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 劍
懲治“邊緣腐敗”
■勞 劍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游走于規則、程序邊緣的腐敗現象——人們謂之“邊緣腐敗”。較之赤裸裸的行賄、受賄、貪污等腐敗行為,“邊緣腐敗”“細雨濕衣裳”的特點使其更具有隱蔽性、危害性,它極大地侵蝕人的靈魂,破壞社會公平正義,侵害國家、集體和群眾的利益,敗壞社會風氣,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要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加強治理,深化專項治理工作,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顯然,“邊緣腐敗”就是需要治理的一種 “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我們選擇三類比較典型的邊緣腐敗加以曝光,其中,有些是老問題,有些則是新情況。
公務消費“不差錢”——出手闊綽、奢侈豪華
“三公”消費——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公款出境,一直以來令人民群眾深惡痛絕。“三公”消費所耗費的資金規模是十分龐大的。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教授曾綜合過各方面數據,推算2006年的“三公”消費規模在9000億元左右,其中公車消費4000億元左右,公費出境3000億元左右,公款吃喝2000億元左右。
天文數字般的財政資金,確實令人觸目驚心。
今年1月25日,新華社記者披露了廣東汕尾市被網民稱為 “史上最牛煙草局長”的陳文鑄所掌管的煙草局的吃喝內幕,讓人觸目驚心。
汕尾市城區的海珍酒樓是汕尾市煙草局的“吃喝基地”之一,局領導幾乎天天來吃飯。服務人員說,如果哪天他們到時沒來,我們就要打電話去問“是否保留包廂”。在一些豪華酒樓,市煙草局領導經常在一天之內吃喝八九次,這顯然違背生理規律。記者發現,有的招待費開支項目除了吃喝,還包括買東西。一份2010年的“業務招待費”內部材料顯示,“招待費”不僅包括餐費,還包括買茶葉、酒、煙等物品,隨意一翻,花費數萬元的比比皆是。其中數額較大的有:1月25日買酒6萬元,1月29日買煙7.4萬元,9月8日買茶葉、土特產3.8萬元……就連單位食堂的接待也充滿“玄機”:每次費用三四萬元的情況屢見不鮮,曾經一天吃掉13萬元之多。
汕尾市煙草局2010年 “業務與財務公開”顯示,當年3月份該局業務招待費達206萬元,4月份達196.42萬元。僅僅是2010年,1萬元以上的 “大額招待”至少有 400次以上,全年平均每天吃喝一次多,最高的一次消費達8萬多元。該局的業務招待費在最近三年內暴漲數倍,2010年達到1200多萬元。
2010年夏天,一則山西平遙古城公務接待不堪重負的消息引起輿論熱議。報道稱,平遙古城自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以來,繁冗的公務接待令當地不堪重負,最多的時候,一年公務接待近10萬人次,僅門票一項就少收入1200多萬元。公務接待的吃住及禮品開銷,更是無法統計。繁重的公務接待,使本來就不寬裕的當地財政更加捉襟見肘,甚至連古城保護的經費都無法落實。
公費出境也令人瞠目。輿論批評,時下的公費出境學習考察,更像是官員的福利。廣東某部門組織了一次赴印度的商貿洽談。這個赴印代表團的行期共12天,其中香港購物2天,馬爾代夫觀海景5天,斯里蘭卡領略異國風情1天,印度旅游3天半,在孟買舉行的商貿洽談會僅僅停留半天。
今年,紀檢監察機關將重點治理公車消費,可見其中的問題也十分嚴重。公車超標、豪華配置,以及公車私用和修車貓膩、貪“食”汽油等問題,媒體多有披露。如今,有些地方為規避檢查、“防范意外”,公車車牌開始“變臉”,只要裝上一種電動變換號牌裝置,在車內輕觸按鈕,一輛惹人注目的公車號牌轉眼間就變成普通號牌,出入飯店、休閑娛樂場所也就十分方便。這是一個新動向,應預防在先。
“蘿卜招聘”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式的為某些人量身定制的定向招聘。
