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樹林
從一大到七大黨內民主的發展
文 /王樹林
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和蘇聯的幫助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原則建立的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黨內民主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既是一種政治生活,又是一種制度形態,是政治生活和意識形態的高度統一。從一大到七大,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所制定的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和行為準則,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發展的重要標識。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中共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其中具有黨章性質的條文承認蘇維埃管理制度,規定實行委員會、選舉、監督和少數服從多數的表決等制度,從領導原則和組織制度兩個層面確立了中共黨內民主最原初的理念和最基本的要素。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并通過了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標志著中共建黨工作的完成。中共第一部黨章將黨的組織系統分設為小組、支部、地方執行委員會、區執行委員會和中央執行委員會5個層級,并對黨的各級委員會的產生辦法、職責權限、職務分工和任職期限分別作出了具體的規定。黨章對黨的紀律作出規定:全國代表大會為黨的最高機關。全國大會期間,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最高機關;全國大會及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全體黨員須絕對服從。下級機關須完全執行上級機關命令,否則上級機關得取消或改組之;黨的一切會議均取決于多數,少數絕對服從多數。中共二大的黨章在組織和紀律兩個方面奠定了黨內民主的體制框架及其運作模式。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里的會議場景蠟像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確定了國共合作的方針,中國共產黨開始從比較秘密的、狹小的圈子里走出來。中共三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法》,第一次規范了中共中央的組織機構、職權分工和工作制度。1925年1月,中共四大通過的關于組織問題的決議和黨章,重申了黨的組織實行民主的集權主義,第一次明確規定以支部作為黨的基本組織,強調黨支部的建設應當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
1927年4月至5月間,大革命的局勢急轉直下,中共五大未能在危難中挽救中國革命。然而,中共五大在黨內民主的發展史上卻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首先,中共五大通過的黨章,第一次明確規定黨部的指導原則為民主集中制,使中共黨內民主的發展有了法規保證。其次,中共五大的黨章,規定中央委員會選舉中央正式委員一人為總書記及中央正式委員若干人組織中央政治局,指導全國一切政治工作,并且第一次規定中央政治局互推若干人組織中央常務委員會處理黨的日常事務,從而確立了中共中央機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再次,中共五大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設立了黨的監督機構——中央監察委員會,標志著中共黨的紀律檢查制度的初步創設,為中共黨內民主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從三大到五大,中國共產黨對黨內民主的發展進行了初步而富有成效的探索。由于中國革命形勢風云變幻,加上黨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中共在沿襲初創時期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權的領導原則和組織制度的同時,相繼三次修訂黨的章程,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各種思想和行為,通過建章立制,為黨內民主的發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位于莫斯科郊外的中共六大會址
以黨員為主體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獨立擔綱中國革命的使命,掀起土地革命的風暴。1928年7月,中共六大通過的政治決議特別強調實行真正的民主集中制,盡可能地保證黨內的民主主義,實行集體討論和集體決定主要問題,同時反對極端民主主義的傾向。
中共六大的黨章重申民主集中制為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明確規定“下級黨部與高級黨部由黨員大會、代表會議及全國大會選舉之”,“各級黨部對選舉自己的黨員,應作定期的報告”。中共黨內民主的發展開始從以組織為主體的民主到以黨員為主體的民主的轉變。
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這是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召開的最后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七大通過的黨章將黨的民主集中制界定為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它反映黨的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反映黨的上級組織與下級組織的關系,反映黨員個人與黨的整體的關系。這就科學地闡述了民主與集中的辯證關系,指明了民主集中制對黨的建設的重要性。中共七大黨章第一次規定了黨員的義務和權利。這些義務和權利的規定,保證了黨內的政治生活更加正常,提高了黨員對黨的事業的積極性與責任心,并保證了黨的行動的統一。同時,對黨員的義務和權利的規定,使黨員有了行使權利的法規保證和合法基礎,使黨內民主建設有了完整的現實體系,黨內民主發展有了穩固而可靠的主體力量。
中共七大在黨內民主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中共七大以團結的大會和勝利的大會載入黨的史冊。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