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喆,吳敏寧,何政偉,夏福瑞
(1.成都理工大學 數字國土與生態科學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9;2.成都市國土資源局 國土規劃地籍事務中心,四川成都610074;3.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成都610072)
基于GIS和RS的自貢市長山鹽礦區生態環境評價
李 喆1,2,吳敏寧2,何政偉1,夏福瑞3
(1.成都理工大學 數字國土與生態科學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9;2.成都市國土資源局 國土規劃地籍事務中心,四川成都610074;3.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成都610072)
根據研究區生態環境特點和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選取土壤濕度、土地利用/覆蓋、地形地貌、土壤鹽堿化、土地壓占與破壞指數為影響要素層,以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個主要細節為指標層,建立長山礦區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通過目視解譯與計算機自動提取相結合的方式提取評價指標信息,并對各個評價指標進行量化分級以及標準化,運用加權綜合評價法建立研究區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模型,將長山礦區生態環境質量劃分為優、良、中、差、劣五個等級。
長山鹽礦;RS與GIS技術;礦區生態環境評價
礦產資源是影響和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鹽礦開采過程中,由于開采技術的有限性及長期的不科學開采,許多生態環境問題相繼出現,這對礦區的生態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作者在本文針對礦山開采對生態與環境破壞的特點,對長山礦區生態環境影響因素,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客觀、符合實際的綜合評價,一方面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參考,同時也為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提供科學依據,促使礦山開采與生態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
作者在本次遙感解譯工作中,選用具有較高空間分辨率和光譜分辨率的陸地衛星Landsat7 ETM+數據,成像時間為2001年6月,軌道號為129/040,總占地面積約720 km2。對圖像的預處理包括遙感影像的波段組合,圖像融合,圖像裁剪,最終得到了較為滿意的圖像[2~4]。
2.1 土地利用
通過對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人類干擾強度賦值,構建出土地利用分類指數,作為評價研究區生態環境狀況的指標[5]。由于作者在本論文中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礦區的生態環境進行評價,側重點在于生態方面的地物類型,因此設定研究區地物類型為對環境影響較為重要的有林地、疏林地、水體、居民地、裸地等,結果如下頁圖1所示。
通過研究區土地利用分類的柱狀圖可以看出,長山礦區以有林地和疏林地為主,有林地和疏林地面積分別達到了30%和45%,其它類型的土地較少。而且由于在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形成的裸地,主要分布于研究區的東部和中部地區,面積僅占研究區總面積的12%左右。
2.2 植被覆蓋度
植被是反映區域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在礦產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常常會砍伐樹木,對植被的覆蓋有直接影響。作者經過波段運算出NDVI的圖像,其值范圍為-1~0.72,然后在ARCGIS中進行密度分割,將研究區NDVI劃分為四級。這四級對應植被覆蓋度分別為:
(1)-1~0,為水體和云,為無植被覆蓋區域。
(2)0.01~0.3為裸露的巖石或是城市密集的建筑物,為低植被覆蓋區域。
(3)0.31~0.5為中植被覆蓋區域。
(4)0.51~0.72為高植被覆蓋區域,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研究區植被覆蓋度圖Fig.2 Vegetation coveragemap of the study area
通過計算可知,研究區高植被覆蓋區面積為14 k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2.0%;中度植被覆蓋區面積為324 k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45%;低植被覆蓋區面積為201.6 k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28%;無植被覆蓋區面積為180 k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25%,該區域植被覆蓋度總體較高。
2.3 坡度指數
在礦產開采過程中,坡度影響到水的流動,從而為礦區的地面坍塌,坑道突水創造條件,易形成匯水區。因此,作者選用地形地貌因子中坡度因子來參與生態環境評價,作為生態環境的另一個評價因素[7]。作者在本文中,利用ARCGIS軟件中建立數字高程模型DEM(見圖3),采用不規則三角網(TIN)模型進行剖分坡度分級圖繪制,提取研究區坡度信息。
結果表明,研究區地形坡度大多在15°~45°之間,15°以下的地區占研究區面積的30%左右,35°以上地區面積占研究區總面積的10%左右。根據研究區的地形起伏狀況,結合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坡度劃分成四級,坡度分級圖見圖3。