近段時期,個別地方就頻頻曝出“蘿卜招聘”丑聞,一些機關、事業單位和壟斷企業招聘時為干部子女量身定制招聘條件。網友甚至稱這是變相的“世襲”,會導致出現“官二代”、“官三代”現象。
2010年12月25日,一份名為 《請求安排子女工作的報告》的復印件在網絡流傳。寫報告的人,是時任湖南冷水江市人事局局長曹長清。報告上面還附有市委書記劉小龍、市長何志光、常務副市長陳偉志的批示。新華網記者調查證實,曹長清的兒子雖然大學還未畢業,已被安排進冷水江市財政局工資統發中心上班,享受事業編制(參照公務員管理)。
這份8月16日上報的報告寫道:“市委、政府領導:在即將退出工作崗位之時,特向領導提出將兒子安排到市財政局工作的報告。為黨工作了幾十年,從未因個人的事向組織上提出過要求。兒子大學本科畢業,學經濟管理專業的,請組織上給予關心照顧。”該市三位領導都批示“同意”。10月18日,冷水江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同意曹博文等壹名入編”。
其實,曹長清的兒子曹博文要到2011年才畢業。對此,冷水江市委、市政府隨后表示,網帖反映的情況基本屬實。但何志光又向記者稱,這是“特事特辦”。
其實,像這樣的所謂“特事特辦”并不鮮見,而且更多是以公開招聘之名行暗里定向進人之實。
福建屏南縣財政局下屬的收費票據管理所招聘一名工作人員,發布的招聘條件十分苛刻:“獲得國外學士學位,國際會計專業,大學英語四級,屏南戶籍,女,年齡25周歲以下。”條件中還要求應聘者既要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畢業,又必須獲得國外的學士學位。這則招聘條件發布后,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為某一個具體人選量身定制的崗位,調查結果果然如此,這次招聘只有一人報名,應聘者的父親是福建省寧德市的一名副市長。
還有雖然未按具體人選的條件量身定制,卻規定了父母的“資格”。 湖南懷化市鶴城區“2010年鄉財所和社區招聘簡章”中,報名條件中直白地標出“父母有一方或雙方在鶴城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等三項,被輿論指是為了照顧“官二代”。安徽黃山市徽州區事業單位招聘中,招考部門限定徽州區戶籍才有資格報考,其中29名入圍面試者中有7名領導干部子女。也是安徽,巢湖市居巢區在2010年部分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中,只允許本區籍畢業生或父母一方在區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考生報名。
更有甚者,出現了多起父親招聘兒子的荒唐事。2009年7月,廣東東源縣法院院長徐周定主持院黨組會議,同意不經考試招錄自己“還是上過高中”的兒子徐行為工勤人員。同時,徐周定兒媳也在法院工作。
我們說,并不是不讓干部的子女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和壟斷企業,只要公開公平公正,在招聘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么,無論身份如何,都無可厚非。人們質疑的是條件優先、暗箱操作,以及搞量身定制的定向招聘。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例因“蘿卜招聘”而受黨紀政紀處理的。一般是,媒體曝光后輿論反響強烈了,便來個招聘 “作廢”。顯然,如此輕描淡寫的“處理”既無法震懾和制止這樣的咄咄怪事再次發生,也無法平息公眾的不滿。
這種異化了的招聘,實質就是利用權力照顧少數人的利益,傷害了社會的公平公正,傷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也必然傷害政府的公信力,并導致社會階層出現“固化”傾向,給社會結構、社會心理和社會風氣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相關人員不能僅僅道歉了事,對于負有責任的人員必須依法依紀嚴肅問責。
房價瘋漲,逐利蜂起。這些年,在謀取住房或利用房源牟取利益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個別地方的一些領導干部利用制度的滯后和漏洞,玩花樣、打擦邊球。
