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章
話說“人情攻勢”
■張秀章
何謂人情?查《辭海》,乃“人之常情”、“人的感情”。晁錯《論貴栗疏》中說:“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王之道《桃園故人》中則說:“人情曷似春山好?山色不隨春老。”古典名著《紅樓夢》中也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然而,曾幾何時,在許多地區,“人情”發生了蛻變,無論從形式,還是內涵,都同過去的人情面目全非。有人給當今的人情加上兩個帶火藥味的字,稱:“人情攻勢”。
“人情攻勢”這種看似正常其實異常,表面簡單而實際玄妙的不良風氣,可謂無孔不入,形式多樣,品種不同。有上下結合型,搞人情攻勢者既有“通天”的本領,又有“入地”的神通;既能取來“尚方寶劍”,又會拿“雞毛當令箭”。還有虛實結合型,既有感情的通融,更有物質的投入。真乃辦法用絕,機關算盡。從干部的升遷、調配到職工的招收、安排;從評選先進模范到打擊刑事犯罪;從嬰兒落戶到青年就業……任何通過正當“渠道”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人情攻勢”,都可迎刃而解。從黨員到群眾,從領導到平民,從青年到老人,都有許多人自覺不自覺地卷入了“人情”旋渦之中。不是防御別人的“人情攻勢”,就是自己發起對他人的“人情攻勢”。尤其一些領導干部,一方面因難以擺脫“人情”困擾而對此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又在“人情攻勢”中左右逢源而不忍割愛。尤令人困惑的是一些久經考驗的老同志,離退休后也陷入了這個“怪圈”。
人情的蛻變表現在,“人情”已由過去的互相幫助,牽線搭橋,轉化為互相利用,“投桃報李”,有的甚至是利欲熏心,靠其“發家致富”。“人情攻勢”不但為以權換錢、以情謀私的腐敗現象提供了土壤和“保護傘”,而且也極大地腐蝕了人們的靈魂,使一些人的是非觀念混淆,道德水準下降,“送禮行賄”萬能,嚴重侵蝕了權力機構,破壞了黨和國家的政策、法律和各種制度,侵犯和損害了黨和人民的利益。
“人情攻勢”之風蔓延不止,固然有其復雜的社會基礎,但人們對它既憎惡又垂戀的雙重心態,也是其成為頑癥的重要原因。為此,要防止“人情攻勢”的襲擾,恢復“人情”的本來面目,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任何時候都要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在“人情攻勢”面前放棄原則,違背政策,搞私人交易。努力做到對上級不開“口子”,對下級不破“例子”,對親友不照顧“面子”,對身邊人不留“空子”,以不斷縮小“人情攻勢”的市場。同時,還必須進一步搞好制度建設。一要堅持平等原則,做到一視同仁毫不例外,減少“靈活性”;二要堅持公開原則,增加透明度,防止少數人利用群眾不了解內情而曲解規定,營私舞弊;三要堅持責任制原則,明確執行者的責任、義務和權力,拒不執行者要承擔責任,干擾執行者要予以追究;四要堅持監督原則,把縱向與橫向監督、領導與群眾監督、常規與特殊監督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才可有效地防止“人情攻勢”的襲擊,使其喪失存在的氣候和土壤,最終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
歸來兮,真正文明而古老的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