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 點
近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60周年座談會,與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國務院參事馮驥才對話古村落保護問題。溫總理在講話中指出,強拆把農民趕上樓,丟掉的不僅是古村落,連現代農村的風光都沒有了。
一些地方沒有把握加快城鎮化、建設新農村的科學內涵,盲目規劃,競相攀比,大拆大建,在“拆村并居”“集約土地”等口號下,“風掃老村如卷葉”。在相當多的農村,農民先失土地,再失家園。舊的房子被拆,新樓房建起來,但沒有現代經濟的支撐,“雞鴨上樓,小區養豬”,哪有一點現代化的影子?不可否認,一些地方決策者的強力推動出發點是好的,但開展疾風暴雨式的城鎮化建設,首先還是要考慮農民的適應和接受程度。
回顧歷史,如果以前這樣的“大拆大建”進行得干凈徹底,我們是否還有今天的和順、宏村、周莊、同里、平遙?在品讀古村各自不同的韻味時,我們既要敬畏先賢,也要想想,今天所有的大規劃、大手筆、大運作,是不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能不能像我們的先人一樣,給我們的后人也留下一點“非遺”,而不是“非議”。
河北蔚縣殘疾教師郭省代課20年未能“轉正”,依靠村民救濟生活。20年來,他幾乎年年得獎,卻無法“轉正”。據說,一次,有人提議郭的轉正問題時,時任縣委書記說:“不能轉,他有損蔚縣的教師形象。”
很多“不好說”的事情,總有一些擺不上臺面的理由:比如領導不喜歡,比如決策者看不順眼……說到底,集中的權力過度了,處處充滿“合法傷害權”。
20年“臨時代課”,不是奉獻,而是恩賜——這就是蔚縣教育局的《說明》中給公眾“說明”的邏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如此“貼心”,對于一線基層教育工作者而言,算是心懷感恩還是別有用心?
教師節剛過,尊師重教的意義婦孺皆知。然而我們在教育問題上的“欠賬”與“混賬”,一個郭省,足以讓公共部門反省并警醒。
近日,公安部統一指揮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歷時4個月,成功破獲一起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扣押食用地溝油100余噸。偵查表明,目前一些地方已經形成6大環節于一體的地溝油生產銷售“產業鏈”。
公安機關此次破獲“地溝油”大案,說明跨省食品監管體制漏洞并非不可以克服。突破食品監管的地域限制,顯然需要多個執法、職能部門的密切協作。
另外,除了破獲食品安全大案、要案之外,還要完善行業的日常監管問題。再次,還要加大對制造和銷售環節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
希望公安機關在查獲制假窩點后,一鼓作氣,將所有的制假者和售假者抓獲,并會同檢察機關追究執法人員的失職、瀆職。更希望,借此建立行業標準,進行產業引導,善用市場的力量,讓“地溝油”流向生物能源等真正需要的行業。
新的個稅法9月1日就開始執行,起征點從2000元提高到3500元,皆大歡喜。奇怪的是,不少地方的地稅部門竟公然以“軟件沒有更新”為由、甚至干脆不說明理由,仍按2000元起征點征收個稅。
如此剖析,恐怕真正導致“軟件沒更新”的,唯有兩種可能:其一曰“懶政”,其二曰“與民爭利”。
而后一種可能的幾率更高。在一些基層的地稅部門,包括個稅在內的很多稅收征繳,業績都是與“提成”掛鉤的。于是乎,利益激勵機制之下,一些地稅部門見縫插針、裝聾作啞地與民爭利,加稅則精神抖擻,減稅則虛與委蛇。
只是,作為公共部門,怎能眼中只有部門蠅頭般的“小利”、卻看不到公共“大利”?當某些公共部門一旦淪為無利不起早的商販,我們這個社會的公共利益、整體利益又由誰來維護?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