政府低價團購住房,就被指為采用超國民待遇的方法解決公務人員的 “買房難”,是一種住房特權。
今年1月13日,央視《焦點訪談》披露了四川簡陽市部分政府部門低價團購違建樓盤事件。
記者調查時,當地的千駒房地產公司正有兩個開發項目在展示,一處叫文教花園,一處叫河東花園。這些樓盤都是被政府里面的很多單位團購的,如衛生、工商、文化部門。
文教花園這一樓盤除了已經蓋起的一棟外,大部分地方前期的拆遷還沒有完成。這個邊拆遷邊建設的地塊,實際上開發商連用地的資格都還沒有取得。按規定,開發商只有在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之后才能開始賣樓,可是千駒房地產公司卻在這一切程序還未進行之前,早已將這塊地視為自己的囊中之物,甚至房子還沒蓋好,就已經團購一空。
與文教花園一樣,被團購的占地58畝的河東花園A區,購買者身份也很特殊,都是市機關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2007年底,共有1200多戶參加了團購。每戶交了4萬元錢。
河東花園A區的土地倒是經過了拍賣,按照拍賣規則,應該是價高者中標,然而實際上當時參與競標的5家單位當中,有4家當地的單位事先就被團購代表告知,要保證團購房拿到地,而唯一一家外來參加投標的,競拍前就被團購代表勸退了。這樣,招標的地塊自然順利落入團購者之手。經過計算,A區樓盤當時銷售價格應該是每平方米1580元,團購者認為這個價格太高,但要降低房價,開發商又覺得沒賺頭,于是河東花園B區的開發就成了降低A區房價的重要籌碼。第二年,在B區的土地招標中,千駒房地產公司又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順利中了標。而A區的房價也順利地從每平方米1580元降到了1350元。
由此可見,團購之所以“牛”,就在于購房者的特殊身份。
也是央視披露,浙江臺州出現了一種叫“房票”的“稀缺資源”,許多樓盤須憑“票”才買得到,而便宜的“房票”也要五六萬元,最貴的則要幾十萬元。2010年11月初,臺州市椒江區工商分局12315投訴中心主任徐道旺被曝倒賣 “房票”牟利20萬元。
記者得到的一份有關徐道旺“操作”房子的材料顯示,它主要包括兩份合同,其中一份是正規的商品房買賣合同,商品房出賣人是浙江愛華房地產開發公司,買受人是徐道旺。合同中開發商將椒江區白云山1號樓盤的11號樓205、206室兩套房子,以市場價每平方米7000多元出售給徐道旺,合同簽訂的時間是2010年8月10日。在另一份合同中,同樣是徐道旺,與盧某簽訂了一份房屋轉讓協議。轉讓的房子正是上面提到的兩套,協議議定的價格這一項上寫著:“公司價每平方米7270元,另加二十五萬元”。協議還明確約定,徐道旺和盧某在2010年7月27日前辦理房產改名手續。協議簽訂日期是2010年7月26日。除了上述協議外,還有一張收條,上面寫著“今收到盧某購買11號樓(白云山1號)205、206室房屋定金貳拾萬元整”等字樣,并有徐道旺的簽名,日期也是2010年7月26日。
可見,所謂的“房票”,就是靠關系低價購買內部房,再轉手獲利,而“直改名”就是對于那些還沒有辦理房產證的房子,賣房人把房子轉手賣掉,然后通過開發商和房管部門的內部關系讓買房人與開發商重簽一份合同,一切仍是按照商品房買賣手續辦理。那么,如何“搞掂”?官員的“房票”出手時,只要與開發商、房管部門打個招呼,再去房管部門修改一下相關票據就行。
當地一名多年從事房地產中介的人士透露:“這種現象一度是公開的秘密,以前是明碼標價。他們都掌握了好房源,樓層帶‘4’的不要,因為‘4’與‘死’諧音,8樓的也不要,因為當官的怕 ‘七上八下’。”
“房票事件”曝光后,當地紀檢監察機關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查處,查實共有56名黨政干部、事業人員涉及“房票”事件,當事人主動上交和組織追繳不當收益503.3萬元,并對其中9人進行誡勉談話、9人責成其作出書面檢查、38人由所在單位紀檢組織對其進行批評教育。當地還規定,嚴禁黨政干部利用崗位職權或職務影響,向房地產開發商預訂商品房房號進行違規轉讓,獲取不正當利益。
