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雪 嚴中華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廣東 珠海 519090)
關于高職教育“雙主體三輪驅動”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考
姜 雪 嚴中華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廣東 珠海 519090)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問題已成為國內教育學術界、實踐界關注與研究的焦點和熱點。本文通過總結國內有關研究成果以及教育教學實踐經驗,提出高職教育“雙主體三輪驅動”的人才培養體系。
高職教育;雙主體;三輪驅動;人才培養體系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問題已成為國內教育學術界、實踐界關注與研究的焦點和熱點。但目前關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有關研究定性的論述、經驗總結較多,缺乏嚴謹的理論體系
王麗華、李媛媛等人認為,在構建個性化人才培養體系過程中,應堅持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強化技能培養,提高綜合素質,構建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人才培養體系,突出創新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譚莉認為,財會專業的高職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別于中職教育。課程設置應注意突出高職教育特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形成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相融合的財會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李柱闡述了現代制造技術應用與工科高職教育的交互作用,提出了面向現代制造技術的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基本構想。王永琦、羅潤生、龐迎波分析了目前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認為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構不僅事關高職教育,而且關乎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結構升級。高職院校應以就業為導向,從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制度改革、“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雙證”學生培養、創業教育等方面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從產學研一體化視角,探討科技成果轉化與高職人才培養體系重構的互動互贏;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需要大量具備相應知識和技能的實用型人才。以上研究都是經驗總結的一般性論述,并沒有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
(二)有關文獻從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的角度探討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但缺乏統一、系統和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
強冬梅認為,必須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可簡單概括為“一、二、三”體系,即一個理念、兩個目標、三個系統。一個理念:樹立就業工作以學校為主導,主動服務學生,主動服務社會的新理念。兩個目標:實現學生與工作崗位“零距離”及學校畢業生“零庫存”的目標。三個系統:以素質為根本、以能力為中心、以技能為重點的“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工作系統;全面發展的“品牌社團”學生素質訓練系統;以服務為宗旨的“3N”就業推薦服務系統。井明倫認為,根據林業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應對高職人才培養體系進行系列改革。第一,以就業為導向,構建適應高職教育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第二,以能力為本位,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第三,按照“必需、夠用”的要求,改革理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第四,突出能力和技能培養,改革實訓體系和實訓內容;第五,構建“學、研、產”相結合的教學體制,培養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第六,加強教育理論的研究及其對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指導。劉巧華提出了“一條主線、兩方參與、‘三雙’措施、四個結合”為內容的“1234”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一條主線是指以就業為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兩方參與是指以“互利共贏”為基礎,高職院校和企業兩方參與人才培養,校企合作育人;“三雙”措施是指 “雙師型”、“雙課堂”、“雙證書”;四個結合是指“育人與育才相結合、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訓相結合、精品課程與教學改革相結合、創新機制與質量監控相結合”。上述各學者提出的人才培養體系各有其特點,但缺乏科學性和共識性。
筆者通過吸收國內有關研究成果以及我校多年來的人才培養實踐經驗,提出高職教育“雙主體三輪驅動”人才培養體系,以期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一)“雙主體三輪驅動”人才培養體系的基本內容
筆者所要構建的高職教育“雙主體三輪驅動”的人才培養體系(見圖1),以“掌握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為先導,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人才培養基本途徑,以“雙主體”為人才培養主體,以“一技之長與綜合能力兼備”為高職人才培養方向,以“塑造職業技能精,創業技能強”為人才培養目標,以“具有專業特色的職業活動、創業活動及學生活動”以及相配套的培養手段為三輪載體。通過這一體系的驅動,使學生的創業和就業競爭力得到雙重提高。具體內容闡述如下:
該人才培養體系在雙主體,即通過學校和企業兩個培養主體、兩個育人環境,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教育資源,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適用人才。以“校企合作”為主導思想,依托行業和企業優勢,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要形式,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質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圖1 “雙主體三輪驅動”人才培養體系圖
在職業活動、創業活動和學生活動中獲得真實的職業訓練和工作體驗,促進職業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的提高,同時增加對社會的了解,增強創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完全吻合,實現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標準的“零距離”對接。
“三輪驅動”指將職業活動、創業活動和學生活動較好地整合,作為培養載體,涵蓋學生專業學習、創業實戰、課外活動等多個側面,全方位地利用學生在校時間,最大程度地做到“零距離”就業。
