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占善欽
跟陳云學調查研究方法
文 /占善欽

1960年10月,陳云視察河南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長期以來一貫倡導的優良傳統。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陳云同志,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經濟建設時期都非常注重調查研究,并取得顯著成效。1962年,毛澤東曾在七千人大會上稱贊陳云:“陳云同志,特別是他,懂得較多。他的方法是調查研究,不調查清楚他就不講話。”陳云關于調查研究的方法,值得我們當代中國共產黨人認真地學習和繼承。
交換調查法中的“交換”,“就是互相交換意見”。“交換意見,不僅要聽正面意見,更要聽反面意見。”陳云強調:“交換時要特別找同自己相反的意見,相反的意見可以補充我們對事物認識的不足。相反的意見即使錯了,也有可能反映了事物的一個方面,或者包括一些歷史經驗的推論。因此,對同自己相反的意見,我們也要作些分析,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因此,陳云在“交換”中鼓勵大家提反面意見。如果沒有反對意見怎么辦?陳云指出:“我看可以作假設,從反面和各個側面來考慮問題,并且研究各種條件和可能性,這就可以使我們的認識更全面些。”“這樣做,本來是片面的看法,就可以逐漸全面起來;本來不太清楚的事物,就可以逐漸明白起來;本來意見有分歧的問題,就可以逐漸一致起來。”
在所有的調查研究中,陳云對三門峽水庫修建極為遺憾。1957年三門峽水庫開工建設后不久,陳云就意識到工程沒有充分討論,將會產生不少嚴重問題。他指出:“三門峽要搞,應該提出方案,在報上公布,全國討論。現在,黨內黨外都有意見,對壩高壩低、淹地多了少了、搞不搞都有一些意見。治澇也應該提出方案,報上公布,全國討論。棉花、化肥、化學纖維的問題,也要公開討論。只有經過全民討論,把好的意見吸收下來,才可以少犯一點錯誤。現在,我們有些問題決定得太快。”他后來還坦承:“三門峽工程是我經過手的,就不能說是成功的,是一次失敗的教訓。”1978年,得知南水北調工程規劃確定,陳云立即致函水利電力部部長錢正英:“為了接受過去在三門峽工程中的教訓,避免可能出現的弊病,我認為還應該專門召開幾次有不同意見人的座談會,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發表意見。”
比較調查法中的“比較”,“就是上下、左右進行比較”,即“不但要和現行的作比較,和過去的作比較,還要和外國的作比較。這樣進行多方面的比較,可以把情況弄得更清楚,判斷得更準確”。陳云提出: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決定計劃,要把各種方案拿來比較。多比較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他總是依據調查研究的結果或發動群眾提出各種方案,對各種方案的利弊進行分析比較,然后從中選擇最佳方案。他指出:“所有正確的分析,都是進行比較的。這是‘試金石’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弄清楚事物的本質。”

1986年5月,陳云(左一)視察寶鋼
“不經過比較,就看不清事物已經發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質是什么。”
1962年,陳云調查了美英德日蘇等國90年來鋼產量的統計數字,發現美英德日等國的鋼產量在500萬噸到1000萬噸之間,就成了帝國主義國家;蘇聯也是在這樣的生產水平上,成了工業強國。大體說來,這些國家鋼產量在500萬噸的時候,各種工業就比較齊全,并有了堅實的基礎。日本在發動“七七事變”的時候,鋼產量還不到700萬噸,而1962年我國的鋼產量已經有700萬噸了。陳云通過中外比較調查,得出結論:我們不能一味追求鋼的數量,要把鋼的質量搞上去,打好工業基礎,以后進步再快。1987年,陳云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還特別提出:“建議書記處討論決定重大問題時,事先要調查研究,要準備好方案,而且要準備兩個方案,不要只準備一個方案。”
反復調查法中的“反復”,就是“決定問題不要太匆忙,要留一個反復考慮的時間。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陳云認為:“作了比較以后,不要馬上決定問題,還要進行反復考慮。對于有些問題的決定,當時看來是正確的,但是過了一個時期就可能發現不正確,或者不完全正確。因此,決定問題不要太匆忙,要留一個反復考慮的時間,最好過一個時候再看看,然后再作出決定。”而且,陳云提出“反復”有兩個層面,“反復則既是認識的過程,也是實踐的過程”,“而最要緊的,是在實踐過程中反復認識。凡是正確的,就堅持和發展。如果發現缺點就加以彌補,發現錯誤就立即改正。總之,判斷,行動,再認識,修正之,這樣就可以不犯大的錯誤”。
1979年,對于寶鋼如何建設,陳云考慮了一個半月,并且經過3次反復:第一次是5月上旬,那時考慮基本立足于國內,買技術,自己生產設備;第二次是5月底到上海,實地了解情況,為確保寶鋼建設的成功,又打算進口全部設備,同時買技術資料和專利;第三次是從上海回北京后,綜合研究考慮,還是決定引進主體設備,也買技術和專利,但為了節約外匯和增加自制設備的能力,立足國內多制造一些設備。陳云說:“這3次反復,對我來說是很有益處的。”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