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恩

歷史,是打碎了的陶片,散落在過往歲月的角落,俯身撿拾,無不沾滿塵土,甚至斑斑血跡。那些沉睡已久的生命再也無法被喚起,唯有那被炮火和硝煙熏黃的傳奇始終醒著,成為一面旗幟,在陽光下呼呼作響。
穿越槍林彈雨活下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就是奇跡;而經血與火的洗禮,再遭文革之大難,卻萬劫不死,邁入耄耋之年,更是奇跡。有一個人,就創造了這樣的奇跡。
16歲,投身國民革命軍,接受軍訓;18歲,參加黃埔軍校16期招生考試,考入黃埔西安分校,后又考入筧橋空軍軍官學校;21歲,赴美國空軍深造,學習駕駛技術,回國后被分配到“飛虎隊”創建者陳納德領導的中美空軍混合團任飛行員,空中飛行1800多小時,擊落5駕日本飛機,8次挑戰極限飛越“駝峰”,被稱為“王牌飛行員”;26歲,駕機時因天氣突變迫降解放區,成為共產黨隊伍中的一名飛行員;29歲,成為新中國第一批飛行員,參加了開國大典空中受閱飛行,是17位從天安門上空飛過的駕機者之一,兩年后第二次參加國慶大典;31歲,赴朝作戰,率隊駕機迎戰美國王牌空軍,使用螺旋槳飛機擊落擊傷各1架美國噴氣式飛機,創造了世界空戰史上的奇跡,成為中國歷史上既擊落過日軍飛機又擊落過美軍飛機的唯一的兩位飛行員之一;37歲,被打成過右派,被捕入獄,出獄后隱姓埋名,回家務農;63歲,平反昭雪;84歲,再次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8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抗日空戰老英雄應邀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民辦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座談會。
他今年整整92歲,依然精神矍鑠。他的名字叫王延周。
四月初的下午,在日照街道大孫家村社區的一座居民樓里,我見到了這位傳奇老人。我們的話題從他65年前的那次迷航說起——
1946年4月20日下午,一架L—5式救護機從徐州飛往濟南國民黨空軍機場。駕駛這架飛機的就是王延周。透過飛機的舷窗,他看到下面的田野、村莊和屋舍,忽然想起來自己的家鄉。自從1936年離開父母和家鄉,一晃竟是十年之久。如今,抗戰結束了,可中國人卻又打起了內戰。王延周心里困惑,看不清時局,也看不清自己的前途,心里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苦悶之中。
下午三點左右,天空忽然狂風大作,風沙彌漫,能見度很低。王延周握住操縱桿,沿著黃河的一側飛行。飛沒多久,他發現飛機已經偏離了航線,隨后,他又發現機翼出現漏油,必須緊急迫降,否則,有可能機毀人亡。王延周顧不得多想,拉動操縱桿,飛機降落在一片麥田里——這里是河北省清河縣,是解放區,他在這里受到了當地部隊和群眾的款待。
“那時,解放區對國民黨起義人員的政策是去留自愿,當領導征詢我的想法時,我當即表示:留下來!”王延周回憶說。
到解放區后的數年時間里,王延周先后在解放區教導團將校大隊、牡丹江航校等單位任過職。1949年,在一次對國民黨的宣傳廣播中,王延周暢談了自己在解放區的感受,并宣布退出國民黨。
一次迫降徹底改變了王延周的命運。“至今,我不承認那是一次意外的迷航,我想,那是我自己聽從內心的一次召喚,而且,這些年來這種感覺越來越真切和清晰。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啊,如果說這是一次迷航,那我感謝這次迷航。正是由于這次迷航,才使我走向了新的征途!”
王老停了停,又一字一句地說道:“想當年,年少癡狂的我一心想當一名軍人,扛槍打仗,報效國家。沒有這次迷航,怎么能有我的開國大典駕機受閱呢?”
