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
摘要:青少年時期人生觀與價值觀尚未形成,極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擾,網絡時代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刻不容緩。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道德;缺失原因;對策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迅猛發展并日益普及。在我國網民人數中,青少年參與網絡活動的人數呈不斷上升趨勢,已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網絡時代主力軍。互聯網一方面為青少年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廣闊的學習空間,成為他們增長知識、拓寬視野、休閑娛樂、互動交往、展示自我的重要平臺。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的開放性與管理的滯后性,各種不良信息也乘機大量涌入,一些學生缺乏分辨力、自控力,加上網絡道德與法律意識淡薄,道德與價值取向發生偏差,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道德與法律問題。因此,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建設已成為新時期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網絡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現
(一)網絡語言失范,問題嚴峻
主要表現在:叛逆﹑愛標新立異,變異﹑反常規的用語對他們有特別的吸引力,故意起低俗的網名;網絡聊天或網絡游戲時使用不文明的語言、符號或表情圖像;在論壇或留言板上發布包含不文明用語、內容粗俗的帖子;使用污辱性、攻擊性的語言肆意攻擊謾罵他人,或故意捏造虛假事實,貶損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甚至有個別學生在網上公然謾罵、惡毒攻擊自己的老師。
(二)沉迷網絡,瀏覽﹑散布不良信息
互聯網上存在不少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及行為會產生不良影響。一些學生經不起誘惑,網上交友上當,沉溺虛擬空間不能自拔、散布有害信息等等。如查看色情、暴力圖片﹑視頻等。故意在網上發布一些虛假信息;采取網上詐騙;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公眾形象。
(三)利用網絡抄襲﹑剽竊他人成果
有些學生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時,不去認真地閱讀、理解教材,也不愿花時間、花精力查閱資料,更不愿動腦子去深入思考,而是直接上網,通過搜索引擎,將網上的相關文章整篇下載,或者經過簡單的復制、粘貼后上交了事。而且論文抄襲、網上購買論文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二﹑造成網絡道德缺失有如下幾種原因:
一是由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所決定。青少年時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發展期,也是人生一個最為脆弱和危險地時期。一方面,青少年認知能力不強,自控能力較為薄弱,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另一方面,青少年生理心理需求與現實及社會環境教育往往產生矛盾,這使青少年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易出現心理問題,加之生活節奏加快和學習壓力增大,又不愿同親朋好友傾訴或與他人面談,不健康的內心自然就體現在了相對自由的網絡上。此外,青少年有著很強的獵奇心理,渴望接觸更多的人,體驗各種新奇的感覺,而網絡就成為他們訴說、交流或者宣泄的場所,新奇的網絡語言及一些不良行為吸引著他們,使之樂于在交流中運用。
二是由網絡的自身特點所決定。它的隱蔽性、平等性、虛擬性等特點是青少年網絡道德缺失的客觀因素。網絡使現實中人成為“無標志”的網絡主體,現實社會中人的姓名、年齡、身份、形象及社會歸屬等都被湮沒。因此,對青少年來說,網絡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一片沒有傳統藩籬、沒有師長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標新立異的“世外桃源”,極易把人性深處的各種丑陋和罪惡因素誘發出來并恣意張揚。一些學生認為虛擬社會是沒有道德與法律的;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虛擬社會對人們的道德與法律要求是低于現實社會的。由于對網絡道德與法律的錯誤認知,導致了個人自律能力的欠缺。有的人放松了對自己的道德與法律要求,如平時在現實社會中嚴守道德的人,在網絡活動中也會做出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有的人在網絡中肆意發泄﹑為所欲為,以為徹底擺脫了道德﹑法律的束縛,從而導致不道德行為和甚至違法行為的發生。
三是目前家庭、學校、社會對網絡文化沖擊反應的滯后。青少年正處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發展階段,他律的道德規范與自律的道德原則都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傳輸給青少年。然而,面對網絡文化沖擊,家庭﹑學校的反應卻顯得無力。許多父母對網絡知之不多,沒有承擔起對青少年指導與監督的責任。而在青少年品德形成過程中充當重要角色的學校,其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則顯得滯后與低效,基本沒有或很少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學校在向學生介紹法律基礎知識時,一般很少強調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學生不清楚哪些網絡行為違法,哪些網絡行為犯罪,這也是學生網絡違法犯罪時有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
