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學燕 杜宇
“皇城邊,寬街旁,栽下杏樹一行行……名醫薈萃,百姓頌揚,懸壺濟世,救死扶傷……”這是北京中醫醫院職工集體作詞的院歌《懸壺濟世 救死扶傷》,這首院歌在醫院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間傳唱,這一串串音符也將溫暖和關切傳遞到前來就醫的每一位患者心中。
走進北京中醫醫院,穿過朱紅柳釘的仿古大門,沿著綠色的環廓前行,人們不時能看到精美的園林小品、中醫文化墻、主題雕塑及各色亭榭、山石、盆景、碑刻等,著名中醫大家在畫像中向人們親切地微笑。在大樓走廓的一側白墻上,還掛著精雕細琢的木制漆框,上面書寫著傳統中醫藥的文化知識和傳說。
浸蘊著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被老北京人親切地稱為“寬街中醫院”的北京中醫醫院,多年來在衛生文化建設上孜孜不輟。前不久,北京中醫醫院被中國衛生思想政治工作促進會授予衛生文化建設先進單位稱號,并獲得第三屆全國醫院(衛生)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
用傳統文化的各類元素凸顯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是北京中醫醫院獨特之處,也是北京中醫醫院在衛生文化建設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把文化的內涵融進醫院的核心價值體系及每個標識之中,成為北京中醫醫院在文化建設系列工程中的基石和靈魂。院徽、院歌、院訓,標準院名、標準色系無不以各種形式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004年,北京中醫醫院重新提煉中醫藥文化的價值理念,將飽含中國傳統和文化精髓的“仁、術、勤、和”四個字確定為新院訓,并做了詮釋:代表仁慈、大愛和德行的“仁”放在院訓的首位,彰顯了醫務工作者崇尚“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醫院文化和道德追求;“術”是醫術、學術和技術,標志著醫務工作者對醫術精益求精、對學術力求科學嚴謹的職業精神;“勤”是勤奮、努力和奉獻,凸顯了醫務工作者愛崗敬業、熱忱為患者服務的風貌;“和”是和諧、和睦,既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體現了構建和諧醫院的理念和追求。院徽的主題造型為“Beijing”的首字母“B”的變形,神似一個透視的葫蘆,既有“懸壺濟世”之意,又體現了中醫中藥之特色。“B”的豎筆用針灸銀針來體現,以此象征中國傳統醫學。豎畫加上藥葫蘆的下半部又恰似一個“中”字,強化了標識的中醫特色。
“比賽開始!”裁判長一聲令下,4名調劑員迅速拿起戥子,“齊眉對戥”,審方、稱量、分藥、擺放、回戥、復核、包裝,動作嫻熟規范,一氣呵成。幾分鐘后,擺放整齊的黃芩、大青葉、板藍根、滑石粉等中藥飲片在比賽臺上一字排開,嚴整漂亮。“時間到,比賽結束!”裁判當場檢查參賽選手調劑的準確度,并逐一點評。這是2010年11月,北京中醫醫院第六屆中藥調劑比賽現場中的一幕。作為與專業掛鉤的文化建設活動之一,這樣的技能大賽他們已舉辦了6次。
在這屆大賽中,中藥調劑比賽分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調劑處方,第二個環節是考核基本功。比賽的第一個環節結束后,第二個環節——考察調劑員“一把準”的基本功“登場”:調劑員選手一次性抓取一定量中藥飲片,放入戥盤內,目測總量,進行稱重,誤差要控制在正負5%,每位調劑員要在2分鐘內分別稱量3味藥物,以兩個環節的總成績計出名次。
北京中醫醫院中藥房每年都會增加不少年輕職工,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質量意識,提高規范調劑水平,是傳承中醫藥文化的重要一環。從2003年開始,藥劑科每年都舉辦中藥調劑比賽。參賽人員的范圍逐漸擴大,比賽內容越來越豐富,由原來單純調劑處方,發展到現在調劑處方、處方應付、基本功等多項目考核,比賽要求也在逐年提高。醫院通過這種人才激勵機制,讓越來越多的年輕調劑員認真學習、踏實工作,成為中藥房的主力軍。
走進北京中醫醫院的“職工之家”,映入眼簾的是懸掛在兩邊墻壁上的大幅名醫照片。趙炳南、關幼波、賀普仁、陳彤云等30多位中醫名家,神態各異,表情不一。他們或沉思、或遠眺、或微笑、或凝視,透露出名老中醫不同的個性特征和氣質品格,彰顯了中醫大家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底蘊。“宣傳一代名醫,發揮特色優勢,反映了醫院的價值理念和發展方向,也是向社會推出自己的運營模式和服務品牌。”醫院黨委書記陳誩這樣認為。
建院之初,醫院匯集的北京名老中醫,紛紛將自己多年的驗方、祖傳秘方無償地捐獻出來,這樣,醫院無論在中醫臨床,還是在中醫藥特色制劑等方面,始終保持著濃郁的中醫特色和技術優勢。

北京中醫醫院中藥房的年輕選手在調劑比賽中爭先恐后/徐珊 攝
