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新聞傳播手段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信息的公開化并與國際接軌,新聞從業人員正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新聞發言人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擔負著向國內外全面發布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信息的重任,對個人綜合素質要求極高。政治素質作為新聞發言人的綜合能力的一種,是一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政治素質,他們才有可能成為合格發言人。本文主要從新聞發言人的政治素質的重要意義、內容和培養方法等幾個方面入手進行了一些理論上的探討。
關鍵詞:新聞發言人;政治素質;探析
On the Chinese Spokespersons Political Diathesis
Zhou Wen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technology causes the communication tools of journalism to be changed greatly.Those who are engaged in journalism are facing a lot of new challenges with the information being into the open and relating to the whole world. Spokesperson,the propagandists, who are burdening with releasing the policy of the Party and a variety of the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the populace are required to have comprehensive diathesises. The political diathesis, which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spokespersons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is the most fundemental factor to every spokesperson. Only if he is provided with it can he be an excellent spokesperson. In this essay, the significance, content and way of the training of the spokespersons political diathesis are mainly probed into theoretically.
Key Words:Spokesperson;Political diathesis;Probing into
關于新聞發言人,有學者把它定義為:“國家、政黨、社會團體任命或指定的專職(比較小的部門為兼職)新聞發布人員,其職位一般是該部門中層以上的負責人。新聞發言人的職責是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的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個別記者,發布有關新聞或闡述本部門的觀點立場,并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的提問。”[1]新聞發言人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擔負著向國內外全面發布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發布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信息的重任,對個人綜合素質要求極高。在諸種素質中,政治素質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更好地做好這項工作,新聞發言人的政治素質理應受到公眾的關注。本文擬對我國新聞發言人的政治素質作理論上的探討。
一、新聞發言人為什么要具備政治素質
(一)政治素質是新聞發言人的綜合能力的一種,是一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新聞發言人應當具有高度的新聞敏感力和政治判斷力,要善于對事物變化的狀態、過程、發展趨勢及其內含的本質做出正確的政治判斷和科學的預見。在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和政治斗爭面前,能否以最快的速度,用最適當的方法抓住剛剛出現的問題的實質,這是看一個新聞發言人是否具有應有的政治素質的關鍵。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政治素質,新聞發言人才能迅速、果斷、準確地在瞬息萬變的生活中捕捉到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也只有這樣,在新聞發布會上他們才能面對媒體各類敏感、尖銳、棘手的問題做到既才思敏捷、對答如流,又能有禮有節、妙趣橫生。
(二)提高新聞發言人的政治素質是適應國內外形勢變化和發展的要求。
首先,國際局勢的變化給我們新聞宣傳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更高要求,西方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亂我之心不變,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既定戰略。對此,每一個新聞發言人都必須要有清醒的思想認識和足夠的精神準備,充分發揮新聞輿論陣地的作用,把鞏固、發展社會主義形態和思想陣地的任務長期不懈地抓下去。
其次,國內形勢的發展給我們新聞發言人的新聞宣傳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更高要求。目前,我國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發展面臨關鍵時期,在這樣的形勢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一些從來沒有遇到過而又繞不開的問題,新聞宣傳工作面臨著熱點多、難點多、疑點多的新環境,任務繁重而艱巨。所有這些,都要求新聞發言人在新聞宣傳方向上、導向上不能有任何差錯,在事關全局、事關大局的工作上更不能有絲毫懈怠。
(三)提高新聞發言人的政治素質是新聞傳播手段科學進步的要求。
