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李雪
外刊精攬
編輯|李雪

2010年亞太地區外資并購和海外并購兩方面的交易金額都出現激增,根據花旗集團數據,2010年亞太地區(不含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海外并購金額勁增166%至1261億美元,并購金額(含外資并購和區域內并購)猛增48.8%至4705億美元,皆創歷史最高。
2011年并購活動的主力軍很可能是中印企業,但兩國企業實施并購的理由各不相同。印度企業家開始不滿足于本國市場,對自己管理海外業務的能力充滿信心。“印度人現在有一種強烈的自信,而且信貸也比以前容易獲得。”瑞銀集團常駐香港的亞太區投行業務聯席主管馬修?漢寧表示。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外匯儲備不斷膨脹,中國企業在本國政府鼓勵之下,正在全球范圍內持續不懈地尋找自然資源企業和資產。近日,中石油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天然氣田的部分股權,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石油企業在北美的形象。
根據普華永道數據,2010年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約為380億美元,大約占整個地區的1/4。摩根大通亞太區并購部主管馬宏濤表示,“有一個必然的成熟過程,在某個特定階段,你可以實現有機增長,但接著要進入下個階段,你就會開始留心交易。”
摘自《金融時報》

中國國內經濟的變化,特別是去年的發展態勢,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其在世界貿易中發揮的作用。中國正處于拐點之上,推動其經濟轉型的既有中國自身的發展政策,也有全球貿易趨勢,而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影響全球貿易。
工資增加、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沿海愈加發達以及內地更加繁榮等,這一切都顯示出中國正處于巨大的經濟轉型過程中。這些變化讓生產成本提高了10%至15%,并將最終影響到中國的出口,改變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發揮的作用。同時,中國向更高質量、更全方位增長的經濟模式邁進還會解決一些國內經濟失衡的問題。
從一個非常基本的層面來看,中國成本提高正在促使企業分散其出口供應鏈。從更廣的層面來看,工資上漲、財富增加意味著中國家庭將消費更多。如果進口增加、中國儲蓄率向下調整,也會對中國的貿易順差產生抑制效應。
當然,這一切發生在中國的變化不太可能解決全球失衡。失衡問題是在一個經年累月形成、擁有多種杠桿和互動的多邊框架下生成的。但中國的行動可以彌補國內的部分失衡,然后又會影響到中國的全球互動。
摘自《華爾街日報》

民工荒是產業轉移的正常現象,目前這輪的產業轉移主要在中國進行,中低端制造業從東部轉移到中西部是大勢所趨,是全球戰略轉移的成果,可以形象地稱之為“將工廠開到家門口”。2010年全球最大、效率最高的代工企業富士康的大搬遷就是象征性事件。
東西部搶奪民工是發展怠惰的表現,十幾年里東部地區一直在重復國外訂單,也該歇歇了,否則中國經濟都將在惡性循環中被拖垮。東部地區雖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卻未能創造出完整的內需市場,未能培育成兩三代中產階層技術工人,未能使中國的貧富差距得到扭轉。這說明東部地區與固有僵化治理模式下的粘著性,使中國經濟走入陷阱。另一方面,代工經濟模式下,東部拼不過西部:無論是人力資源的吃苦耐勞,還是土地等市場資源的廉價。
東部沿海地區必須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創新經濟,而其以往的出口積累為品牌與創新打下基礎。此時,東部地區需要的是新的篳路藍縷的勇氣,而不是在出口訂單略有好轉后希望在代工的溫床上多賴一時是一時。
民工荒的到來,代表東部地區這樣的代工經濟模式過去了,說明民工離正常的產業工人距離近了一小步,這實在是件大好事。
摘自《商業評論》
中國新時代 201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