現有高職人才培養體系都較為單一,專業針對性不強,覆蓋面狹窄,長期以來一直將重點單純放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特定能力上,這種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專業能力強、遷移能力差、職業素養低的人員。“三輪驅動”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做到“一技之長與綜合能力兼備”,即具有職業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及職業核心能力。
“職業活動輪”除了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實踐外,主要是依靠校內外教學這種特色手段,鍛煉學生的職業特定能力,輔以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人溝通能力等職業核心能力以及從事該行業其他崗位的遷移能力和職業可持續性發展的行業通用能力。
本人才培養體系的其他兩輪為“特色活動輪”和以學生創業活動為載體的“驅動輪”,加大創業訓練力度,在創業活動項目設定上,結合各專業的特色,著重鍛煉行業通用能力。以學生活動為載體的“驅動輪”,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最終實現就業創業能力的提高,實現“創業少障礙、就業零距離”。
“雙主體三輪驅動”人才培養體系在理論上跟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方向。在實踐上必須要在構建和操作上具有可行性,且要具有可變性、可補充性,針對各專業特點可調整設計出適合各專業實踐的人才培養體系。
(二)構建“雙主體三輪驅動”人才培養體系的意義
本體系符合高職教育轉型及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需求 高職院校擔負著為國家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未來中國的產業振興必須依靠高職院校良好的人才培養體系。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繼續加強職業教育。以就業為目標,整合教育資源,改進教學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教育部明確提出:“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視職業技能,重視創業技能,重視綜合能力,將是未來高職教育各專業教育模式轉型的方向。所以,構建“雙主體三輪驅動”的人才培養體系也將成為未來高職院校各專業內涵建設的重點。
本體系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一大職能就是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珠三角地區目前面臨產業升級的趨勢,由制造型向創造型發展模式轉型,大部分外向型企業紛紛萎縮,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匱乏嚴重影響到珠三角經濟實力的提升和就業環境的改善。“用工荒”和“就業難”成為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束縛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催生一個以“掌握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為先導、集合“雙主體”力量協作開發課程和配備師資,以“三輪活動”為載體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本體系符合高職教育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自身創新的要求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各專業在人才培養理論方面多借鑒國外現有模式,如“CBE 模式”、“雙元制模式”、“MES 模式”等,較難適應中國目前教育政策、社會經濟、生源數量的要求。于是,一些變體相繼產生,如“課證融通”、“訂單式”、“套餐式”等,應用起來較為單一,對國外經驗和理論消化不足,“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指導思想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強化力度不夠。現有人才培養體系已不能滿足高職教育各類人才培養的要求,構建“雙主體三輪驅動”的人才培養體系,已成為高職教育各專業人才培養自身創新的要求。
[1]唐以志.關鍵能力與職業教育的教學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00,(7).
[2]趙計平.三位一體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案例[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3]羅賦福.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理論與實踐[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
[4]劉炳德.樹立高職人才教育理念 構建高職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林業教育,2006,(2).
[5]劉巧華.“1234”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08,(24).
[6]井明倫,盧勝西,董金偉.構建林業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突出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J].中國林業教育,2007,(3).
[7]周勝.構建具有鮮明特色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05,(2).
[8]強冬梅.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教育探索,2006,(2).
[9]吳太勝.技術倫理教育在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德育價值與實現路徑[J].職教論壇,2008,(2).
[10]羅潤生.以就業為導向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教育學術月刊,2008,(7).
[11]王永琦.科技產業化與高職人才培養體系重構[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9,(8).
[12]李柱.面向現代制造技術的工科高職教育[J].機械職業教育,2008,(12).
[13]陳圣平,郭朝霞.構建職業能力為中心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考[J].福建體育科技,2008,(5).
[14]吳尚純.高職機械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基礎課程改革方案[J].教師,2009,(14).
[15]龐迎波.高職建工技術“一專多能”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
[16]祝力維,王麗華.高職教育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構建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08,(2).
[17]徐雅娜.TAFE模式下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實踐與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04,(3).
G710
A
1672-5727(2011)04-0014-02
姜雪(1980—),女,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師,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及創業教育。嚴中華(1962—),男,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社會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