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琳,張欣欣
(中國醫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1)
高職醫學院校學生抑郁情緒影響因素調查
劉琳琳,張欣欣
(中國醫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1)
高職;醫學院校;抑郁情緒
抑郁是常見的負性情緒,其對個體學習、工作、生活有消極影響。相關研究顯示,醫學生普遍存在抑郁情緒,發生率顯著高于正常人群。這可能與醫學生未來職業的特殊性使學習任務過于繁重,導致其所承受壓力更大有關[1]。高職醫學院校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面臨著學歷起點較低、學習任務重、學習條件受限、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職業生涯發展迷茫、人際關系困擾等壓力,是產生負性情緒的高危群體。因此,預防和減少高職醫學院校學生抑郁情緒已成為相關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之一。筆者通過對高職醫學院校學生的抑郁情緒狀態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對影響該群體抑郁情緒產生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深層次、多方面探討,旨在為抑郁情緒的早期干預提供科學理論依據,為高職醫學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分析及心理疾病干預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持。
1.1 對象
采用整體隨機抽樣法,對中國醫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3個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720份,收回有效問卷698份,有效回收率為96.94%。其中男生313人,占44.84%;女生385人,占55.16%;
1.2 研究工具
(1)癥狀自評量表(SCL-90)。選取其中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偏執、精神病性7個因子共73個條目。每個條目按自覺癥狀的嚴重程度采取從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偏重(3分)到嚴重(4分)的5級評分,總分為73個條目得分之和,因子分為組成某一因子的各項目總分除以該因子的項目數。
(2)艾森克人格問卷。該問卷共88個條目,包括內外向(E)、神經質(N)、精神質(P)和掩飾程度(L)4個分量表。
(3)Beck絕望量表。該量表共20個條目,歸為3個因子:①對未來的感覺;②動機的喪失;③對未來的期望。
(4)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屬單選,選擇1、2、3、4項者分別計1、2、3、4分,總分為10個條目計分之和。
(5)Beck抑郁量表。該量表問卷共21個條目,每個條目代表一個類別:心情、悲觀、失敗感、不滿、罪惡感、懲罰感、自厭、自責、自殺意向、痛哭、易激惹、社會退縮、猶豫不決、體象歪曲、活動受抑制、睡眠障礙、疲勞、食欲下降、體重減輕、有關軀體的先占觀念和性欲減退,其目的是評價抑郁的嚴重程度[2]。每個類別的描述分為4級,按顯示癥狀的嚴重程度排列,從無到極重,級別賦值為0~3分,總分為63分。其中≤4分為無或極輕微,5~13分為輕度,14~20分為中度,21分及以上為重度。

表1 心理癥狀因子與抑郁程度調查

表2 人格因子與抑郁程度調查

表3 絕望因子與抑郁程度調查

表4 社會支持因子與抑郁程度調查
1.3 抑郁程度評定
Beck抑郁量表(BDI)是最常用的抑郁自評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以Beck抑郁問卷得分為依據,判定受試者的抑郁程度,將其分為4級:無或極輕微抑郁、輕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
1.4 分析方法
應用專業統計分析軟件SPSS13.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2.1 調查對象情況
調查顯示,≤4分即無或極輕微抑郁,有295人,占42.26%;5~13分即輕度抑郁,有279人,占39.97%;14~20分即中度抑郁,有75人,占10.74%;21分及以上即重度抑郁,有49人,占7.02%。
2.2 影響因素分析
(1)心理癥狀各因子對抑郁情緒的影響見表1。表1顯示,SCL-90各因子分在4組間均有顯著性差異(P<0.001),抑郁得分高的高職醫學院校學生的抑郁、焦慮、軀體化、敵對、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和總均分顯著高于抑郁得分低的學生(P<0.001)。
(2)人格特點對抑郁情緒的影響見表2。人格因子中,抑郁得分高的高職醫學院校學生的精神質和神經質因子得分均高于抑郁得分低的學生,抑郁得分高的高職醫學院校學生的內外向和掩飾程度因子得分均低于抑郁得分低的學生,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
(3)絕望因子對抑郁情緒的影響見表3。由表3可知,抑郁得分高的高職醫學院校學生對未來的感覺、動機的喪失、對未來的期望因子得分均高于抑郁得分低的學生,均有顯著性差異(P<0.001)。
(4)社會支持因子對抑郁情緒的影響見表4。表4顯示,抑郁得分高的高職醫學院校學生的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均低于抑郁得分低的學生,均有顯著性差異(P<0.001)。
本次調查結果和以往研究均表明,高職醫學院校學生抑郁情緒的產生受多種因素影響,與其所處的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個體的內在素質及具體誘因等密切相關[3]。抑郁情緒往往不僅僅是由各種壓力源直接造成,可能受個體自身及情境特點等因素影響,如社會支持作為個體應對壓力的一種重要資源,其可利用度與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的抑郁情緒有重要關系。
[1]翟德春,潘秀丹,李慧英,等.醫科大學生抑郁情緒的心理社會因素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5,21(4):392~393.
[2]劉宇寧.大學生抑郁情緒及相關因素的初探[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1(3):208~209.
[3]金艷,唐日新.大學生依戀類型與抑郁和幸福感的關系[J].社會心理科學,2007,22(1):163~165.
G444
B
1671-1246(2011)15-0120-02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立項課題“高職醫學院校學生負性情緒、心理壓力源及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G10DB38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