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毅
解讀“轉型跨越”與“綜改試驗區”
■孔祥毅
2010年12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國務院批準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簡稱綜改試驗區),山西成為全國第九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是全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批準山西成為綜改試驗區,是全國經濟發展轉型的一個重要舉措,更是山西的一個極大的喜訊,從此使山西轉型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有了明確的方向和更有力的政策支撐。所以,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高興地說,這是“一個大品牌、大載體、大平臺,是山西轉型跨越的重要抓手,是高含金量招牌”。
國家為什么批準山西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試驗區呢?
建國60多年來,山西產煤近120億噸,大約每年2億噸,每月1700萬噸,每日60萬噸。如果每噸不計物流成本以100元(實際價格遠高于此)計,山西每日資本貢獻量6000萬元,每月18億元,每年220億元,60年貢獻資本總額1.4萬億元。江蘇有個無錫市,很早以前盛產錫礦,是一個以青銅冶煉和兵器制造業起家的城市。后來,由于人們濫采狂挖,錫山很快被挖空了,因此漢代時便更名為無錫縣。山西的煤炭在貢獻給國家的同時,也富了一批“煤老板”。但是,60多年來卻挖空了全省面積的八分之一即2萬平方公里,環境惡化,事故多發,使得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都排在全國20位以后。
目前,山西經濟面臨產業單一、發展粗放、安全壓力大和經濟效益低等弊端,呈現出獨有的“山西病”:一是生態破壞。由于煤礦開采造成房屋裂縫或下陷,居民被迫住在親戚朋友家或外出租房居住,盡管近三年政府集中解決了煤礦采空區23萬名農民的住房安全和飲水困難問題,但是存在的問題還在發展。二是經濟結構單一。大部分產煤縣,過度依賴煤炭生產的擴張來發展自己,使得經濟大起大落成了山西難以擺脫的痼疾:外部經濟形勢好時,山西的煤、焦、冶、電市場紅火,收入增加;外部經濟形勢不好時,山西的經濟也立即下滑。三是安全事故多。小煤礦安全投入不足,粗放開采,資源破壞,少數人暴富,“礦難一次次發生,礦工一批批犧牲,干部一茬茬倒下”。一句話,山西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國家在山西設立綜改試驗區,目的在于通過試驗,幫助山西解決經濟發展中遇到的經濟結構單一、環境問題突出、資源面臨枯竭等經濟不可持續發展問題。
國家賦予山西“改革先行先試的試驗權”,同時同意將其他改革試驗區已有的好經驗好政策優先在山西移植和推廣。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希望山西處理好轉型和發展改革的關系,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資源型經濟轉型和整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系,資源型經濟轉型和城鄉一體化的關系。
根據國家對“綜改試驗區”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山西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戰略部署。
轉型,就是以綜改試驗區建設為統攬,加快推進山西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是山西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跨越,就是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后發優勢,實施趕超戰略。
轉型跨越,將依托四條路徑來實現,就是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和城鄉生態化。其中工業新型化是轉型跨越之本,需要大力推進綜改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推進工業新型化,就是要堅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深入推進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兼并重組,優化煤炭行業內部結構,鼓勵煤炭企業大力發展與煤炭緊密相關的煤炭采掘洗選設備、煤礦安全設備、煤礦環保設備、煤基化工、煤炭物流等產業。推進焦化、冶金、電力、建材等行業整合重組。促進產能大型化、生產集約化、利用清潔化、發展高端化。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現代煤化工。積極發展新型材料工業,重點發展釹鐵硼、鋁鎂合金、納米材料等高性能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做大做優汾酒、陳醋、乳品、小雜糧等特色食品工業。鼓勵發展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建設一批涵蓋保稅、倉儲、加工、集運、商貿、金融服務在內的現代物流樞紐和大型物流園區。實施文化強省戰略,大力發展旅游、商貿、餐飲、金融、信息等其他服務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推進農業現代化,就是要完善強農惠農政策。今年要投入13億元,實施灌區建設補貼等“十項惠農政策”;啟動高標準糧田創建等“十大強農工程”。加快西山引黃及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年內完成1800萬畝農田灌溉、2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15萬畝高標準農田和10萬畝鹽堿地改造任務。加快推進運城、晉中、大同農業示范區和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實施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513”工程,啟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工程。深化農村改革,促進土地流轉。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抓好2000個新農村重點和100個新農村集中連片建設工程,實現20萬貧困人口脫貧。
推進市域城鎮化,就是要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加快太原、榆次同城化步伐。建設以大同、朔州為核心的晉北城鎮群,以臨汾、侯馬、運城為核心的晉南城鎮群,以長治、晉城為核心的晉東南城鎮群。大力實施“大縣城”戰略和百鎮建設工程。完善城鎮化推進機制,改革戶籍制度,改善公共服務,打造現代宜居城市和特色城鎮。
推進城鄉生態化,就是要抓好工業領域節能,在電力、冶金等高耗能行業和企業實施千項重點節能示范項目。推進交通運輸等領域節能工作。倡導綠色消費,推進全社會節能。多管齊下狠抓污染減排,抓好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加大重點用煤行業脫硫、火電脫硝工作。創新縣城污水處理,新建一批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啟動“藍天碧水擴容提質工程”,加快太原等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擴大集中供熱范圍,強化環境評估。推進造林綠化、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產業開發工程,加強生態屏障建設,造林400萬畝。
山西“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工作,延長煤炭產業鏈,發展煤制油、煤制烯烴等為主的新型煤化工產業,同時壯大非煤產業,如采掘洗選設備、安全設備、環保設備、物流等產業。在社會經濟改革方面,推進以政府轉型為重點的行政體制改革,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的社會體制改革,以完善市場經濟為目標的經濟體制改革,以消費需求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改革,以收入分配、資源性產品等要素價格和財稅體制為突破口的改革。

“十二五”期間,山西省主要經濟指標將實現翻番,“再造一個新山西”。具體說,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萬億元,城鎮化率達到55%左右,城鎮居民和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在2010年的15640元和4730元基礎上,達到3萬元和9000元。
“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為五大目標:一是優化生產力布局,構建轉型跨越發展的戰略基礎。編制和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和空間結構,提高國土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區域分工合理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區際間良性互動。二是加快“四化”步伐。工業新型化以循環經濟為主要模式,以大項目、大企業、大園區為支撐,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農業現代化,以農業結構調整、新農村建設為重點,開創“三農”新局面;市域城鎮化,按“一核一圈三群”建設新型城鎮體系;城鄉生態化,目標是綠化山西、氣化山西、凈化山西和健康山西。三是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著力改善民生,擴大就業,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強化安全生產。四是加快綜改區實驗,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堅持先行先試,綜合配套改革,實現支柱產業由單一向多元、產品由低端向高端轉變。五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技術落戶山西、服務山西;強化與國內外大企業的合作,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跨越。
綜改區啟動后,明確改革試驗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研究制定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組織編制好各專項方案,把“綜改區”與“十二五”規劃很好銜接起來。同時要與國家有關部委對接,出臺一系列先行先試、移植嫁接的配套政策;借鑒國內外資源型地區轉型經驗,特別是及時移植嫁接其他8個綜改區的成功做法。可以說,工作繁忙,任務艱巨。
總之,轉型跨越是大方針和總方略,發揮著引領作用;綜改試驗區是總抓手和統攬,發揮著承載作用。“十二五”規劃是近期的路線圖和施工圖,發揮著部署作用。三者有機結合,協調推進,統一于強省富民的大業之中。一個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的建設目標正在激勵著山西人民前進,讓我們為實現綠色山西、氣化山西、凈化山西、健康山西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