可以看出,“邊緣腐敗”的主體一般都是掌握一定權力的人員,他們在權力運行的灰色地帶為自己或利益集團謀取利益。這些年來,“邊緣腐敗”恣意泛濫、屢禁不止,屬于久治難愈的痼疾。因此,剖析其特征、危害及其成因,非常必要。
邊緣腐敗因其廣泛而頑固地存在,其特征已非常明顯
一是普遍性。雖然“邊緣腐敗”本質上是權力的濫用,并非人人都有機會以權謀利,然而,它不同于嚴重的腐敗行為之處就在于,只要其行使的工作關涉一定的利益,或者僅僅只要身處一定的權力機構或利益集團之中,比如,在黨政機關工作的一般人員,雖然可能并無實權,照樣有吃喝玩樂的機會,照樣有獲取禮物的機會,也有可能因特定的身份獲取其他階層無法得到的機會和利益。可以說,“邊緣腐敗”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其累加效應可能會遠遠超過個別領導干部的嚴重腐敗。
二是模糊性。盡管“邊緣腐敗”都涉及以權謀利,會不同程度地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與嚴重腐敗在本質上并無二致,然而,由于它處于“邊緣地帶”,其行為往往沒有明顯觸犯法律,因此性質較為模糊,或者說,許多人對“邊緣腐敗”存在著模糊認識。比如奢侈浪費行為,像豪華裝修辦公場所、高價購置辦公用品等等,雖大量浪費財政資金,不少官員對此卻 “樂此不疲”,并以此享受“品質生活”,而且法律對此也“無可奈何”。
三是半公開性或公開性。由于“邊緣腐敗”帶有普遍性和模糊性,不少人不以為非,因此,“打擦邊球”搞“邊緣腐敗”既不遮遮掩掩,更不偷偷摸摸。比如,私客公待、輪流宴請以及逢年過節基層向上級機關、部門送土特產、贈購物券等等,特別是“跑部錢進”一度甚囂塵上。而且因為相當多的“邊緣腐敗”發生在群眾身邊,大家有目共睹,甚至無奈參與,比如求人辦事要送禮、住院開刀要送紅包就是如此,群眾對此雖不情愿,但為了辦成事、醫好病,只得“隨行就市”。流風所至,往往釀成不良社會風氣。
四是查處的輕微性。“邊緣腐敗”不像貪污受賄、失職瀆職之類的腐敗,雖然它同樣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但通常又往往夠不上法律制裁,或者說常常只能以違紀處理,甚至只能以“叫停”了事。比如,對倒賣“房票”官員只作紀律處理,對“定向招聘”僅僅只是廢止招聘結果,而責任人員“毫發無損”,就說明了這樣的特點。
從“邊緣腐敗”的特征,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其泛濫必然會帶來嚴重的危害
一是具有強烈的破壞性。由于“邊緣腐敗”往往以“潛規則”行事,所以在經濟領域和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且其所帶來的利益對某些團體和個人是實實在在的,在某些團體和個人獲得利益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侵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或者是平民百姓因此失去了公平參與的機會、獲得利益的渠道。因此,邊緣腐敗泛濫的后果,必然是嚴重地破壞社會的公平正義。同時,由于“邊緣腐敗”“面廣量大”且廣泛地存在于基層,人民群眾更能痛切地感覺到,由此必然對干部隊伍產生不信任感,進而對黨和政府失去信任,所以,“邊緣腐敗”會嚴重地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
二是具有強烈的謀私性。“邊緣腐敗”意味著權力對社會資源的無序切割和無償占有,意味著平民百姓的機會和利益受到剝奪和侵害,本來正常的工作機會、市場交易和利益獲取由于權力的入侵和關系的作梗而丟失。或者說,由于權力運行扭曲、關系網絡糾結,驅使“邊緣腐敗”泛濫,其結果必然助長權力利益化、關系私人化,并且隱藏于權力運作之中,致使以權謀私泛濫。
三是具有強烈的衍生性。“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對個體來說,一個人腐化墮落,陷入犯罪泥潭,往往是從 “打打擦邊球”、“貪貪小便宜”開始,即由于嘗到甜頭,便欲罷不能,直到一發不可收,由此,量變引起質變。因此,“邊緣腐敗”是嚴重腐敗的萌芽狀態。雖然從個體看搞邊緣腐敗所侵占的利益可能不是很大,然而群體的“邊緣腐敗”的絕對數量則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就社會來說,如果任“邊緣腐敗”泛濫,其導致的對社會風氣的破壞、對整個社會利益的攫取則絕不可低估。
