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鄧凌原
“我的夢想:開上出租車”
□ 本刊記者 鄧凌原

劉喜安(左一)與秦皇島市殘疾人車隊的隊友們都覺得,他們開出租車的夢想并不遙遠。 圖/鄧凌原
41歲的劉喜安師傅有一個夢想:有一天,他能順利地申領到殘疾人專用的C5駕照和營運證。他的紅色小型自動檔汽車通過正規改裝后,能載著客人自由自在地奔跑在河北省秦皇島市的濱海大道上。
“我想自己開出租車,自食其力。”劉喜安談到未來,眼神中一半是期待,一半是焦慮。
劉喜安的人生出現拐點,是從22歲那年開始的。
那一年,農民出身的他剛剛擁有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妻子溫柔賢惠,盡管婚后的日子過得很清苦,但她從來沒有抱怨。夫妻二人原本以為今后的日子會這么平平淡淡地過下去,但命運卻無情地捉弄了他們。
婚后不久,劉喜安常常覺得自己雙腿沒有力氣,他以為是干活累的,沒有在意。直到有一天,當他悲哀地發現自己連自行車都騎不動的時候,他不得不帶著僅有的積蓄去了醫院。醫生的診斷仿佛一道晴天霹靂,讓劉喜安陷入一片黑暗——他患上了雙側股骨頭壞死。
盡管用盡了所有的積蓄,還是被無情地告知:他的病現在還治不了,他只能接受一個事實:從此成為殘疾人。
“那段時間我連死的心都有了,是妻子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她沒有離開我,我罵她,趕她走,她還是要跟著我。”說到妻子,劉喜安淚眼婆娑,他告訴記者,就在病后不久,他的兒子出生了。但他沒有初為人父的喜悅,更多的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地抹眼淚,覺得對不起可憐的孩子。
劉喜安知道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得重新站起來,給妻子和兒子一份希望。于是,他四處借錢治病,這一治就是十年,幾乎沒有任何收入的他欠下了十幾萬元的債。
2003年,病情剛穩定下來,劉喜安通過市殘聯考取了三輪車駕照,并獲得了市政府審批的車輛牌照和營運證。他湊錢買了一輛三輪車,開始了自我謀生之路。他每天沒日沒夜地拉活兒。“別人嫌賺得少不愿意跑的活,我跑;別人嫌累不愿意去的活,我去。因為我比他們站得低,我得養家糊口,還得還債。”劉喜安告訴記者,有了車以后,看到日子一天天地有了起色,心里非常開心。
“我用六年的時間還清了所有的負債。六年啊!六年的苦累只有自己知道,六年的辛酸也都咽到我肚子里。”說到這里,劉喜安哽咽了。
2009年,當劉喜安還清了所有負債時,陪伴他六年之久的三輪車早已灰頭土臉,生意大不如前了。他希望能像正常人那樣,換一輛載客汽車。可是,國家明令禁止殘疾人開四輪自動檔汽車。他只好將這一念頭放下,繼續開著自己的三輪車奮斗。
慶幸的是,2010年4月1日,公安部頒布了新修訂的《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其中規定:右下肢或雙下肢殘疾人可以申請殘疾人專用小型自動檔載客汽車準駕車型的駕駛證,代號為C5,駕駛的車輛包括殘疾人專用小型、微型自動檔載客汽車。
劉喜安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他開始四處籌錢,準備考駕照,把三輪車淘汰掉,跟上時代的步伐。
然而,一年過去了,劉喜安既沒有通過考試申領到駕照,也沒有獲得正規的運營資格,他非常焦慮。
記者獲悉,此次允許殘疾人通過考試申領C5駕照,主要是解決殘疾人駕車出行需要。至于營運方面,并沒有新的政策出臺。那么,在公安部放寬殘疾人報考駕駛證范圍后,殘疾人能不能從事出租車客運呢?
事實上,這一問題早就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2010年5月12日,北京市殘聯新聞發言人呂爭鳴曾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殘聯將與就業部門、維權部門磋商,爭取5年內讓拿到駕照的殘疾人參與出租車運營。
2010年8月11日,廣東省殘聯副理事長孫俊明公開表示,只要制定嚴格的制度和準入后,未來幾年殘疾人或能駕駛出租車謀生。
而據《北方新報》的報道,2010年11月,內蒙古赤峰市政府、交通局等有關部門通過實際考察后,將全市三輪車手續置換為出租車手續,為殘疾人開辟了新的就業渠道,這一舉動在全國開創了殘疾人開出租車的先河。
這些消息的公開無疑給許多渴望駕駛出租車謀生的殘疾人帶來了驚喜。
2011年8月,記者在秦皇島海濱汽車站見到了劉喜安和他所在的殘疾人車隊。車隊的師傅們告訴記者,以前他們開的都是擁有正規營運證和牌照的三輪車,但現在市場運營環境發生了改變,國家既然允許殘疾人考汽車駕駛證,就意味著認可他們掌握了安全駕駛汽車的技能,因此他們希望和健全人一樣,有均等的從事出租車業務的機會。
“我們希望在獲得汽車駕駛證和購置殘疾人專用轎車后,能申領到通過正規審批的營運證,與其他出租車按同等條件管理;我們還希望,由秦皇島市殘疾人就業指導中心組織成立殘疾人出租車營運公司,對殘疾人出租車進行統一規范管理,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市民。”車隊的師傅們紛紛表示,既然赤峰的做法已成為了全國的先例,那么他們的出租車夢想,似乎并不是那么遙遠。
在殘疾人渴望申領到C5駕照,同時獲得正規營運證的同時,公眾對于運營安全方面的質疑之聲卻從未間斷過。
“路上這么堵,健全人都擔心出事,何況殘疾人?”
“殘疾人開出租車,能保證乘客的生命安全嗎?”
采訪中,一位司機也提出了對殘疾人開車的擔心,他說,殘疾人本身行動不便,由人體四肢控制汽車的系統,由他們負擔將會有一定的難度,能否應變多種情況,是個很大的問題。
有關專家則認為,對于殘疾人是否有能力正確駕駛機動車,持懷疑態度的人大可不必如此敏感。有資料統計:在我國香港,殘疾人駕車的事故幾率幾乎是零。而在世界范圍內,殘疾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也是最高的,往往比身體健全的人還要安全。究其原因,其一,殘疾人身體一部分機能的損害造成了另一部分機能的高度發達;其二,傷殘的痛苦經歷使殘疾人有比健全人強烈得多的自我保護意識,所以健全人不必過度懷疑殘疾人駕駛汽車的能力。
當今社會,殘疾人的駕駛權利既需要社會關愛,也需要制度保障。那么,殘疾人開車,安全如何保障呢?據公安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殘疾人開車與相關技術支撐密不可分。從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現狀看,目前對下肢殘疾人駕駛的汽車改裝技術比較成熟,工藝也比較簡單。車輛加裝相應輔助裝置后,下肢殘疾人可以安全操控制動、轉向和加速等裝置。公安部還借鑒國外的通行做法,對殘疾人申請和使用駕駛證規定了具體的管理措施,并明確了殘疾人駕駛汽車的一系列義務。
然而殘疾人駕車作為一個新興事物還有亟待完善的地方。例如,在日常的駕駛行為中,道路使用權、專用停車位等配套政策和設施如何完善?殘疾人購買汽車在購置稅和保險方面怎樣規定?殘疾等級不同,所面臨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如何制定面向各級殘疾人的配套保障和相關制度規定?這些都需要在具體的實踐中逐步解決。而劉喜安和他的殘疾人車隊隊友們,正在拭目以待。
□ 編輯 汪文娟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