“這些國家級的名老中醫是醫院生存發展的寶貴財富和重要資源。”為此,醫院特地聘請中國照相館的技術人員,根據專家的不同性格和氣質,設計、拍攝出不同風格的照片。照片懸掛之后,引來的不僅是贊嘆與仰慕,還有感動和激勵。老中醫們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新一代比學趕超,奮發向上,一個宣揚名醫、崇尚名醫的文化氛圍在醫院蔚然而成。
在門診大廳、走廊、病房,在網站、院內刊物、文化墻,名醫畫像、名醫警句隨處可見。一個個名家研究室、名醫工作站相繼成立。一批批國家名老中醫對外宣傳規劃層出不窮。一位位年輕中醫走上電視銀屏,他們講經驗、講特色、講養生,樹立中醫形象,弘揚中醫文化。醫院還在北京地區率先開設了由老中醫專家掛牌的特色門診、特惠門診和特需門診,受到群眾的歡迎。
多年來,醫院堅持采用師承的方式傳承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形成了以名醫名家為品牌,以中青年臨床骨干為核心,以特色技術、專科名藥為特點的北京中醫醫院醫療品牌。
北京中醫醫院十分重視樹立醫務工作者典型,以典型帶動人、鼓舞人。其中,精誠大醫趙炳南、平民院長王莒生、百姓醫生夏淑文、郵票護士趙國敏、頭痛專家王麟鵬等典型人物的事跡在醫院工作人員和患者中影響廣泛。
43歲的夏淑文是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2009年11月響應市委“人才京郊行”號召,到門頭溝區中醫醫院掛職鍛煉,擔任門頭溝區中醫醫院院長助理。雖然每周夏淑文出三個半天專家門診,但次次供不應求,病人絡繹不絕。張先生家住廣安門,每周兩次特地坐公交車去門頭溝區中醫醫院扎針灸。從城里舍近求遠,往“溝”里奔的,何止張先生一人。清水、齋堂深山老區的病人來一趟醫院看病需要往返70公里,花整整一天時間,但不少人仍專程前來,還用當下最時髦的流行語詼諧地說:“俺們是夏大夫的粉絲!”
家住門頭溝區石門營村的一位花甲老漢,4年來右腿滑膜炎紅腫熱痛,皮膚呈紫黑色,捫之熱手,天天彎著腰走路,什么活也干不了。老人本想不治了:“有大夫說,手術要住院,幾千元下來,可能還有反復。”但經夏淑文針灸配合湯藥治療一周,癥狀明顯減輕;治療一個月后,右膝腫脹已徹底消退,紫黑色的皮膚也變正常了,走起路來大步流星……這位花甲老人終于康復,還能登高采香椿了,他捧著自己采下的香椿來感謝夏大夫。“幾百元就治大病”,在鄉親們中傳開了,幾乎半村的人都來找夏大夫。
和夏淑文一樣,針灸科王麟鵬除了是一名好醫生,還是出色的學科帶頭人。1997年曾因講學出色獲得美國田納西州榮譽市民的他,放棄了留在美國獲得優厚待遇的機會,回到祖國建設針灸學科。他率先在國內建立中醫卒中單元,把一個病房擴展到三個病區100張床位,病床使用率連年達到108%以上,人均診治費用低于北京地區同級醫院平均值,復診住院患者近50%。北京中醫醫院針灸學科承擔了十余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率先在國際上采用線拴法制作了卒中后痙攣動物模型。王麟鵬主持的頭痛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SCI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領先于全國同行。由他牽頭編輯的《針灸寶庫—賀普仁臨床點評本》,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官修針灸叢書,填補了我國在系統收集、整理、研究針灸古籍方面的空白。在王麟鵬的帶領下,北京中醫醫院的針灸科室成為國家和北京市針灸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
北京中醫醫院還有一支出色的護理隊伍。“你們這些‘郵票’護士比兒女都強。”這是一位老年患者對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護士長趙國敏說的一番話。
原來這背后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一個冬天的中午,皮膚科病房來了個特殊患者。他年近七旬,穿著與眾不同,里里外外裹得像個“套中人”。盡管如此,從他身上散發出來的一股股腥臭味還是立即彌漫了整個病區。正在樓道散步的患者個個掩住口鼻,迅速回到各自的房間,將門窗關得嚴嚴實實。作為護士長的趙國敏卻急忙迎上前去,帶領兩位護士將這位老患者扶到床邊坐下。當脫掉他一層層的衣服時,趙國敏驚呆了!只見老人體無完膚,大大小小的皰瘡遍布全身。不時流出膿血的瘡面血肉模糊,并沾滿了衛生紙和棉花。趙國敏和兩位護士小心翼翼、一點一點地剝離包裹的衣物、衛生紙、棉花,露出了紅彤彤的瘡面,隨后進行清理、沖洗,逐一抽膿,每個瘡面貼上一塊藥紗。幾個小時過去了,老人的全身貼滿了幾百張如同郵票大小的紗布。因此,老人叫她們“郵票”護士。經過一個月精心的治療和護理,這位老年患者身上的膿瘡基本愈合了。
“用愛心和智慧守護生命”這不僅是趙國敏一個人的諾言和行為,而是所有北京中醫醫院人踐行的承諾。把“大醫精誠”化成醫務人員的日常行為和習慣,把表象文化、制度文化變成精神文化,落實在服務態度和言行舉止等細微之處,正是醫院文化建設的思想內涵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