四是具有嚴重的非道德性。一個社會如果“邊緣腐敗”泛濫,且大家都不以為非、習以為常,就必然會使人們的道德界限、是非觀念模糊甚至錯位,進而對不健康、不道德的行為麻木不仁,造成社會道德評判標準的變異,因此,如果對“邊緣腐敗”抱以“寬容”,客觀上會形成對腐敗的縱容,并可能使不少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腐敗的支持者與參與者,久而久之,就會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心理趨同,釀成文化認同,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背道而馳的,其嚴重者,甚至會對官員的清正廉潔、社會的公平正義不再抱有期待。
一是利益上的誘惑,為“邊緣腐敗”泛濫提供了行為動機。“經濟人假設”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根源于經濟誘因,其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利益。對掌握公共權力的官員來說,雖然對其權力的正確行使有特定的制度規定和道德規范,但官員首先是作為“人”存在的,同樣也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在權力的灰色地帶尤其是監管盲區,必然有利用權力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沖動。這可以說是邊緣腐敗泛濫的本能動因。
二是認識上的誤區,為“邊緣腐敗”泛濫提供了思想支持。對于嚴重的腐敗行為,絕大多數官員有清醒的認識,因此不會或不敢觸碰,然而對“邊緣腐敗”,不少人往往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自己一不貪污、二不受賄,出于工作關系吃點喝點玩點也是人之常情,或者認為自己掌點小權,干不了大事,升遷又沒盼頭,用不著多高的理想和追求,也不必兩袖清風,該用就用、該花就花。也有人,看到身邊的人在 “打擦邊球”、“玩權力花樣”,便認為別人干得我也干得,于是你搞我也搞。正是這種錯誤認識,對“邊緣腐敗”泛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是官場“潛規則”,為邊緣腐敗泛濫釀就了社會基礎。不必諱言,現在“潛規則”盛行,在不少地方的官場甚至已經形成了一種潛在的“游戲規則”。只有按“潛規則”才能辦得成事,人也只有按“潛規則”行事才站得住腳,才叫得響、吃得開,如少數官員奉行實用主義,以是否可以為其所用作為選人用人的標準,致使恪守黨性、堅持原則的干部被淘汰出局,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的小人得到重用。更甚者,笑貧不笑貪,致使“經手三分肥、雁過拔根毛”的現象盛行,也使“你撈我貪,和諧共處”的惡象出現。
四是制度的滯后性和監管的不到位,為“邊緣腐敗”泛濫助長了猖狂氣焰。制度滯后是客觀存在,也是普遍現象。立法和出臺黨紀政紀規定,不可能立刻跟上經濟工作和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正是由此,一些官員便鉆制度的空子,肆無忌憚地“打擦邊球”,甚至借“邊緣腐敗”斂財。同時,也不必諱言,現在,不少地方雖有制度,卻執行乏力,監管更是缺失,這樣,就導致搞邊緣腐敗者有恃無恐,最終使“邊緣腐敗”泛濫。
“邊緣腐敗”危害匪淺,但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懲治和預防“邊緣腐敗”的措施出臺。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認識,對癥下藥,從加強廉政教育、培育廉政文化入手,鏟除“邊緣腐敗”生長的土壤,并抓緊建章立制,強化監督制約,構建起對“邊緣腐敗”的防范和約束機制,完善起對“邊緣腐敗”行之有效的懲治辦法,使“邊緣腐敗”無法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