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蕾
摘要:高校擔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功能。而根據高職高專院校的定位和特色,應該與地方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關系更加緊密。如何根據學校的實際和社會發展進步的需求做好科技創新與服務地方工作,前提是要理清其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關鍵詞:高職高專;科技創新;服務地方;原則;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一、科技創新與服務地方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基本形式
高職高專院校如何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色開展科技創新,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并在服務中使自己得到發展和提高,是當前地方高校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高職高專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內知識積累、創造與傳播的主體,是原始性創新、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與平臺,是科學精神、科學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加強高職高專院校科技創新與服務地方工作,主動融入地方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進一步加強服務地方工作,是學校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是學校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斷改革完善辦學模式與運行機制,提升辦學水平的關鍵所在。只有切實提高科技創新與服務地方的能力和水平,全面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中,才能將學校的人才、智力和科技優勢轉變為地方產業競爭優勢、文化發展優勢,從根本上促進地方社會的發展;才能更進一步彰顯辦學特色,增強辦學優勢,贏得地方的尊重和支持,促進與地方的共同發展。因此,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建設高水平大學與科技創新、服務地方的辯證關系。開展科技創新與服務地方工作的過程,既是學校參與技術創新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過程,也是高職高專院校落實科學發展觀、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更是高職高專院校爭取地方和社會支持的過程。要進一步明確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理念,積極參加各種為地方發展服務的活動。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著力在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抓好學科專業鏈與產業鏈的對接、人才培養與區域發展需求的對接、科技項目與支柱產業的對接,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高職高專院校服務地方有多種層次、多種形式,但大體而言,可以分為人才支撐、技術支撐、文化支撐、思想支撐。人才支撐主要體現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創辦體現地方特色的學科和專業,為地方培養和輸送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為地方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基礎;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合作辦學,通過各種類型與層次的培訓班、函授班、短期班、遠程班、輔導班等,培訓黨政、技術、教育、文化、衛生、家政等各類人員。技術支撐主要體現為根據社會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科學研究,推廣科技成果和進行技術轉讓,提供技術資料、信息和咨詢服務等。文化支撐主要體現為對先進文化的生產、引進、傳播、引領作用,即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在道德、知識、文化等方面的優勢,不斷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入社會,在理論創新、文化繁榮、科學發現等各個領域積極思考、大膽突破,從更高的層次上推動地方文化建設。思想支撐主要體現為“思想庫”的作用,即努力成為新思想、新觀念的倡導者、傳播者,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動力。
二、科技創新與服務地方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根據高職高專院校的定位與特色,高職高專院校科技創新與服務地方工作的指導思想應該是:堅持黨和國家教育科技發展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升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中的科技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學校的學術競爭力、社會影響力為目標,以科技創新平臺為載體,把學校建設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決策咨詢、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科技支撐和產業服務,推動學校科技創新與服務地方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高校技創新與服務地方工作的應該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使科技資源向創新能力強、創新效率高的創新群體傾斜。
2.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求真務實,勇于攀登。圍繞重點目標和重點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形成優勢與特色。
3.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自然科學研究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協調發展的原則。重視基礎研究,突出應用研究,強化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走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路。
4.堅持科研教學互動的原則。圍繞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的總目標,創新機制,整合資源,逐步形成教學、科研互促互動的良性發展態勢。
5.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發展、以合作謀共贏的開放辦學理念,密切關注地方經濟、社會、產業發展需求,積極探索政產學研的新模式、新機制,努力形成政府、產業、學校和科研單位四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三、科技創新與服務地方工作的目標
(一)構建科技平臺,為地方發展提供科技支持服務
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優化學科結構,強化建設一批對地方發展具有重大推動和支撐作用的優勢學科、新興學科和特色學科。以應用型學科群和科技成果為依托,整合資源,增加投入,努力打造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科技服務平臺,通過跟蹤服務等形式,完善服務機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供科學技術支持。
積極加強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按照“學校主動、政府推動、市場引導,資源共享、全面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與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建立全面對接戰略合作關系,并積極拓寬合作領域,不斷完善方式,在政策咨詢、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骨干教師培養培訓、智力引進等領域展開全方位的合作。大力營造良好的氛圍,同時要力求實效,努力推進雙方合作持久穩定深入地發展,逐步實現校地、校企的共惠共贏和共同發展。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地方發展提供人才服務
要根據地方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人才緊缺行業的需求,及時調整現有的傳統學科與專業,積極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專業。要以地方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繼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探索訂單式培養、聯合培養、委托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強化繼續教育和培養培訓,面向地方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積極開展經濟、管理、法律、外語、計算機等專業領域的成人在職教育、脫產教育,開設公務員培訓、外語培訓、干部教育培訓、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培訓、技能證書培訓等培訓項目,大力培養在職高級人才。做實一批產學研戰略聯盟,做強一批創新服務團隊,做大一批科技創新項目,讓更多成果走出實驗室、實現產業化。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通過專利許可、技術轉讓、產品開發、技術入股等多種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提高高校對地方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通過創新發展,使彰顯學校學術實力的主要學術指標明顯提升。在提高創新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實現“三個重要突破、四個明顯提高”。即:集聚創新人才有重要突破,產出科技成果有重要突破,創新體制機制有重要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明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產學研結合和服務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明顯提高,成果轉化和培育創新型產業能力明顯提高。
(三)開展地方發展研究,為地方發展提供決策咨詢服務
積極參與地方政府的重點工作,認真完成地方政府交辦的重大科研任務,主動申請和承擔地方政府的調研項目。與政府合作建立研究機構,與政府合作辦學,與政府合作承擔重大項目。結合學校優勢學科領域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組織各研究領域的專家,就學校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開展整體性發展研究,并跟蹤研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位、戰略發展方向和重點,針對的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態勢,組織一批重點研究課題,適時提報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環境與微觀環境分析研究報告,為推進地方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獻計獻策,努力成為地方政府的“智力源”、“咨詢部”。
21世紀中葉,中國要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強烈需求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只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積極參與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主動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服務,才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高職高專院校發展新路。
參考文獻
[1]王章豹,徐樅巍.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原則、指標、模型與方法[J].中國科技論壇,2005(3):55—59
[2]沈炯,謝永利.高校科技創新若干問題思考[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8):57-60
[3]程麗明.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研究綜述[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7(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