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新聞傳播手段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呈現出多樣化、現代化的發展趨勢。科技革命的不斷推進,給我們新聞隊伍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新課題,這些都必須引起我們思想上的高度重視。比如,Internet(互聯網)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方便和樂趣的同時,也存在著嚴重的信息污染問題。因此,作為每一個新聞發言人來說,就更有必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對網上那些庸俗的、不健康的東西,甚至是反動的東西,一定要有較高的辨別能力,嚴格把關。并能在新聞發布會上對這些網上蔓延、謠傳的不良信息及時、適時地予以澄清,還事實以客觀的面目。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新聞發言人在宣傳工作上導向正、方向明、信息準。
二、新聞發言人政治素質的內容
(一)規范的職業道德素質。
新聞發言人的職業道德是用來規范自身的行為準則,這種職業道德要求在內容上鮮明地表達了新聞發言人的職業義務和職業責任,以及職業行為上的其它道德準則。主要表現為:對國家、政府和組織的忠誠;對媒體和受眾的公正、坦誠。這些職業道德對于提高新聞發言人的職業道德素質,改善社會組織內部人際關系,協調發展同各類公眾的關系,提高政府和組織的工作效率。新聞發言人必須具備崇高的思想品質和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職守的優秀品質,要有較高的政策水平,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高超的政治鑒別力。要時時事事把黨和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強化新聞發言人的形象意識,充分認識到自身一言一行折射著國家和政府、組織乃至部門形象。
第一、對國家、政府和組織的忠誠。沒有忠誠就不能全心全意地去維護國家、政府和組織的利益,也就不可能對其所從事的事業有執著的追求和奉獻。在一個國家中, 任何一個社會組織的最高組織利益是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在處理任何關系,都必須把握這個標準。有了這個標準,不論遇到何種棘手問題,都能做到心中有國家、政府和組織,行動就有紀律。對于新聞發言人來說,他們的職責就是在特定的場合傳達國家、政府和組織的聲音。對他們來說,對國家、政府和組織的忠誠就是一種基本的職業道德。
第二、對媒體和受眾的公正、坦誠。沒有坦誠就不會認識到信譽是社會組織發展的生命所在,它可以大到國家、政府和組織,小到單位和個體與個體之間。坦誠是國家、政府和社會組織舉行新聞發布會,樹立良好的形象的重要方面。沒有公正,新聞發言人就失去了公正無私的高尚品格,對媒體對組織就不可能一視同仁,坦城相待,無法為國家、政府和組織在國際上,在社會上贏得更多的公眾的支持。在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是,發言人對于政府或者說政府行政長官“有用”的信息就對外公布,對他們“有害”而群眾熱切希望了解的卻隱而不報或蜻蜓點水地敷衍一下,形成“報喜不報憂”或為政府部門(官員)辯解以減輕其過失的局面。作為政府新聞發言人,正面的信息如重要政策措施、改革方案、重大工程進展等內容當然有必要公布,同時一些負面的而老百姓又迫切需要了解且可以公布的內容也應當披露,凡是老百姓普遍關注且公布后并不違背國家保密法規的都應當及時公布,要敢于直面熱點問題,不虛美、不隱惡,實事求是,對新聞記者和公眾坦誠相待。只有這樣,老百姓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心里有底,才能對政府放心,工作生活安心。這方面的正面事例很多,如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過程中,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每天將疫情進行如實發布,客觀上不是引起了恐慌和混亂,而恰恰是穩定了人心、贏得了公眾的信任,為群防群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實,新聞發言人,直白一點講就是掌握新聞資源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張三也好,李四也罷,誰當新聞發言人都無妨,重要的是講話要有實質性的內容,要善于實話實說,真誠地面對媒體和受眾。那種把“顧左右而言他”、“似是而非”當作一種技巧,那是對輿論的褻瀆,是最令人反感的。目前,在中國,隨著各地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這些方面更應注意。據說,有些地方不允許新聞發言人回答“無可奉告”。有時也可以理解,只要是坦誠的,這也是強調對記者的尊重。但是,這不等于不可以回答“這事我還不清楚。”發言人什么都能回答,這不現實。如果發言人一時語塞,或諸如回答了“因為個人的水平或其他原因等,暫時還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不是故意回避)”,這也很正常,也很坦誠,這比那種似是而非的油腔滑調的“對答如流”要實在得多。在社會關系中,不同國家、不同政府、不同類別的社會組織的媒體記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國家、政府和組織的新聞發言人都不能因自己的工作和職業的特殊性,社會影響可能比其他人大而產生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想法,那樣不利于國家、政府和組織與媒體記者之間關系的良好發展,從而會使自己所代表的國家、政府和社會組織的信譽受損,工作陷于被動。
(二)較高的思想政策水平
思想政策水平包括思想覺悟和政策水平兩個方面。新聞發言人的思想覺悟是指發言人要有明確的政治方向和高度的政治覺悟,善于分析形勢,敏銳地把握社會環境變化發展的總趨勢。在今天它表現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他們的政策水平是指熟悉和掌握黨和政府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包括黨和政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制定的法律、法規。一個新聞發言人如果是一個思想模糊、政策不明、律令不清的人,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另外,由于新聞發言人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國家、政府和組織的新聞信息進行處理,要從雜亂紛繁的信息中理出頭緒。哪些該說、哪些能說,說道什么程度,這都要求度的把握,非得有較高的政策水平不可。政策是由國家、政府和組織來確定的,每一個國家、政府和組織都有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和要解決的問題,因而都有自己的政策。政策可以劃分出兩大類,即國內政策和對外政策。一般社會組織也制定政策,如單位的用工政策、福利政策等。政策是實現組織的行為就有了約束性和強制性,個人不能隨意改動。政策發布的新聞發言人,切不可帶主觀隨意性,帶感情色彩,更不能帶私心雜念隨意修改政策。因此,這就要求發言人一方面,在新聞發布會中不能隨意改動、解釋組織的政策,只能將執行政策中產生的新情況及時反饋給決策層,以重新對政策作出調整、完善和加強。另一方面是靈活處理政策規定與具體情況之間的矛盾,在不違背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去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歸納起來,新聞發言人的政策水平包括三個方面內容:第一、要掌握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并使言行與之相符。第二、對自己內部的有關政策和方針要能熟練運用,并使自己為實現國家、政府和組織的目標而服務。第三、要能適當地利用其他國家、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有關政策和方針,使自己的工作盡可以做到順利。