三、提高學生網絡道德與法律素質的對策
(一)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學校在傳授計算機和網絡知識的同時,應與網絡道德教育同步進行。思想政治課也要將網絡道德教育作為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學校還應通過開辦專題講座、組織論壇討論、開展主題活動、加大網絡宣傳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網絡道德與法律素質。要教育學生要重視網絡道德,雖然網絡世界是虛擬的,但使用網絡的人卻是真實的,網絡交往雖屬人機交往,其實質卻是以網絡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同樣應當遵循社會道德規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辨別力與免疫力,自覺抵御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的侵襲;提高個人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加強個人自律,堅持“慎獨”;做到“知行統一”,從網絡活動中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做起,嚴格遵守社會公德和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并按照《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規定的“要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自覺規范個人網絡行為,堅持文明、健康、合法上網。
(二)加大網絡法制宣傳與教育的力度
近年來,我國青少的網絡違法犯罪案例日益增多,其中很多案例反映出了他們網絡法律意識淡薄和網絡法律知識的嚴重匱乏。因此,加大對青少年生的網絡法制宣傳與教育顯得十分必要。學校應當通過課堂教學以專章或網絡宣傳專欄的方式向學生著重介紹我國的網絡法規。
(三)完善校園網絡管理制度,凈化校園網絡空間
要全面加強校園網絡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減少或杜絕濫發不良信息情況的出現;在網站上設置一些提示信息,提醒學生文明、合法上網;對校園網內發布的信息進行嚴格審查與監督,對于含有不文明用語,侮辱、誹謗他人及其他有悖道德,違背法律的內容的帖子應堅決刪除;安裝不良信息過濾軟件,阻止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侵入;加裝技術先進的網絡監督管理軟件,一旦校園網絡環境中有不良、違法行為發生,該系統可自動向行為人發出警告,以制止或減少不良、違法行為的發生;對于不聽警告者,學校應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必要時可限制其網絡使用權限、取消其用戶資格等,情節嚴重的可給予校紀處分,涉嫌違法犯罪的,應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文明健康使用網絡
學校應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其審美觀念,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及不法行為的影響。多舉辦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表現自我、展示才華的機會,引導他們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上。如組織、引導學生創辦紅色網站,舉辦網頁、網絡動畫、應用軟件等設計大賽。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滿足愛好計算機與網絡的學生的興趣,又能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將一些學生吸納進校園網絡管理團隊,不僅有利于校園網的維護與管理,而且可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五)加強家庭對青少年網絡文明的引導。
家長在加強孩子網絡文明教育方面,承擔著重要的、難以替代的責任和作用。為人父母者,首先應充分認識網絡文化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巨大影響力,自覺配合學校搞好網絡文明教育。家長平時在家中上網須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堅決不做有違語言文明和道德規范的網上活動,這是對孩子最好的網絡文明教育。其次,對孩子在家中的上網活動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因噎廢食,而應做好疏導工作。分析上網的利弊,限定孩子的上網時間,向孩子推薦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網站,同時,經常注意孩子上網的內容,對孩子參與的不健康、不文明網上活動及時指出其危害性,并堅決加以制止。
網絡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青少年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國家前途和民主命運。當前,我們強調依法治國,也倡導以德治國,各個學校也都在加強道德教育。但是無論哪種道德建設,都應當以文明為前提。那就是都應該遵守社會公共道德,傳播健康向上的信息。
有專家深刻指出:“我們不能無視已經在青少年身上發生的一系列網絡社會問題,更不能容忍由于這些網絡社會問題而日漸引發的青少年道德失范問題。因為網上的道德失范會影響現實人格的健康發展。今天的失范最終會鑄成他們終身發展的遺憾?!?/p>
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在這種情況下,易受外界不良影響的干擾,也正由此更需要正確及時的引導。因此,現在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建設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