圖3 研究區坡度分級圖Fig.3 Slope classification map of the study area
2.4 水體密度指數
作者選用地表水體密度指數,作為研究區生態環境評價的另一重要指標。根據水體的光譜特征將地表水提取出來,將研究區劃分為相同大小的柵格單元,通過計算單元格內水體的面積與單元格面積的比值,構建得到研究區水體密度指數[8],得到研究區的水體密度指數圖(見圖4及下頁圖5)。

圖4 研究區水體分布圖Fig.4 Water distribution of the study area

圖5 研究區水體密度圖Fig.5 Water densitymap of the study area
2.5 土壤濕度指數
土壤濕度又稱土壤水分含量,是反映一定深度土層的土壤干濕程度,土壤濕度決定植被和農作物的水分供應狀況。作者在結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遙感數據進行波段運算,從而得到反映土壤水分狀況的土壤濕度指數TMW。TMW指數與ETM各波段的系數關系公式表達為:

作者根據研究區土壤特點,利用上述土壤濕度計算公式,并通過閾值分割,得出研究區土壤濕度分級指數圖,如圖6所示。
通過研究區土壤濕度指數圖可以看出,研究區濕度較大的地方主要分布在研究區的西北部,占研究區總面積的50%以上。而研究區東北部及東南部,山地土壤較干燥。

圖6 研究區土壤濕度指數圖Fig.6 Soilmoisture indexmap of the study area
2.6 土壤的鹽堿化指數
作者選用研究區ETM1、2、3、4、5、7波段進行主成份分析產生的第三主成份、ETM3波段,以及K-T變換后的綠度特征作為彩色合成的三個特征變量[9]。在合成后的圖像上,能夠較準確地反應出重度鹽漬化土壤、中度鹽漬化土壤,以及輕度鹽漬化土壤。從而較準確地提取出研究區鹽堿地的分布,得出研究區土地鹽堿化分級指數圖,如圖7所示。
在研究區中,土壤鹽堿化總體狀況較輕,無鹽堿化地區面積約占研究區總面積的81.37%,鹽堿化土地面積有134 km2,約占研究區總面積的18.63%。其中,輕度鹽堿化地區占12.7%;中度鹽堿化占4.4%;重度鹽堿化只占到約1.53%。鹽堿化土壤主要分布于研究區的東部地區。

圖7 研究區土壤鹽堿化分級指數圖Fig.7 Classification indexmap of soil salinization of the study area
2.7 土地壓占與破壞
作者運用MAPGIS軟件,對研究區進行目視解譯,提取研究區土地壓占與破壞分布,并根據研究區的實際面積和研究區土地壓占與破壞的分布情況,得出研究區土地壓占與破壞分級圖(見下頁圖8)。通過統計得知,研究區土地壓占與破壞面積約9.8 k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1.4%。
3.1 數據標準化處理
要進行疊加分析,應首先將不同類型的指標數據,根據其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貢獻程度,進行合理評分,量化本研究的各個評價指標數據。在經標準化處理后,形成一組反映其屬性特征的數值,以柵格形式存在,柵格大小為30*30m,其標準化后的值規定在1~7之間[10]。

圖8 研究區土地壓占與破壞分級指數圖Fig.8 Total land pressure and damage grade indexmap of soil salinization of the study area
3.2 確定評價指標權重
作者結合長山鹽礦區生態環境的特點,以長山礦區生態環境評價為目標層,以土壤濕度、土地利用/覆蓋、地形地貌、土壤鹽堿化、土地壓占與破壞等五個指標作為影響要素層,以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七個細節指標作為指標層,建立起長山礦區生態環境綜合評價的三層次指標體系結構,利用層次分析法給出各指標權重值,并通過一致性檢驗確定礦區生態環境評價體系,見表1。

表1 長山礦區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hangshan mining
3.3 礦區生態環境評價及分析
利用生態環境評價模型,結合評價系統中各評價指標的最終權重值,利用ARCGIS影像疊加運算,計算出研究區綜合評價指標值介于1.7~6.9之間。按等間距原則劃分等級,將長山礦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分為優、良、中、差、劣五個等級,生成長山鹽礦區生態環境綜合評價結果圖(見圖9)。