(三)堅定信念,清醒的政治頭腦。
一個人的理想信念是他所向往、所追求并為之奮斗的目標。人們常說“燈無油不亮,人無理想不會發光”。一個人有信念,有理想,有追求,才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強大的精神支柱。鄧小平同志說:“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2]新聞發言人的工作是政治性很強的工作,因此,新聞發言人更應講理想,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們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并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而奮斗。這無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始終是我們共產黨人包括我們新聞發言人不可動搖的理想和信念。人類歷史經過從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發展,最終必然是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3]新聞發言人要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來認清社會歷史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的關系,進一步堅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
三、如何培養新聞發言人的政治素質
培養新聞發言人的政治素質,一句話就是:注重學習,培養良好的政治理論素養。理論使人深刻,使人清醒,使人堅定。沒有正確理論的指導,就沒有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沒有正確理論的指導,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們的工作水平。要經受政治風浪的沖擊和復雜斗爭的考驗,更離不開理論上的清醒與堅定。加強學習的問題,始終是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高度重視的一個重大問題。新聞發言人要提高自身的政治判斷力和新聞敏感性,關鍵在于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的科學理論體系,全面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的三個代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且要善于運用它們去觀察、分析和研究社會生活的現實現象,努力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對事物的認識有感性階段提高到理性階段,把對時局的思考和判斷由局部的、微觀的變為全局的、宏觀的。
對于新聞發言人來說,學習問題不單單是一個一般的增長知識的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注重學習,首要任務就是深入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又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因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指導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只有認真學習和掌握這一理論,新聞發言人才能堅定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有認真學習和掌握了這一理論,新聞發言人才能自覺、堅定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新聞發言人要全面正確地領會和掌握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和精神實質,以此指導實踐,避免工作的盲目性、片面性和絕對化。注重學習,要有一個良好的學風,要必須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江澤民同志更是把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提到了“重大的政治問題”的高度。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要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運用就是用理論指導實踐包括指導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實踐。運用是新聞發言人學習的落腳點,也是學習的延伸,是全過程的題中應有之義。
對于新聞發言人來說,用理論來指導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就是指導新聞發布會的工作。新聞發言人應在理論的指導下注重對自己實際工作的理性思考,把精神的東西轉化為物質的東西,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學習和運用是一個周而復始沒有窮盡的過程。運用了還得再學習,再學習后還要再運用。要始終在學習中運用,在運用中學習,以學帶用,以用促學。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提高,提高,再提高,這是新聞發言人應該時刻牢記的。注重學習,貴在自覺,貴在堅持。學習是循序漸進的,沒有止境的。“活到老,學到老”。新聞發言人肩負重任,工作千頭萬緒,忙是必然的,但是工作再忙也不能放棄學習、忽視學習。
參考文獻
[1] 劉建明主編:《宣傳輿論學大辭典》,經濟日報出版社1992年版,第357~358頁。
[2][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2頁、第208頁。
作者簡介:
周文,武警成都指揮學院教研部語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化與傳媒方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