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 林
淮陰工學院圖書館 223003
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現狀分析與研究
干 林
淮陰工學院圖書館 223003
本文分析了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現狀,針對當今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信息素質教育實踐,提出了改進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信息素質;大學生;素質教育
在信息時代,信息素質已成為現代人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高等院校在大學生的培養目標上也做了相應的調整,由原來的知識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轉變為能力型和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因此,高校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信息素質”一詞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來的。他認為信息素質是人們在工作中運用信息、學習信息技術、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整的信息素養至少應包括三個層面:文化素養、信息意識以及信息技能。
我國的信息素質教育開始于1984年教育部頒發的在高校開設文獻檢索課的文件,但對于信息素質教學規劃、教育目標及教學效果的評估缺乏指導性意見。部分大學生信息意識淡薄,對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信息缺乏敏銳性。對信息素質教育的關注程度較低。信息的綜合利用技能較差,體現在搜索能力有限,不能準確地將檢索需求表達出來。部分大學生信息道德堪憂,主要表現在缺乏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等。
3.1 信息素質教育未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信息素質教育具有跨學科、跨專業以及應用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必須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必須有專業教師參與。由于沒有專業教師參與,接受的信息素質教育不能在專業學習中實踐和應用,不但學到的東西很快被遺忘,而且加劇了學生對信息素質教育無用、無意義的錯誤認識。
3.2 高校和大學生對于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具體表現在:(1)不少高校將信息素質教育等同于信息技術的具體應用。(2)在教學安排上將信息素質教育片面認為是專業技能教育,僅設為選修課。(3)不少教師將信息素質教育認為是提高學習效率的輔助手段。這些觀念深深地影響著學校教育模式,制約著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在我國高校的開展及教育的效果。
要有效改變目前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現狀,高校必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4.1 將信息素質教育貫穿于教育全過程,不斷強化大學生的信息意識。
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從時間上應縱貫入學教育到畢業設計的大學教育全過程。在低年級開設“信息檢索基礎”必修課。在高年級開設“專業文獻檢索”選修課。畢業設計是在大學期間對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學生的畢業設計成績應包含對學生信息檢索水平的考核。由此,使大學生自覺地加強自身信息意識,提高信息技能,使之成為集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和身心素質于一體,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特別是人文科學于一身的高素質人才。
4.2 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信息素質教育
專業教育必須和信息素質教育同步進行才能產生良好收效,國外成功的經驗證明:在專業教學中同時開展信息素質教育,是提高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措施。在專業課教學中要引入信息素質教育,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有計劃地安排信息素質教育內容,使信息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的課堂教學、課后作業等各個環節,并在專業課考試中安排有信息素質教育的考核內容,并要占一定比重。
4.3 制定科學的信息素質教育規劃
高校要以國家教育部門的有關政策為依據并結合本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信息素質教育規劃,規劃內容應包括信息素質教育的對象、范圍和目標。
因教育對象和范圍不同,要采取的信息素質教育措施也應有所差別。在校內開展信息素質教育時,應先選擇某個年級或院系為試點,條件成熟時再全面推廣。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信息知識、較強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識、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中特別要加強對大學生信息檢索、判斷、評價和利用的素質和能力培養。
[1]李才,封偉毅.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研究[J].情報科學.2008(5):747—749.
[2]文南生.未完成的本土化:信息素質及其教育的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08(2):91—92.
[3]王冰,李莉.信息素質教育實踐及優化策略[J].圖書館雜志.2008(12):37—39.
10.3969/j.issn.1001-8972.2011.21.069基金項目:淮陰工學院青年教師基金項目“理工類院校大學生信息素質的現狀及對策——以淮陰工學院為例”(HGC1022)研究成果之一
干 林(1975-),男,江蘇淮陰工學院圖書館,碩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圖書情報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