圖9 長山礦區生態環境評價綜合圖Fig.9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environmentmap of Changshan mining
由圖9可以看出,長山礦區生態環境質量計算結果值落在1.7~6.9范圍之間,值越小代表生態環境質量越好。長山礦區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情況較好,環境質量優良和質量中等的地區,約占研究區總面積的85%,主要分布在水分充足,氣候條件良好,地勢低,鹽堿化較輕,以及遠離礦井的地區。生態環境質量差和質量劣的地區,面積占研究區總面積的15%。主要分布在研究區東部以及西南部地區。
3.4 3D效果圖精度初判
本研究在ARCGIS軟件的支持下,生成評價結果3D效果圖(見圖10),使得評價結果更直觀化,有利于對評價結果的準確性進行評判。結合分類結果圖和相應的3D效果圖,通過初步分析判斷可以看出,研究區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的地區處于研究區的中部和西部地區。并且這些地區地勢平坦,水分充裕,植被覆蓋較高,土地破壞較輕。而生態環境質量較差的東部和中部地區,地勢較高,氣候干燥,植被覆蓋較低,裸土分布廣泛并且土地破壞面積較大。

圖10 長山礦區生態環境評價3D效果圖Fig.10 3Dmap of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hangshan mining
由此可見,本次對長山礦區生態環境評價準確率較高,較真實客觀地反映了研究區生態環境現狀。
作者在本文中,以ETM遙感圖像和地形圖作為主要數據源,對長山礦區進行生態環境評價,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濕度、土地利用/覆蓋、地形地貌、土壤鹽堿化、土地壓占與破壞等七個評價指標,建立了長山礦區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并將研究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分為五級。
(2)長山礦區生態環境整體情況良好,質量為優、良、中、差、劣的地區面積,分別占長山礦區總面積的6.52%、33.09%、45.33%、9.60%和5.46%。生態環境質量除主要與人類開采鹽礦有關外,還與地形、氣候、水文條件等密切相關。
(3)將研究區生態環境評價結果生成3D效果圖,使評價結果更直觀化,有利于對評價結果的準確性進行評判。結合分類結果圖和相應的3D效果圖判斷,對長山礦區生態環境評價準確率較高,可較真實客觀地反映研究區生態環境現狀。
作者在研究中采用了遙感和GIS技術以及相應的數學方法,取得了較滿意的評價效果。但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以及有待改善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在采用的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時,不可避免會摻雜主觀因素的影響,或多或少會影響結果的精確性,需要更準確客觀的研究方法。
(2)有些評價指標的提取是以目視解譯為主要手段,不能很好地保證解譯精度。因此,解譯方法和精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1]趙景柱.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持續發展評價指標的理論研究[J].生態學報,1995,15(3):327.
[2]湯姿.縣(市)區域層面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與規劃研究—以莊河市為例[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5.
[3]劉魯君,葉亞平.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評方法研究[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0,12(4):13.
[4]周華榮.新疆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00,20(2):150.
[5]趙?。谶b感和GIS的礦山環境監測與評價[D].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2007.
[6]張禾裕,彭鵬,肖武,等.基于AHP和GIS的礦區生態環境現狀評價[J].煤炭科學技術,2008,36(9):3.
[7]郭達志,金學林,盛業華,等.煤礦城市的環境與動態綜合監測技術[J].煤礦環境保護,1995,9(2):50.
[8]雷利卿,岳燕珍,孫九林,等.遙感技術在礦區環境污染監測中的應用研究[J].環境監測,2002(2):33.
[9]陳華麗,陳剛,郭金柱.LandsatTM在礦區生態環境動態監測中的應用[J].遙感信息,2004(1):31.
[10]田雨,李成名,林宗堅,等.基于ARCVIEW的礦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系統設計與實現[J].能源環境保護,2004,18(3):50.
X 8
A
1001—1749(2011)02—0222—05
2010-08-06改回日期:2010-12-17
李喆(1984-),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博士,研究方向:3S技術及地理信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