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緣何賣了“土價錢”

稀土具有優異的光、電、磁、超導、催化等物理性能,被廣泛應用于尖端科技領域和軍工領域,有“工業味精”等美譽,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高新技術和軍事戰略元素。雖然中國擁有超過全球50%的稀土儲量,并占據全球90%的市場份額,但1990年至2005年,稀土出口量增長近10倍,價格卻下跌一半。“1995年至2005年,我國稀土出口損失外匯達幾十億美元!”中科院院士徐光憲痛心疾首地說。
我國稀土儲量和生產規模均居世界第一,為什么卻不具有定價權呢?徐光憲簡單勾勒出了我國稀土業的發展軌跡,清晰地揭示出了稀土賤賣的緣由。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單一高純稀土產量已占世界90%的份額,但由于我國科技界、企業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本來只在包頭、上海、珠江3個國有稀土大廠推廣的分離技術,迅速擴散到地方私營企業。新建廠達幾十個之多,生產能力達12萬噸至15萬噸,遠遠大于全世界10萬噸的需求量,造成供過于求,稀土價格被人為壓低,全國稀土行業無利可圖的艱難局面。
針對這一問題,眾多專家多次呼吁,稀土行業應自覺限制產量,提升價格。從2007年起,國土資源部發文要求,稀土年產量限制為8萬噸。由于產量小于世界需求量10萬噸,所以,這個消息公布后,2006年稀土價格上升了1~3倍,2007年一直維持高價位。
但由于1995年至2005年10年間,日本、韓國等國收購、儲備了可供其20年使用的廉價高質量單一稀土,使這些原本沒有稀土資源優勢的國家反而擁有了稀土定價權。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國稀土廠商為了不壓貨,只能互相壓價,擾亂了全國稀土原料市場。“出口貿易,基本上外商提出什么價格,企業就得接受什么價格,使得珍貴稀土賣個‘土價錢’。”要避免繼續出現這種尷尬現象,就要確保資源可控性。“如果一種商品供應過多,當然會沒有定價權。可通過兼并重組等手段提高行業集中度,最重要的是加強國家規劃,國家確定哪個地方限量保價,哪個地方不生產,這樣才能把定價主動權牢牢掌控住。”一名稀土專家提議說。
(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