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羅擁軍 李曉樂 鄧國斌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226)
“4T”疊加式: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新*
張曉華 羅擁軍 李曉樂 鄧國斌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226)
通過對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實證研究和具體分析,闡述了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若干個關鍵問題,提出了通過服務面向分析和職業崗位群分析來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的方法,以及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基本素質和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職業崗位業務能力培養為重點,產學結合為基本途徑的“4T”疊加式人才培養新模式。
“4T”疊加式;人才培養模式;高職;網絡技術專業;崗位群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信息化已越來越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計算機網絡作為信息社會的運行平臺和實施載體也越來越被重視,各行各業和人民生活都離不開計算機網絡技術方面的人才。隨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正式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以及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勢必更加需要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支撐,對具有網絡基礎知識和網絡技術的人才也會有更大的需求。
然而,根據對2006-2008屆計算機網絡專業畢業生的走訪和調查,得到的數據卻反映了網絡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質量不是很好,具體表現在:認為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的要求相比,完全夠用的占9.52%,基本夠用的占37.57%,能用到一些但用處不多的占47.62%,不夠用的占5.29%;認為專業技能與實際工作的要求相比,可以直接頂崗的占14.14%,基本可以頂崗的占26.18%,不能頂崗的占4.71%,可以頂崗但要學習很多新內容的占54.97%。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存在與社會發展需求相脫節的問題,導致該問題的原因如下:
缺少市場調研,缺乏職業崗位分析和專業定位分析 當今經濟發展速度異常迅猛,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但很少有高職院校為此進行有效的市場調研,沒有以社會崗位為基礎分析專業定位,以致專業培養目標一直沿用以前的標準,或者只做字面上的更改,換湯不換藥,從而導致了專業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現象出現。
不重視服務區域定位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根據社會需求設置專業,面向基層,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人才的特點,它在經濟建設和地方區域建設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瀏覽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時,不難發現大多數院校的培養目標幾乎是一致的,沒有體現出自己的區域服務特色。
不重視職業能力的培養 目前,高職將人才培養目標按普通高專模式制定,重視學科課程教學,強調學科理論的系統掌握,而忽視實踐實訓環節,淡化職業教育特征。一是實訓內容與職業需要之間存在一定差距,把實訓看作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使實訓處于從屬地位,實訓中心的實訓內容、環境布置、空間劃分、設備配置、產品陳列等完全基于“教學需要”出發,從而導致教學環境與真實的職業情境產生差距,學生畢業后不能立即上崗;二是實訓模式不能滿足職業能力培養的需要,目前實訓教學大都按“導入新課——練習訓練——教師評價”模式進行,在此模式中,教師首先講授訓練內容、操作步驟、注意事項等,然后讓學生練習,教師巡檢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打分,在此過程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被動地受制于教師,不利于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團隊協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
(一)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職業崗位群分析
服務面向分析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位于綠城南寧,南寧是廣西的首府,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十五”期間,廣西信息產業堅持“以信息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的戰略,在信息化推進工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一五”期間,將加快信息化建設的進程,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據廣西信息產業局預測,廣西IT企業及中小企業每年對計算機應用人才的需求達到2萬~3萬。廣東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省市之一,對IT人才需求量大,而且廣東與廣西相鄰,為我們的人才輸送提供了便利。同時深圳、北京、上海幾個城市都是我國對IT人才需求量較大的城市。由此,我院確定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服務是立足南寧,面向廣西,輻射廣東、深圳、北京、上海幾個就業大都市。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職業崗位群分析 為了確立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確切的培養目標,我系在院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在服務面向范圍內,對廣西人才網,廣東人才網,上海招聘網和智聯招聘網上的就業信息 (至2008年9月)從招聘職位、人數、學歷、要求等方面進行了搜集。歷經一個月的搜集整理后,我們發現用人單位對高職層次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在如下幾個方面具有需求:(1)網絡規劃與設計。