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華披露 1999年審計報告公開幕后詳情
近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審計署原審計長李金華在《縱橫》雜志上披露了1999年審計報告公開的幕后詳情。
1999年的審計報告出臺確實是有其主觀和客觀原因的。1998年的審計工作本身有幾個引人注目的大項目。
一是全國組織了近5萬名審計干部,對全國糧食系統1990年以來的新增財務性掛賬共2025億元進行了全面審計。關于這個事情的起因,還有一個小故事:
1998年3月,新一屆政府成立后,朱镕基總理有一次召開總理辦公會議,通知我去參加。朱镕基當副總理的時候,我跟他見過幾次面,都是作為隨行人員跟審計長一起去的。他可能認識我,但不是很熟悉。
會上談到糧食系統審計時,總理的初衷是讓財政部牽頭,后來我就說:“總理,我談點意見。憲法中有規定,審計機關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總理說:“哎呀,看來我憲法沒學好!”因為我們過去審計過好幾次糧食系統,掌握了許多其他部門掌握不到的情況,我就把糧食系統的整個情況向他簡單作了匯報。總理說:“你們審計掌握這么多情況,我以前還不知道。本來這個工作我是要財政部主持的,現在交給你們行不行?”我說:“總理,您只要交辦,我一定辦好。”于是,總理當場拍板讓審計署牽頭。
這項工作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們在審計過程中也是阻力重重,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去查一個糧庫時遇到的。我們審計人員先用皮尺量每堆糧食的長、寬、高,據此計算糧食的體積、分量。審計人員憑經驗感覺到,實際有的糧食并沒有計算出的那么多,但是用對方拿來的皮尺量,分量就是沒錯。算來算去,審計人員終于發現,原來皮尺里面藏有“貓膩”:尺子是假的。對方把第二米和第四米之間的一米剪掉,然后再接起來,并且接得很隱蔽。憑空多出一米,最后算出的糧食總數肯定要多。作假案例形形色色,但是最終大部分都被我們審計人員識破了。
二是審計了財稅部門,揭露了財政部、稅務總局的一些重大違規問題,尤其是天津薊縣國稅局虛開增值稅發票的案子,涉及多人犯罪。這個審計搞得很艱難,我們派去的工作人員,所用電話全部被對方監控,根本無法開展工作,最后只好換到一個部隊的招待所辦公。
三是當年對水利部預算執行的審計。水利部的違法違規問題引起了人大常委們的高度重視,他們一致提出必須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國務院、中紀委也表示同意,然而卻遇到了困難。我向朱镕基總理報告說:“這個事情已經對外公開,如果不處理,起碼人大常委是不會答應的。”問題最終得以解決。
此次報告對違法違規問題的公開程度也是史無前例的。
按審計工作程序,每年5月份,審計署要把上一年審計工作總體情況向總理寫出書面的審計結果報告,然后,根據審計結果報告起草向人大常委會提交的審計工作報告。這兩個報告是不一樣的,審計結果報告只對總理,內容全面,具體,大小問題都講,向人大的報告就不那么面面俱到了。
然而,我卻主張如實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和盤托出,看看總理到底是個什么態度。
后來,在總理辦公會議上討論此報告時,發生了一段激烈爭議。有關部門領導在會上激烈反對點那么多名,講那么多問題,找出種種理由反對這個報告出臺。由于報告中對財政部和發改委點名最多,這兩個部門意見比較大。
我偷偷看了一眼總理,總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問我:“我曾要求各部門向國務院的報告,凡涉及其他部門的,都要協商一致再報國務院,你審計署為什么沒有取得有關部門的同意就報來了?”
總理有個特點,他雖然有時很嚴厲,但只要你有理就不用怕,該講的就講,他能聽得進不同意見。跟我一起參加會議的審計署同志后來說,他當時嚇得腿都有點發抖了。可我不怕,到那個時候怕也沒用。我當時想:實話實說。于是,我說:“總理,您的指示我是非常清楚的。可您講的是一般工作方面的請示或報告,我這個不一樣。我和這些部門是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有些要取得一致是不可能的。但事實都準確無誤,這些部門都是認可的,只是要不要向人大報告、要不要對外披露的問題,在這方面當然不可能完全一致。”
總理說:“你說得也有道理。”接著,他問大家:“事實有沒有出入?”當時,沒有人說有出入。總理又問我:“這些是不是都是審計署審計中查出來的?”我說:“是。”他又問:“你敢負責嗎?”我說:“我完全負責。”總理斬釘截鐵地說:“凡是審計署審計發現的預算執行中的問題,只要事實是準確的,都要如實向人大常委會報告,我們不要修改。我們這屆政府就是要敢于揭露我們的缺點。”我心里懸著的石頭一下子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