談話間,我注意到客廳墻壁處掛著一條紅色綬帶,上面印著六個金黃色的大字:優秀共產黨員。王老告訴我說,這是2006年他加入共產黨后獲得的第一個榮譽稱號。
“為了加入黨組織,我苦苦追尋了65年!最早有入黨的想法,就是在參加開國大典接受檢閱的時候。”
被選中參加開國大典飛行編隊,令當時的王延周感到既詫異又興奮。因為,此時他還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他也知道自己離黨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面對組織的信任和重托,他感受更多的是激動和責任。
“那天天空碧藍,地面清晰可見。機群轟鳴著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廣場上成了一片沸騰的紅色的海洋,群眾的歡呼聲和飛機馬達的轟鳴聲匯合在一起。那一刻,我記住了那一片紅。”
1951年11月,王延周赴朝作戰,在駕機奔赴朝鮮戰場的前一天,他向組織遞交了一份入黨申請書。然而,朝鮮戰爭結束后,原單位作了大調整,王延周被調到空軍九師,人事更迭,入黨的事也就一再耽擱下來。
1953年,33歲的王延周與25歲的清華大學才女齊書云結婚,之后生有一子。1955年,王延周轉業到國家體委航空部滑翔組。1956年春,舍不得離開飛機的王延周主動要求到張家口學習滑翔飛行, 同年12月調河南省安陽滑翔學校任隊長、飛行訓練科長。王延周沒有想到,他的天空從此進入了漫漫長夜。
1957年7月,反右斗爭開始了。此時的王延周在人們眼里已不再是空戰英雄、王牌飛行員,而是被俘的國民黨偽軍官,家庭成分是商人,社會關系復雜,還有一個哥哥在臺灣,屬于有海外關系的階級異已分子,是國民黨的殘渣余孽。王延周先后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判通奸罪和偷盜罪,入獄6個月和3年,并開除公職,妻子也被逼迫和他離婚。
在監獄里,王延周受盡欺侮和磨難,出苦力,運煤、煉鋼鐵,饑餓和疾病時刻伴著他,但他一次次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
1961年6月,三年的煉獄結束,王延周被遣返回老家務農,繼續接受改造。
少小離家的王延周轉戰大半個中國后又回到了這片養育過他的土地。他本想就這么默默地做一個農民,耕田種地,終老鄉野。但是不久,文化大革命又開始了,王延周再次被戴上現行反革命的帽子接受批斗。造反派讓他自殺,他說:“除非你們把我打死,我是不會自殺的,我要等著還我公道的那一天!”
這一等就是23年。直到后來碰到當時的日照縣委統戰部部長夏良柏,王延周的命運才得以發生轉變。1983年初,夏良柏到孫家村調研,村里派王延周為客人端茶倒水。王延周身上那難以消磨的軍人氣質引起了夏良柏的注意。得知王延周的傳奇經歷和悲慘遭遇后,這位統戰部長驚訝不已,決定親自為王延周寫信聯系,落實政策。
1983年12月,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審定,恢復了王延周駕機起義人員待遇。次年,原單位也派人到日照找到王延周,宣布了平反結論,并為他辦理了離休手續。
平反后的王延周深深體會到,是共產黨給了他第二次生命。2004年,84歲高齡的王延周再次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第二年,組織上批準了他的申請。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日子里,85歲的王延周終于了卻了半個世紀的夙愿……
六月初,王延周老人住院了。我和曉梅大姐匆匆趕到醫院時,他正躺在病床上,一邊打點滴,一邊盯著電視機看得津津有味。
問起老人的病情,王老說,“沒啥,我可不會輕易倒下,現在還有很多事要做呢。我答應去學校給孩子們講課,還要練習書法,整理回憶錄,日程排得可是很滿啊。”說完,哈哈大笑起來,我們也被他的神情逗笑了。
市直和東港區黨政機關、駐軍及13所中小學校聘王老為愛國主義教育宣傳員,他都欣然接受,他說他要用一顆赤子之心去教育年輕人為祖國好好奮斗。
王老勤奮好學,多少年來,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沒有放棄學習。他最喜歡看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書籍,并堅持做筆記,記日記。那一摞厚厚的學習筆記,是他的珍愛,記錄著他關于對人生、事業、家庭的哲理性認識:
“回憶我這一生,經歷過多少次傷寒痢疾等疾病的痛苦和事業上的挫折,但都闖過來了。我自認為如明代戲曲家關漢卿所寫的詞句:我是一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的一粒鋼豌豆。這粒豌豆中所含的成分,很大比例就是達觀精神,靠著它從困難和死亡中闖了過來!”
樸實無華的話語,無一不是來自王老生命中的真切體驗和感悟。他曠達的人生態度和素樸的思想境界,讓我深深感動:在這個王牌飛行員的傳奇一生中,跌宕起伏的生活和忠貞不渝的信仰使90多年的時光也不再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