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華
綠染礦山處處春
——濟三礦建設生態文明礦井側記
□李蘇華
碧水環繞,綠樹掩映,鴿飛鷺游,雀鳴猿戲……微山湖畔的兗礦集團濟三礦深化“綠色、生態、循環”綠色礦山內涵,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從綠化、美化礦井環境入手,著力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礦井。2011年,礦井入選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
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環保節能是濟三礦宣傳教育工作的主旋律。該礦職能部門把日常檢查中發現的節能減排正反面典型都提供給宣傳部門,宣傳先進典型,曝光后進單位;聘請專家現場授課,舉辦了環保培訓班、節能環保知識競賽、“世界環境日”咨詢等活動;積極開展全員環保節能經驗做法、合理化建議及理念征集活動,2010年征集建議200余條、經驗做法130余項,確立了“生態文明,讓職工生活更美好,讓礦井發展更和諧”的核心理念,整合形成了“綠色與生命時時相伴、環境與效益息息相關”和“碧水藍天始于足下、青山綠水源于指尖”等一批生態文化理念,并制作成燈箱牌板,長年灌輸教育,提高了全員對環保節能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該礦成立了“生態文明礦井建設規劃”編制小組,委托中國礦大編制了《生態文明礦井創建規劃》,實施了“生態文明礦井創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科技項目,2010年創新實施了環保督察員管理辦法,規范了督察員職責、義務及考核辦法。督察員全年共查出問題220余項,全部得到整改,充分發揮了群策群力抓節能環保的作用。
“以矸換煤”的技術創新2011年2月26日,濟三礦首個矸石充填綜采工作面——63下04工作面正式生產,標志著短壁充填綜采技術在兗礦集團成功應用。2010年初,兗礦集團將綜采工作面的充填技術研究任務——《短壁充填綜采技術研究與應用》放在濟三礦,投入3715萬元,用于技術研發,為集團公司解決“三下”壓煤、矸石運輸復雜等難題作出示范。
此前,濟三礦是兗礦集團首家應用矸石充填技術的礦井,針對地質條件復雜的現場實際,成功實施了“以矸換煤”的巷道充填技術。自2008年以來的兩年內,濟三礦充填矸石8.2萬噸,置換煤炭7.47萬噸,實現了采區掘進矸石不上井,每米充填巷利潤1.3萬余元,解決了以往矸石上井帶來的地表塌陷、堆放占地、污染環境等一系列難題。
濟三礦將建井時期產生的矸石覆土綠化,積極開展地面矸石無害化處理研究,治理過程采用堆放—壓實—覆土—綠化一體化技術工藝,進行矸石堆山造景,成功綠化矸石山3座。截至目前,礦區綠化面積30余萬平方米,綠化系數達45%,并修建了公園度假區,放養孔雀、猴子、梅花鹿、鴕鳥等十余種珍稀動物,鹿喧鳥鳴此落彼起。“柳岸春曉”“三橋印月”等自然景觀,配以反映礦井建設發展歷程的“中華之星”“跨越”等人文雕塑景觀,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企業文化氛圍濃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形成了東部園林區和西部臥龍山景區兩處自然生態景觀。
優美自然環境擦亮“生態品牌”櫻花園、荷花池、石榴灣……一個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組團名稱,與園區內的花草、樹木、草坪相映成趣,呈現出“季季有花香、四季披綠裝”的喜人景象。礦井工業廣場按照不同功能劃分出四個區域:場前區、風井工業區、選煤廠工業區、公寓食堂生活區,突出了礦區總體美與區域美、生態美與藝術美。
上有綠樹遮天,下有綠茵覆蓋,中間繁花似錦。在道路綠化中,濟三礦注重喬、灌、草的合理搭配。2011年,他們在礦西部“臥龍山”景區新建成西山人工湖,為綠化灌溉提供充裕的水源;安裝38盞風光互補型太陽能路燈,實現了“綠色”照明,年節約電耗4萬千瓦時;對工廠區進行綠化全覆蓋和形象塑造,實施“亮眼工程”,栽種了1000余株花木,使地面黃土不見天,既降噪防塵,又美化環境;栽培種植櫻花、銀杏等名貴植物,引進梨樹、石榴樹、山楂樹、紫薇等一大批適合本地生長的園林樹種,將綠化和美化和諧地融為一體。
春來桃梨爛漫,夏至楊柳搖曳,秋送桂薇飄香,冬迎芳梅吐艷,群雕千姿百態,長年景色不斷……目前,該礦已成為集休閑、度假、娛樂、觀光于一體的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園區。
(作者單位:兗礦集團濟三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