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記者 馮嘉雪 圖 · 由帝亞吉歐提供
帝亞吉歐開掘“生命之水”
| 文 · 本刊記者 馮嘉雪 圖 · 由帝亞吉歐提供

2010年,帝亞吉歐共為甘肅山區打造了200多口水窖,為近十個村莊的上千名村民解決了生活用水和儲存水的問題
2010年11月14日,Carol和她的同事終于來到了甘肅省東鄉縣奴拉芒村。4個月前,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讓他們被迫改道而行。這一次,她和帝亞吉歐(上海)洋酒有限公司的同事是特意來此回訪的。
2010年初,帝亞吉歐曾向甘肅山區捐款數十萬元,之后,又聘請專業開采隊為山區居民挖掘水窖。2010年夏天,在公司的號召下,帝亞吉歐員工組建了一支志愿者隊伍,他們千里迢迢來到甘肅省東鄉縣,就是為了親手幫助那里的村民開掘水窖。
盡管志愿者的體驗之旅只有一天,但卻是帝亞吉歐“生命之水”公益項目在中國落地以來,中國員工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以前我們很少有機會實際體驗大自然給人類帶來的困擾,正是這次水窖挖掘活動,讓帝亞吉歐員工真正體會到了‘生命之水’的內涵。”一位志愿者說。
2010年,帝亞吉歐共為甘肅山區打造了200多口水窖,為近十個村莊的上千名村民解決了生活用水和儲存水的問題。
“水是公司產品的靈魂,也是回饋社會的重中之重。”帝亞吉歐大中華區公共事務及傳播總監陸海清說,流向干旱貧困地區的“生命之水”不會終結,“我們將一如既往地關注中國的水資源問題,讓‘生命之水’在中國川流不息。”
“我們公司一直在培養員工一種向上、向善的力量,這種力量能指導我們在所處的行業中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陸海清說,像很多全球500強企業一樣,帝亞吉歐有自己的CSR(企業社會責任)部門。他們一直希望通過各種活動的組織、書籍的推薦,甚至一個口號的推出,來引導員工向善。“厚德感物”、“上善若水”……不難發現,在帝亞吉歐,即使是對價值觀的推崇,也離不開水。
“‘蘇格蘭威士忌’在當地古語的含義就是‘生命之水’。水是生命的源泉,純凈的水源能保證帝亞吉歐向全世界消費者不斷提供品質卓越的產品,使他們更快樂地享受和慶祝生活。”陸海清解釋,蘇格蘭威士忌正是帝亞吉歐最著名的產品類別之一。
這家來自英國的高檔酒業集團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洋酒公司,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橫跨蒸餾酒、葡萄酒和啤酒三大品類的酒類企業。帝亞吉歐旗下匯聚了Smirnoff、Guinness、JohnnieWalker、Baileys等一系列頂級酒類品牌。
上世紀90年代,帝亞吉歐了解到飲用水源短缺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嚴峻挑戰:統計數據表明,全世界約有10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源。因此從1998年開始,他們設立了帝亞吉歐基金會,將每年營運利潤的1%用于全球社區的投資項目。
帝亞吉歐將這個旨在保護及改善飲用水資源的項目命名為“生命之水”,希望能給缺水地區的人們帶來希望。當年,帝亞吉歐從非洲開始推廣這個項目。迄今,全球已有超過100萬的居民受益。
“在帝亞吉歐眼中,為股東創造價值與實現企業堅持的價值觀可以兼得。帝亞吉歐將它的價值觀融入到每一項企業活動中,通過對當地社區的投資,在為股東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企業對當地社區的回報。這就是帝亞吉歐不斷成功和保持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陸海清說,2007年,“生命之水”項目被引入中國,他們也開啟了對中國社區飲用水安全的改善和相關環境的保護工作。
2007年9月,帝亞吉歐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起東太湖水源地保護項目,通過在東太湖區域進行科學研究和建立示范區域,來減少水源污染、改善水質,并為整個太湖的環保工作提供經驗。
2008年,四川特大地震爆發后,帝亞吉歐立刻組織員工開展“萬水千山 寄情災區”活動,把員工的捐款一部分送往災區,一部分用來購買飲用水,最終將價值數10萬元的“生命之水”送至急需水源的災民手中。

