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許蘭武
社區管理不離民生
——訪北京市民政局副巡視員馮昌領
□ 本刊記者 許蘭武
“你好,我是76號話務員,請問有什么需要能幫助您的?”這是北京社區信息服務平臺“96156”客服人員的第一句話。初來中國的美國小伙詹姆斯聽到第一句話時,有些懵。當他剛說完“Hello”時,對方話務員就用英文同詹姆斯進行了交流。
這時的詹姆斯正處在北京工人體育場的東門,想找個地方與中國朋友一起喝茶,茶社的準確地址讓他為難,所以就用手機撥通了“96156”咨詢。
3分鐘之后,詹姆斯的電話響起,被告知附近一個賓館就有茶社。對此,詹姆斯豎起了大拇指。
當下,中國城鎮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城鎮如何管理擺在了政府面前。社區的作用日趨明顯,社區就像社會管理肌體中的細胞,這個細胞營養了,社會才能穩定、健康、和諧。
首都和諧社區建設是北京社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是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如何加強首都和諧社區建設,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提供堅實保障?成為擺在社區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難題。
9月9日,中秋節假期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在北京市民政局大樓19層,剛從順義區、延慶縣多個社區調研回來的北京市民政局副巡視員馮昌領(主管首都社區建設)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民生周刊:在民政局工作之前,您從事什么職業?先前工作經歷對現在的工作實踐有什么影響?
馮昌領:我是從山東省偏遠的農村應征入伍,2003年以大校軍銜的身份轉業,到了北京市民政局工作。過去農村的貧窮疾苦,使我更容易理解社區居民的難處。多年的軍旅生涯對我影響更深,在現在的社區建設崗位上,一直保持軍人的嚴謹作風和認真態度。
民生周刊:北京和其他省市的社區建設有什么區別?
馮昌領: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等以及各大部委、各大高校等都在北京,甚至存在于某些社區內,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不言而喻,這也是和其他省市社區建設的最大不同。
目前,社區建設已全面推進,初步形成了具有首都特征的社會建設新格局,結合社區工作實際,突出首都特點,創造性的提出了“一分、三定、兩目標”的社區治理模式。“一分”,是社區居委會與社區服務站職能分開。 “三定”,是明確社區居委會和社區服務站的人員、經費、任務。確保人員到位、經費到位、工作到位。“兩目標”,是努力建設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努力建設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社區。通過推行改革創新,居委會與社區服務站職能分開、協作治理,建立現代新型社區管理制度框架。
民生周刊:最近,安徽省銅陵在全國率先撤銷街道辦,你對此怎么看?
馮昌領:是好事情!這樣減少了不必要的行政成本。如果可能,可以使社區更充分地發揮作用,直接對區、縣負責。不再出現或者少出現“扯皮”現象。
從現在多發凸顯的社會矛盾看,從燃點多、燃點低的社會問題看,最主要的根源就在經濟發展的成果落實不到老百姓的民生福利上。

9月9日,馮昌領走出辦公室,趕赴通州區社區參加調研。圖/許蘭武
在北京,通過“大民政”實踐和社區建設,改善民生確實正一步一步轉化為有可操作性的社會管理體制和機制,落實為有可行性的社會政策。如果其他省市的社區建設和基層建設也如此推進,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更推進了一大步。
民生周刊:現在首都社區整體狀況如何?
馮昌領:目前,全市共建成覆蓋市、區、街、居四級的社區服務中心194個、社區服務站4051,社區體育俱樂部7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2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901個,社區文化中心(站)2734個,社區圖書室4165個,物防技防小區5342個,1900多個社區用房達到350平方米。
民生周刊:有多少大學生進入社區崗位?您怎么評價他們的工作表現?
馮昌領:近幾年,北京市民政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6434名大學畢業生,進入社區工作崗位。這些大學生從開始沒有社會實踐經驗,到慢慢發展成為社區骨干分子。他們用積極的態度、認真踏實的做事風格,為首都社區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比如,豐臺區馬家堡街道某社區的韓青同志,她是一位很有創造性的大學畢業生,開創了樓宇黨建。這在北京來說是數一數二的新格局。今年上海考察團、北京市統戰部領導、中組部領導紛紛來調研。管轄的樓宇中幾乎人人都知道這個能干、人緣也好的姑娘,是豐臺區樓宇黨建工作的標桿!
民生周刊: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08年以來北京市開展了“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單位”活動,如今進展如何?
馮昌領:目前,東城區等6個城區、東華門等28個街道、北新橋街道九道灣社區等142個社區被授予北京市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示范街道和示范社區。其中,原東城區、原西城區、原宣武區、海淀區、朝陽區、石景山區6個城區、東城區東華門街道等7個街道、豐臺區豐臺街道永善社區等16個社區被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單位。
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強調指出,要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把人力、財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層,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在工作實踐中,我們進一步細化、量化目標,以“共建社區、共享和諧”為主題,以“六型社區”為抓手,全面推進首都和諧社區建設。
民生周刊:您在談話中提到了“96156”信息服務平臺,能否詳細地介紹一下?
馮昌領:“96156”是北京社區信息服務平臺,是由北京市民政局主管的社區服務電話。“96156”以回撥的形式,為老百姓提供北京市便民服務,例如,餐飲、住宿、旅行、代駕等。讓老百姓在生活中能夠得到更便捷的服務和信息。“96156”熱線10秒鐘接通,實現“撥通一個號碼,享受貼心服務”,服務項目達到300項,社區服務商隊伍達到5000家。
后記
在采訪中,馮昌領把事先準備的資料整齊地擺放在辦公桌上,用紙片隔開材料中的頁碼,以備隨時查閱。雖然專訪的時間不長,但記者能明顯地感受到他嚴謹有序且從容自若的軍人作風。
采訪中,馮昌領對記者的每個問題都做了嚴肅認真的回答,放佛又回到了軍營,“我說的每個數據都力求準確,這樣才能有效地傳播出去,以便產生對社區建設有意義的反饋。”
□ 編輯 張 寧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