前面所述確定異常下限(T)的方法,對表1中數據按全金量(TAu)和金的活動態(tài)總量(MAu),分別處理統(tǒng)計計算異常下限T,結果為T(TAu)=16.3、T(MAu)=0.22。依照計算點對比值(Ci)的方法,對表1中數據進行轉換,結果見下頁表2,其中Ci大于1的取樣點均為化探異常點。
將表2中CiMAu數據:以取樣點序號為橫坐標,以Ci為縱坐標繪制地球化學剖面異常曲線(見后面圖1)。在圖1的下方,表示了這條剖面所處的地球化學景觀和地質特征,其中①號~④號短豎直線所示位置,是已知的四條金礦成礦的線環(huán)構造經過處(根據黑龍江省東寧縣金廠礦區(qū)地質物化探綜合成果及工作部署圖(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2009.2))。

表1 金廠礦區(qū)Q剖面樣品分析結果(ω(Au)/10-9)Tab.1 Themobile gold analytic results of samples along profile Q in Jinchang gold deposit
從圖1可見,土壤中活動態(tài)金異常值分布與已知金礦帶完全對應。
圖2(見下頁)顯示了金的活動態(tài)異常比全金量異常襯度較大的特點。
作者對表2中兩種化探方法所得到的異常值特征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見表3。
2.2 找礦應用
在金廠礦區(qū)黑瞎子溝電21區(qū),作者應用金的活動態(tài)總量偏提取技術開展了化探找礦工作。以點線距20 m×50 m設計了十三條剖面進行系統(tǒng)取樣,樣品在野外加工后送武警黃金指揮部測試中心分析。分析數據按本方法進行了處理、篩選,用計算機成圖技術繪制出成果圖(見后面圖3)。
圖3中箭頭指向篩選出的二處金的異常區(qū)。左邊一處位于區(qū)內花崗巖與閃長玢巖接觸帶,是地質學者普遍認為的成礦的有利部位;右邊一處異常區(qū)內箭頭所指處已經有鉆探工程驗證:鉆孔號Jhgzk 0002,自133.8m至151.8m見礦,最高品位0.89×10-6,截止到2010年6月底還未終孔。

表2 金廠礦區(qū)Q剖面金的異常值分布表Tab.2 Geochemical distribution ofmobile gold of profile Q in Jinchang gold deposit

表3 金廠礦區(qū)Q剖面金的化探異常值特征比較表(ω(Au)/10-9)Tab.3 Comparison of geochemical anomaly feature between mobile gold and the whole quantity of profile Q in Jinchang gold deposit

圖1 金廠礦區(qū)Q剖面金的活動態(tài)異常曲線圖Fig.1 Mobile gold anomaly of profile Q in Jinchang gold deposit

圖2 金廠礦區(qū)Q剖面全金量和金的活動態(tài)異常曲線對照圖Fig.2 Contrast ofmobile gold anomaly and the whole quantity of profile Q in Jinchang gold deposit
作者以金為例,建立在高靈敏度分析方法和先進的化探技術基礎上,制訂的隱伏區(qū)土壤化探樣品中元素活動態(tài)異常值的統(tǒng)計識別方法,篩選出的異常值準確可靠,并體現了活動態(tài)測量能夠反映礦致異常且異常襯度大的優(yōu)點。
致謝:李玄輝、馮亮、陳占生、艾曉軍、陳雪、聶鳳蓮、羅學輝作為本單位金廠偏提取項目成員,參加了有關樣品的野外取樣和室內分析工作;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肖力高級工程師、總工卿敏高級工程師指導了野外剖面部署方案;武警黃金第一支隊張景海主任工程師和研究所趙玉鎖工程師提供了有關鉆探資料。以上同仁為作者提出的這個方案在金廠礦區(qū)的應用提供了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參考文獻:

圖3 黑龍江省東寧縣金廠礦區(qū)黑瞎子溝偏提取成果圖Fig.3 Result ofmobile gold by partial extraction at Heixiazi of Jinchang gold deposit,Heilongjiang Dongning
[1]謝學錦.戰(zhàn)術性與戰(zhàn)略性的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J].地學前緣,1998,5(1~2):171.
[2]謝學錦,王學求.深穿透地球化學新進展[J].地學前緣,2003,10(1):225.
[3]王學求.深穿透地球化學遷移模型[J].地質通報,2005,24(10-11):892.
[4]錢掌珠,張美娣,張香玲,等.壤中腐殖酸鹽絡合物中總碳和微量元素的測定及其在化探中的應用[J].礦產地質研究院學報,1986,3:81.
[5]伍宗華,金仰芬,郭英杰,等.地氣測量在葉縣鄧縣南漳地學剖面研究中的應用[J].巖石學報,1995,11(3):337.
[6]王學求.尋找和識別隱伏大型特大型礦床的勘查地球化學理論方法與應用[J].物探與化探,1998,22(2):85
[7]宋磊.野外快速偏提取技術找金的理論基礎及應用[J].黃金地質,2001,7(3):76
[8]王學求,劉占元,白金峰,等.深穿透地球化學對比研究兩例[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05,27(3):253.
[9]盧蔭庥,白金峰.元素活動態(tài)測量的分析方法[J].物探與化探,2000,24(1):28.
[10]陶正章.地球化學找礦[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1.
[11]楊大歡,郭敏,李瑞,等.一種求地球化學異常下限的新方法[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09,31(2):154.
[12]楊理勤,李玄輝,艾曉軍,等.山地植被覆蓋區(qū)土壤中金的活動態(tài)總量分析[J].黃金科學技術,2007,15(1):59.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guī)范[S].2006:50.
[14]李正文,賀振華.勘查技術工程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P 632
A
1001—1749(2011)02—0184—05
武警黃金指揮部黃金專項項目資助(HJ09-06)
2010-09-08改回日期:2010-11-10
楊理勤(1964-),男,陜西鳳翔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金及多元素活動態(tài)偏提取找礦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