2009年3月,帝亞吉歐開始啟動位于四川省龍溪-虹口、白水河、臥龍與寶頂溝四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引水設施重建工程,以幫助這四個位于地震災區的自然保護區恢復正常的生活和畜牧業用水。
2010年初,一則新聞引起了帝亞吉歐CSR部門的注意。春季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云南、廣西、貴州、四川和重慶卻遭遇了“世紀大旱”。旱情的延續,使農作物受災面積接近500萬公頃,其中40萬公頃良田顆粒無收,還導致相關地區5000多萬居民陷入無水可飲的絕境。
持續不斷的干旱,讓對“水情”一向最為關注的帝亞吉歐決定,2010年“生命之水”項目就圍繞對旱區居民送水展開。
首先,他們召集公司員工向災區捐款。2010年4月,帝亞吉歐向西南五省旱區捐助了超過10萬元的應急捐款,為500多戶災民提供了近兩個月的飲水和食物,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同時,帝亞吉歐與慈善機構“慈福行動”開展合作,為中國的西北、西南旱區開掘新水源。2010年4月底,由帝亞吉歐出資聘請的專業開采隊在甘肅永靖挖掘了第一口水窖。
與往年的“生命之水”大多止步于與專業機構的合作不同,這一次,帝亞吉歐要做全新的嘗試:號召員工們親自參與到水窖的挖掘中來,讓他們深度體驗“生命之水”的意義。
2010年6月,帝亞吉歐CSR部門負責人向同事發出了邀請郵件,將組織大家到甘肅幫助當地村民挖掘水窖。很快,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的帝亞吉歐員工回復了郵件,表示愿意參與。更讓陸海清感動的是,一些在國外工作的同事看到郵件之后,也希望能夠加入。但由于每個地區的名額有限,再加上工作安排等原因,最終,共有20多名員工成為此次志愿者之旅的成員。
4月份時,慈福行動的工作人員曾到東鄉縣進行過考察,因此在出發之前,他們向即將出發的志愿者簡單介紹了情況,希望所有參與人員能在身體和心理上有充分的準備。

2010年7月8日,20余名志愿者從各地飛赴蘭州集合。第二天一早,他們坐上車子,經過2個小時的顛簸,進入了東鄉縣。此時,天空忽然下起雨來,這對于當地村民來說,自然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但由于道路泥濘,面包車無法駛入奴拉芒村,無奈,他們只能改道前往資助的另一個村子。
盡管事先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到達那里時,大家還是被眼前的貧困和干旱而震動。
由于長期缺水,村民的基本生存都成了問題,更不要說耕種土地和飼養牲畜了。這個村子的家庭年均收入為3000-4000元,而一個家庭的年支出卻是5000-6000元,因此長期需要依靠政府救助。為了謀生,村里的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大多是婦女、兒童和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
由于常年缺水,村民們想出了種種“攢水”的方法,最簡單、實用的一種辦法就是在屋檐上接一根管子,下面再接一個水桶或是讓水管直接通到水窖,當天公作美時,珍貴的雨水就能被收集并儲藏起來。
但是趕上連續數月不下雨時,村民們就只能到40公里之外的縣城去拉水。通常每升水的售價是30-40元。由于運輸工具有限,村民一次只能買上三、四桶水,再小心翼翼地把水運回家里。村里的一位老人說,他們每年要花1000多元錢用于購買飲用水。由于缺水,村里的孩子們往往一個月才能洗一次衣服。
在帝亞吉歐員工來到這個村子之前,十幾戶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人家已經雇人在自家院里挖好了水窖。在當地,雇人挖一口水窖的費用是1300-1500元,相當于村里一個普通家庭年均收入的1/3。因此,得知帝亞吉歐將會對他們的水窖挖掘施以援手,村民們期盼已久。

卸下行囊的帝亞吉歐志愿者,先是在專業工人的帶領下,了解了挖掘水窖的全過程。由于當地長期嚴重干旱,很多土地已經沙化,所以一口水窖需要挖掘到至少10米,才能起到有效儲水的作用。
此時,天空依然在下雨。看著這么多城里來的客人,村里的孩子們興奮地圍著他們團團轉。
干活之前,帝亞吉歐的員工們穿上了雨衣。盡管很多人之前參與過植樹活動,也用過鐵鍬,但挖水窖對于他們來說,還是第一次。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志愿者了解到,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是挖掘水窖的基礎,還有使用鐵鍬的方法以及如何用力,否則不僅事半功倍,還很容易把手磨破。
踩在泥濘的土地上,大家開始揮動鐵鍬。有人干了一會兒,頭上就冒出汗珠,便干脆將雨衣脫掉,這樣干活更方便,同時他們也愿意和村民們一起享受這久盼的甘霖。
出于安全考慮,帝亞吉歐的志愿者只參與了水窖挖掘中最基礎的工作——挖土。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在老鄉的幫助下深入到水窖底部。雖然下面又濕又涼,但在這狹小的空間里,大家也進一步體會到了水窖挖掘的不易。
盡管滿身是泥,但志愿者們并不急于離去。他們帶著之前準備好的慰問品,看望了村里幾家最貧困的村民。平時,村民們只有到縣城才能買到日常的生活用品。而這一次,帝亞吉歐員工帶來的正是他們最急需的大米、洗衣粉等食品和日用品。
天色漸晚,帝亞吉歐的志愿者之旅也接近尾聲。但對于這些久居城市的外企員工們來說,他們對于水的重新認識才剛剛開始。再次回到繁華的城市,在他們眼中,每一滴水、每一粒米都變得更加珍貴。他們不會再輕易做出浪費的舉動,他們希望今后有機會能幫助更多人,挖掘他們的“生命之水”。
中國新時代 201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