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琪,楊智源,李 霖
(長春醫學高等??茖W校,吉林 長春 130021)
學生標準化病人在心肺復蘇實訓教學中的應用
孫曉琪,楊智源,李 霖
(長春醫學高等??茖W校,吉林 長春 130021)
學生標準化病人;心肺復蘇;實訓教學
心肺復蘇是醫學生必備的臨床技能之一,絕大部分醫學院校已采用心肺復蘇模擬訓練系統進行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等急救技術操作能力,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很多學生缺乏準確判定心臟驟停的能力,不能在心臟驟停4~6分鐘內及時應用心肺復蘇操作技術;單人的心肺復蘇訓練無法使學生認識到團體合作在搶救中的重要性。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學生日后進入臨床工作仍不能有效實施心肺復蘇操作,從而延誤最佳搶救時機。因此,迫切需要一種較好的心肺復蘇實訓教學模式。1991年,PvaulaLStillman把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引入我國并應用于臨床基本技能教學?,F我校內科教研室將SP引入心肺復蘇實訓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及分組
以我校2009級臨床醫學專業4個班的20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SP實施組(n=102)和對照組(n=103),2組學生在入學成績、人數及性別比例、課時安排等方面均無差異。在SP實施組征募16名成績優異、語言表達能力強、具有表演天賦的學生作為SP,并利用一定時間進行集中培訓。
1.2 研究方法
1.2.1師資配備 內科教研室教師5名,其中副主任醫師1名,講師4名。帶教教師均經過模擬人操作專項培訓,具備SP實施經驗2~3年,同時課程按教學大綱及教學要求安排,并統一教學操作基本理論、實踐操作細節要點等。
1.2.2 教學方法 學習期間,將實施組分為若干小組,每組5~6人,分別由1名課前已培訓合格的學生SP指導訓練。實施組學生在學生SP心跳呼吸驟停模擬情境下結合Simman高級心肺復蘇模擬訓練系統進行徒手心肺復蘇訓練。對照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Simman高級心肺復蘇模擬訓練系統進行訓練。學習結束后,對2組學生進行3項考核以判定教學效果。(1)口對口人工呼吸及徒手胸外心臟按壓實踐操作考核。(2)在Simman模擬訓練系統中輸入急性心肌梗死導致心臟驟停病例,設定正確搶救步驟及搶救時間(6分鐘)。課上運行該病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模擬搶救訓練考核。(3)案例分析筆試考核。
1.3 考核標準
(1)口對口人工呼吸及徒手胸外心臟按壓實踐操作考核標準:操作動作是否規范、按壓次數與呼氣比例是否合理及按壓力度和按壓位置是否正確,成績以百分制計算。(2)模擬搶救訓練考核標準:在規定時間內搶救成功計為合格,失敗計為不合格。(3)案例分析筆試考核標準:按標準答案及給分點計分,成績以百分制計算。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均為正態分布,實驗所得數據用均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2 組實踐操作考核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2組實踐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2組實踐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93.07±3.31 91.04±4.02成績 t值 P實施組(n=102)對照組(n=103) 3.02 <0.05
由表1可見,實施組實踐操作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學生SP的指導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的教師指導。
2.22 組模擬搶救訓練考核成績比較(見表2)

表2 2組模擬搶救訓練考核成績比較
由表2可見,實施組的模擬搶救訓練成功率為75.00%,對照組僅為50.00%,說明學生SP的應用提高了學生臨床綜合搶救能力。
2.32 組案例分析筆試考核成績比較(見表3)
表3 2組案例分析筆試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3 2組案例分析筆試考核成績比較(±s,分)
成績 t值 P 87.38±4.78 82.79±6.25實施組(n=102)對照組(n=103) 4.52 <0.05
由表3可見,實施組案例分析筆試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學生SP的應用明顯提高了學生病例分析能力。
標準化病人又稱為模擬病人,是指從事非臨床醫療工作的正常人或輕癥病人,經培訓后能準確表現病人的臨床癥狀、體征和病史而接受臨床檢查者,用于醫學生及初級醫師的培訓和考核,具有被檢查者、評估者和指導者3重身份[1,2]。
實踐表明,SP參與教學和評估對醫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全面掌握臨床基本技能及培養良好醫患溝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既能滿足見習需要,又解決了病原、病種不足的問題。作為評估者,SP以同一標準評估學生的表現,及時向教師反饋教學中的問題,教師可以從中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有的放矢地制訂下一步教學計劃及方案[3]。
心肺復蘇是一項最基本的現場搶救技術,其操作性及應用性很強,需要救助者短時間內即能準確判定心臟呼吸驟停并施行規范、有效的心肺復蘇操作技術。因此,心跳呼吸驟停的判定訓練及心肺復蘇技能培訓尤為重要。
研究結果表明,學生SP應用于心肺復蘇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單純應用電子模擬訓練系統。學生SP不但能使學生在口對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實踐操作方面更加規范嫻熟,而且能提高其團體合作能力及案例分析能力。模擬搶救中實施組成功率較對照組提高了25%,效果非常明顯,說明學生在SP應用中樹立了正確的心肺復蘇觀念,并認識到了團體合作搶救的重要性。
SP增強了模擬疾病的真實性,使學生的臨床搶救技能及病例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學生SP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了針對性地指導,達到了提高學生臨床能力的目的。但盡管應用學生SP有很多優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并不能取代教師,更不能取代真正的病人和病床邊教學。同時,SP培訓時間較長、費用高,且絕大多數是正常人,很難模擬出典型的陽性體征。如模擬心跳呼吸驟停的學生SP無法真正表現出心音消失、呼吸減弱甚至停止等體征。另外,學生SP多經過培訓,體征過于典型,表達也過于清楚,病人被“標準化”了之后,學生的思路也被程序化了[4]。
總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已成為高職高專醫學教育的共識。在臨床基本技能及急救醫學教學中,我們針對學生臨床診斷基本技能訓練實施SP教學,已取得初步進展。我們將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臨床教學評估體系,以培養更多適應當前就業崗位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1]楊耀防,張龍祿.標準化病人(SP)在醫學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及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7(2):48~50.
[2]NiHman P L,Regan M B,Philbin M,et al.Results of a suvey on the useof standardized patients to teach and evaluate vlinical skills[J].Acad Med,1990,65(5):288~292.
[3]許勇芝,唐德桑,李果明.標準化病人在醫學院校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廣州醫學院學報,2008,26(6):676~677.
[4]吳漢妮,彭義香,王文華.標準化病人在臨床診斷基本技能教學和考核中的應用[J].醫學與社會,2010,23(7):89~91.
G421
B
1671-1246(2011)13-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