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桂珍 本刊記者 白華鮮
創先爭優結碩果
——丹東市深入開展
文/董桂珍 本刊記者 白華鮮

2010年5月,在丹東市全面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如一縷和煦的春風,激起了鴨綠江畔16萬黨員立足本職干事創業的昂揚激情,帶動了243萬江城兒女積極投身大氣秀美新丹東建設,在“十二五”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吹響號角,戮力前行。如今,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創先爭優已經內化為這座英雄城市的價值取向和共同追求。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丹東城市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但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和現代文明城市發展的客觀要求,城市建設和管理存在著某些與丹東城市定位和跨越式發展戰略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對城市環境需求不相適應、與周邊城市環境建設快速發展的態勢不相適應的問題。為了實現丹東跨越式發展,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市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提出要建設文明、生態、繁榮、富裕的大氣秀美新丹東。“四城聯創”這個將改變丹東面貌的惠民工程,抓住了丹東城市發展由助跑到起飛的關鍵所在,丹東的黨員干部群眾正以火熱的激情、昂揚的斗志,朝著全國文明城、國家衛生城、國家環保模范城和國家園林城“四城聯創”的目標邁進。市委始終把創先爭優活動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延續和深化,作為推動丹東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把“四城聯創”活動納入到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內容中來,使創先爭優活動始終圍繞著中心工作來開展。
市委書記戴玉林表示,“我們開展‘四城聯創’,就是要激發全市黨員干部創先爭優的熱情,實實在在地為百姓辦實事,真正提高丹東人民的幸福指數”。市委要求,全市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把“四城聯創”作為創先爭優的生動實踐,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些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紛紛行動起來,在“四城聯創”實踐中走在前,作表率。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振興區花園街道黨委召開以“創先爭優新承諾,‘四城聯創’我先行”為主題的公開承諾大會,聘請13名有較高威望、有參政議政能力、愿意反映社情民意的群眾代表為群眾監督員,在社區黨員和民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在我們采訪社區監督員的時候,她們對社區的巨大變化深有感慨,對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贊不絕口。花園小區原來是丹東市有名的比較臟亂的社區,居民區的周圍多年形成了堆積如山的垃圾雜物。這個社區的黨員干部、群眾,為了改變社區的面貌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他們全民齊參與,形成了“人人關注丹東建設,人人參與城市管理,人人助推丹東發展”的良好氛圍。在社區的宣傳欄上,我們看到了社區改造前后的巨大變化,由原來的臟亂破舊變得整潔有序,也有了更多的綠化地帶。社區干部指著眼前的一個花壇說:這個花壇的花卉是一位80多歲的老人從很遠的地方親自采購花種,培育出來的。
創先爭優推進了城市建設進程,加快了經濟發展步伐,黨員干部合力創造了“丹東速度”。在今年全省第一季度通報的12項主要經濟指標中,丹東市有10項指標增長速度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實現了首季“開門紅”。
在東港市椅圈鎮黃城村村委會門口,村黨總支向村民作出的承諾書醒目地張貼在宣傳欄中,“年內讓全村900多戶村民全部用上清潔便宜的燃氣;完成沙壩溝清淤工程,新建黃家窯、于屯兩座提水站;完成4條屯堡路和兩條田間路共14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村黨總支以“強核心,促發展,加快建設生態、和諧、富裕新黃城”為主題,通過新載體,發揮黨員能動性,推進全村各項事業再獲新突破。
黃城村黨總支書記黃日國說:“實行公開承諾將‘虛事’變為‘實事’,讓黨員亮了身份,有了目標,正所謂立身先立言,一旦承諾公開了,就必須按照承諾兌現,群眾都看著呢!這些白紙黑字可是我們支部集體研究拍板的,公開了就得兌現,給群眾一個交待。”他們的承諾不僅僅是“修路”、“通氣”這么簡單。他們的目標是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的好日子。在我們采訪的時候,黃日國滿懷信心地談到了今后的工作。他說:他們將繼續與世界五百強企業合作,落實全村萬畝水田的訂單生產,全村可增收300萬元以上,人均增千余元。同時,他們創建的果菜合作社,年產果菜4000噸以上,收入2000多萬元。特色農業兩大支柱產業,使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黃城村的變化是全市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一個縮影。在創先爭優活動中,丹東市按照先進基層黨組織“五個好”、優秀共產黨員“五帶頭”、優秀黨務工作者“五個強”的基本要求,堅持圍繞中心任務、崗位職責、服務群眾等方面,根據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實際,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崗位黨員的特點,進一步細化創先爭優目標,把承諾事項量化到群眾關切的一件件具體事上,充分體現黨員的個性化特點。承諾作出后,市委要求通過責任書、公開信、公示板、承諾卡等簡便易行的方式向群眾公布,主動接受群眾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