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潘 陽
新社保卡“神州行”路漫漫
□ 本刊記者 潘 陽

增加金融功能成為新社保卡的亮點之一。圖/龐佳
在社保研究術語里,將不受制約能帶走的社會保障稱為社保的“便攜性”問題。一直以來我國社保主要以各市縣為單位統籌,社保卡從顏色、卡號到信息內容各不相同,社保體系統籌層次低、便攜性差,有學者形象地稱之為“小水缸”。
勞動者的社保很難自由地在各個“小水缸”之間自由流動。多年來,“小水缸模式”幾乎完全掐住了“全民社保網”的“咽喉”。2010年1月《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出臺。同年10月,《社會保險法》審議通過,養老保險跨省轉移、分段計算兩個關鍵問題首次以立法形式加以保障。2011年8月30日,全國統籌的新社保卡圖景呼之欲出,未來能夠全國通用,成為新社保卡讓人期待的一大亮點。
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通常被認為是社會矛盾的“緩沖器”和“安全閥”,更是國家責任和國民福祉的體現。然而每年歲末都會出現大量的辭工退保潮,對正在編織中的“全民社保網”,卻是一種隱憂。
2011年8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啟動全國范圍內社會保障卡金融功能的擴容,成為社保卡實現“神州行”的關鍵一步。未來五年內,一張與身份證大小相當,成本不到25元的“社保卡”即將成為政府和銀行兩大系統搭建共享平臺的微觀終端。新社保卡兼備信息記錄、信息查詢、業務辦理和現金存取、轉賬、消費等金融功能。這為未來社保卡全國聯網奠定了技術基礎。社保系統也將依托國有銀行的全國支付結算網,為今后社保賬戶異地結算、支付和劃撥,奠定技術基礎。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村社會保險司司長游鈞透露,“十二五”期間把基礎養老金從省級統籌過渡到全國統籌。我國需要統一發放社保卡8億張以上,基本覆蓋60%的我國人口。目前,全國已推行了1.45億張社保卡,但從1.45億到8億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李東榮均表示,新型社保卡從一開始就是為全國通用而設計的。通過政府授權的卡商,只需在卡面記錄社保信息的芯片上,加載供銀行賬戶使用的功能,一張新型社保卡就完成了。今年7月實施的《社會保險法》規定,社保卡的卡號將沿用身份證號。根據新型卡面全國統一的設計標準,持卡人可以在社會保障卡的“B面”看到包括照片、社保號、銀行卡號在內的個人信息,居民的每一筆的社保收入和支付都將被記錄。
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介紹,卡內的容量也從16KB擴大至32KB,為今后與其他公共管理信息系統的銜接預留了足夠的數據空間。不過,要真正實現全國異地轉移接續,不僅需要技術方面的支撐,還有政策方面的逐步統一,比如推進各項社會保險提高統籌層次和標準化建設。
事實上,2010年開始,包含了“五險”功能的社保“一卡通“已經在國內部分地區試推行。“一卡通”就是新型社保卡的雛形,只不過不兼容金融功能。目前,國內共約有1.45億居民領取到了這種社保卡。
新的社保卡在為公眾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在客觀上為金融市場競爭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隨著社保卡加載金融功能后,社會保險費的繳納、就業扶持政策補貼的領取、醫療費用的支付與返還等業務,以及查詢本人社保相關信息,都會集成到社保卡加載的銀行賬戶中辦理。所以,新社保卡成為銀行業的“兵家必爭之地”。事實上,各地附加金融功能的社保卡的確是五花八門,合作對象也是各有殊異。
對于許多商業銀行來說,發卡成本在金融服務中可以忽略不計,隨處可辦免費的信用卡幾乎“濫街”了。所以,如何更經濟地選擇銀行機構消化社保部門的發卡成本,成為擺在政府面前一個個很有“藝術”的命題。
就在人們紛紛熱議社保卡聯姻銀行卡背后的利益博弈的時候,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公眾傳遞明確信息:社保卡今后可作為普通銀行卡使用。不過記者注意到,此前發布的《關于社會保障卡加載金融功能的通知》已發給了國有商業銀行、各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中國銀聯,但對于具體和哪家商業銀行合作,并沒有具體進行表述。
更主要的投入是每張社保卡背后的系統建設、維護等的大量費用。
重慶市作為新型社保卡的試點地區,已從8月開始要求本地居民從六家國有銀行中選擇銀行,啟動社保卡的金融結算功能。“政府用一張卡,辦了兩件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認為,這樣政府節省了納稅人的錢,銀行也綁定了客戶。政府是社保服務的委托人,銀行是其受托人,這也符合《社會保險法》的精神。
除了藍圖規劃之外,社保部門還面臨著信息安全、社保資金瓶頸等問題。按照“十二五”期間中央和地方政府更新8億張新型社保卡,每張卡最低成本20元算,最終換卡升級的投入將達到160億元。但這還只是全部費用的一部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李東榮在關于新社保卡的新聞發布會上承認,更主要的投入是每張社保卡背后的系統建設、維護等的大量費用。這些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給社保卡升級后要面臨的課題。
據記者了解,僅在去年,北京市政府有近1700多家醫療機構接納社保結算系統,發放600多萬張社保卡,而這些醫院又分別隸屬中央、地方、軍隊和企業等不同系統。據稱為協調升級換卡光開會就開了230余次。
問題還不止這些,盡管技術上社保卡可以全國聯網,但目前國內居民的社保關系仍不能跨地區流轉。長期以來由于不同地區在歷史債務、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結構、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待遇水平等方面各有差異,在逐步統一各地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模式的過程中,多以地方統籌為主導。新接收地通常不愿意為統籌賬戶的缺口埋單。“誰都愿意在我這兒交錢,到你那兒領錢。”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說。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原所長何平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財政資金緊張,特別是地方財政的支付能力有限;中央提出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以后,讓一些地方政府有了觀望的心理,都希望由中央財政替地方埋單。提高統籌層次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責任。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經濟管理教研室副主任李蕾告訴記者:“推進全國統籌就應該實現增量改革,有結余的部分留歸地方,有空賬的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進行分擔,才能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也提出,《暫行辦法》只實現了橫向對接,沒有做縱向對接工作安排。目前解決的是城鎮企業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以后還須考慮如何加快農村的養老保險建設和銜接。所以實現“全國統籌”更要保證政策與標準的一致性,包括具體繳費的基數和計發的辦法。在目前中央與地方“分灶吃飯”的財稅體制下,實行全國統籌的難度并不小。
盡管新社保卡實現“神州行”還將路漫漫,但是新社保卡已經被寄寓了更多的民生期待。
□ 編輯 張 寧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