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組
百姓的貼心人
——記山西省優秀大學生村干部、安澤縣杜村鄉河陽村村委主任助理陶強
■安組
走進安澤縣杜村鄉河陽村,一提起陶強,村民們就會豎起大拇指,發自內心地稱贊他是“好青年”、“好村官”、“我們真正的貼心人”;只要說起他的事跡,村民們就會滔滔不絕,說他“把河陽村當做家,視村民為親人,把村民的事當自己的事辦,腳踏實地踐行著大學生村官的職責”。
當2007年陶強被選聘到河陽村擔任大學生村官的時候,村民們客氣的態度和懷疑的目光使他陷入深思。他意識到,年紀輕輕、新上任的大學生村官要贏得村民信任,就必須走進村民的生活、走到村民的心里。為了快速完成從“大學生”到“村官”的角色轉換,他堅持吃住在村里,有空就挨家挨戶走訪,與村民拉家常、談村事,從家長里短到村莊發展、從鄰里糾紛到干群關系、從家庭收入到惠民政策,陶強深入了解民情,聽取村民們的想法和建議;主動與村干部貼心交流,積極向基層老同志學習農村工作經驗,遇事多學多問、多聽多記、多請教,努力增加社會實踐,全然沒有大學生的優越感。
經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他不僅很好地融入到了群眾之中,使大家真心誠意地接受了他,還對河陽村的基本情況和風土人情有了全面了解,迅速進入了工作角色。與此同時,他堅持學習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特別是“三農”政策,他不僅自己學,而且帶動并幫助其他黨員和村民學習。村民們遇到政策性問題都愿意向他請教,因為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耐心解釋,直到村民滿意為止。
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他結合本村實際,將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意義等進行提煉總結,在全村進行宣傳。同時,他深入黨員家庭開展送學活動,針對本村黨員干部年齡偏大、能力偏弱、文化偏低、理論知識學習難掌握等特點,他在村里聯系流動黨員開展“1+1”結對幫學,為流出黨員郵寄學習資料,聯絡流入黨員參加學習,解決流動黨員學習難題,受到鄉領導的好評。

陶強(左二)在養殖示范戶指導工作
長期以來,農村信息閉塞,是阻礙農民致富的主要因素。陶強認為,要想富,必須靠信息、靠科技。陶強到村任職的時候,村里剛好配備了遠程教育設備,而村兩委人員卻對那套設備完全陌生,不知從何入手。陶強主動承擔起了村遠程教育站點的管理維護工作,他廣泛搜集適合河陽村經濟發展需要的各類市場信息、產業信息、技術信息、致富信息,并將這些實用信息以上門傳授、黑板報宣傳欄、發放明白紙等形式,及時反饋到農民群眾手中。
近4年來,他先后為河陽村集中輔導授課60余場次,培訓村民600余人次,內容從實用出發,緊貼實際,涉及惠農政策、法律法規、畜禽飼養、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等諸多方面,深受農村黨員干部群眾歡迎。村民們高興地說:“陶強的信息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了解了外面世界,學習到了科枝知識,提高了我們的素質,拉近了我們與外界的距離,我們致富奔小康有了決心,更有了信心。”
河陽村是一個傳統的種糧大村,由于糧食價格和產量不高、附加值偏低,村民一年種糧的收入,除去種子、農藥、化肥和人工等投入最后便所剩無幾。針對這個群眾增收的瓶頸問題,陶強通過廣泛的市場調查,再結合本村實際,大膽提出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核桃種植的工作思路,得到村兩委領導的大力支持。他們積極向縣農業局申請,獲得了優質核桃幼苗8000余株,同時得到有關專家的技術支持,在河陽村進行試點種植。由于受傳統老農思想的影響,許多村民并不理解這種做法,甚至有抵觸情緒,陶強就走到田間地頭,深入農戶家中,和農戶進行一對一的對話,給他們算經濟賬、講長遠利益。最終,村民們改變了最初的看法,積極參與到果樹的試點種植中。如今,8000株果苗長勢喜人,預計兩年后就能使百姓受益。
除大規模的核桃種植外,陶強還積極引導群眾實行土地流轉,發展養殖業、大面積種植小雜糧、辣椒等。2009年,他組織部分返鄉青年到山東濰坊、東阿等地對養殖業進行了實地考察,回來后,又幫助他們多方籌集注冊資金110余萬元,按照“民辦、民管、民主”的原則,積極吸收村民入股,成立了安澤縣興達養殖專業合作社。現在,合作社的年收入可達到23萬元。第一個養殖合作社取得了成功,陶強與村黨支部因勢利導,積極鼓勵農戶發展特色種養殖業,目前,已培育建立起3個生豬養殖示范戶,同時積極打造優質小雜糧種植示范基地和辣椒種植基地。通過示范帶動,進一步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促進了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