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遼寧走向全國的職工技協活動
在新中國工運史中,有一面旗幟始終高高飄揚,那就是職工技術協作活動。這項活動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創舉,它發源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沈陽,然后走向全省、全國,延續至今。
1961年初,在沈陽市總工會舉辦的毛主席著作學習班上,全國勞模、沈陽氣體壓縮機廠電器工程師吳家柱結識了林海豐和吳大有。林海豐是沈陽市勞模、拖拉機制造廠車工,吳大有是沈陽市先進生產者、沈陽高壓開關廠技術員。
當時,由于三年自然災害和當時蘇聯政府背信棄義撤走專家,沈陽一些在建工程和已投產的項目面臨下馬或停產的困境。吳家柱將林海豐和吳大有找到家里,對他們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我們聯合起來,迎著困難上,不蒸饅頭蒸(爭) 口氣。”之后,三人利用自己的技術專長開始合作攻關。在吳家柱的幫助下,沈陽拖拉機廠手工研磨變成機械研磨;在林海豐幫助下,沈陽氣體壓縮機磨床砂輪修整難題得到解決。
當年6月,時任沈陽市委書記的朱維仁向干部、勞模傳達黨中央的號召:發憤圖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吳家柱等人深受鼓舞。他們感到三人力量太小,于是商定聯合沈陽市勞模,將技協活動搞起來。他們找到沈陽變壓器廠王鳳恩、東北機器制造廠尉鳳英、沈陽鑄造廠張成哲等沈陽市知名勞模。這些人全都欣然同意,很快參加技術協作活動的隊伍增加到十幾人。他們不計報酬,不講個人得失,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利用業余時間和節假日進行攻關,解決了許多關鍵的生產技術問題。在他們的帶動下,技協隊伍就像“滾雪球”一樣迅速擴大。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技協隊伍由最初機械行業的3個廠的3個人,形成了全市重工、輕工、電業、基本建設等5個行業近600多人的隊伍。
為使群眾性職工技術協作活動更有組織、更廣泛地開展起來,沈陽市總工會在中共沈陽市委的重視和支持下,于1961年10月24日成立了 “沈陽市勞動模范、先進生產者廠際經驗交流和技術協作活動委員會”,吳家柱任主任。這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地方職工技術協作組織。此后,在沈陽興起的職工技術協作活動又不斷向遼寧各地擴展。
中共遼寧省委、省總工會對這一群眾性技術協作活動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當時的東北局第一書記宋任窮、省委書記黃火青和省長黃歐東等多次接見技協骨干,與他們反復探討,將職工技協任務確定為:攻關、革新、推廣、提高,并在全省組織推廣了這項活動。
技協組織的建立,對于推廣技術革新成果、解決地區和企業之間的技術攻關和生產技術難題,促進技術交流和技術互助,提高職工群眾的勞動技能和科學文化素質,組織職工參加技術革新和推廣合理化建議活動,解決生產技術和企業管理難題,保證完成和超額完成生產任務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僅1963年,全省就通過技術協作活動解決了各種生產技術問題5萬多個,實現技術革新6萬多項,交流技術經驗2萬多項。到1964年,遼寧省已有1678個大中型企業開展了技術協作活動,人員達到12萬人。
1963年10月4日,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彭真到沈陽視察,聽說職工技協活動后,專門接見了吳家柱等23名骨干,并要求全國都來學習沈陽的經驗,搞技術大協作。新華社等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在全國產生巨大的影響,職工技協活動逐步形成了跨省市的地區性協作。
1978年10月,中國工會第九次代表大會將技術協作活動寫入大會工作報告并首次納入《中國工會章程》。職工技術協作活動在中國工運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正式確認。1982年,全國總工會正式成立“中國職工技術協作委員會”(1986年更名為“中國職工技術協會”)。在全總的領導和推動下,目前,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及縣(市) 區總工會、絕大多數企業,都有了職工技協組織。
在“文化大革命”中,遼寧職工技協活動遭到嚴重摧殘。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一些技協成員仍然堅守陣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粉碎“四人幫”后,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技協活動又煥發了勃勃生機和活力。職工技協在新的形勢下又有了很大的發展,隊伍不斷擴大,范圍不斷拓寬。
在職工技協活動的發源地沈陽,從1985年開始,職工技協開展重大技術難題攻關活動,將職工技協活動與推動全市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緊密結合,使之成為推動沈陽市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從那時至2009年,沈陽市職工技協組織攻克技術難關2920項,創造和節約價值28.2億元;完成的重大技術難題攻關成果有234項在全國發明展覽會上展出。2009年,沈陽市職工技協又新成立了車工、鉗工、焊工、數控機床、電工電子、熱加工、計算機輔助設計等8個技術協會。
遼寧職工技術協作活動的興起雖然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是它的精神永存。目前,蘊藏在廠礦企業的技術大王、技術標兵、技術能手,已成為新時代職工技術協作活動的主力,積極投身到科學發展和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偉大事業中。
(文/劉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