根據各個單位的具體情況,可分為以下幾個不同崗位——系統集成工程師、網絡工程師、網絡技術員。要求從業人員具有網絡架構的設計、規劃能力,具備CCNP證書或同等水平。(2)網絡維護與管理。根據各個單位的具體情況,這一方向可分為如下幾個不同崗位——系統維護員、系統工程師、網絡安全工程師、技術支持人員、技術支持工程師、網絡管理員。要求從業人員有較強的網絡管理能力,熟悉網絡設備及局域網建設維護工作。(3)網站設計與開發。該方向是需要人員較多的一個方向。這一方向根據各個單位的具體情況,可分為如下幾個不同崗位——Flash程序員、網頁/網站設計師、網站開發程序員、軟件開發工程師、網頁美工、UI設計師。要求從業人員能用ASP.net結合SQLSERVER或ASP/PHP/JSP+ACCESS/SQL開發網站,具有良好的審美觀,具有熟練的整體布局和優秀的色彩感。(4)網絡產品銷售。根據各個單位的具體情況,可分為以下幾個不同崗位——產品銷售人員、產品拓展經理、售前/售后支持人員。要求從業人員熟悉主流廠家網絡產品,熟悉常用網絡應用技術,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演講呈現能力,有較強的服務意識,有較強的陌生拜訪及挖掘客戶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強。各大公司和單位除了對各個方向的從業人員有專業技能方面的要求外,對其思想素質等非智力因素也有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具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和團隊協作能力。能幫助團隊成員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并無保留地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傳授給其他成員。(2)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能與同事及客戶建立有效的聯系和交流。(3)知識遷移能力。面對棘手的問題,能恰當地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方法等多種手段,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找出最有效的解決辦法。(4)能緊密關注業界動態,具有一定的自學及跟蹤新技術發展的能力。
(一)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
從以上數據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計算機基礎知識和網絡知識,掌握計算機網絡基礎、數據庫操作和網站建設基礎知識,掌握計算機網絡的組建、管理、維護等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能夠進行計算機網絡組建、網絡管理及網絡維護的高等技術應用技能型人才。應屆畢業生以應用型人才為主,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能逐漸轉型為管理型人才。
組建網絡方面 學生畢業后能勝任網絡技術員的工作,隨著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越來越透徹,可以發展成為網絡工程師和系統集成工程師。
管理維護網絡方面 學生畢業后能勝任系統維護員、技術支持人員和網絡管理員的工作,隨著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可以發展成為系統維護工程師、網絡安全工程師、技術支持工程師。
應用網絡方面 學生可以朝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網站設計與開發,另一個方向是網站編輯。網站設計與開發方向的學生畢業后,可以勝任Flash程序員、網站開發程序員和網頁美工的工作,日后可以發展成為網頁設計師/網站設計師、軟件開發工程師、UI設計師。網站編輯方向的學生畢業后,可以勝任網站編輯人員、網站信息員的工作,日后可以發展成為網站維護主管。
其他方面 學生畢業后還可以在網絡產品銷售上發展,可以勝任產品銷售人員和售前/售后支持人員的工作,日后可以發展為產品拓展經理。
根據以上人才培養目標的分析以及多年來的摸索,我校在原來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校企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基本素質和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職業崗位業務能力培養為重點,產學結合為基本途徑的人才培養模式,即“4T”疊加式人才培養新模式,“4T”疊加式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雙方緊密合作,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對學生進行校企交替培養,不斷疊加,提升其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職業素質,使其進一步明確個人職業定位,并經過企業最終檢驗而成為高技能人才。“4T”疊加式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教學方面采用了層次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如圖1所示。
1T——Theory(基本理論、技能) 實施時間為第一、第二學期,實施地點以校內為主、企業為輔,以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訓練為主。這個階段學生剛剛入校,對網絡技術一無所知,所以主要開設基礎理論課程,并輔以1:1的校內實訓,以此為依托開展基本技能訓練,為第二階段的訓練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組織學生到相關企業參觀學習,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感知職業氛圍。
圖1 層次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圖
2T——TheoryandTraining(專業理論+專業技能訓練) 實施時間為第三、第四學期,實施地點為校內及校外工學結合實訓基地,以企業真實項目為載體加強學生專業技能訓練,促進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經過一年的學習實踐,在這個階段學生對網絡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在企業技術骨干的指導下到校外實訓基地承擔一些項目的開發實施,所以在這一階段,我們聘請企業技術骨干,選用企業信息化建設密切相關的軟件開發、網絡工程、網站建設等項目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訓練,同時促進學生企業文化的養成,樹立良好的職業素質,使學生對今后就業方向及服務的對象更加熟悉。
3T——TheoryTrainingandTarget(專業綜合理論+崗前綜合訓練+目標定位) 實施時間為第五學期,實施地點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針對職業崗位強化綜合技能訓練和職業素養。經過第一第二階段的培養,讓學生逐步認識了自己的職業目標定位,這一階段通過開展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幫助學生明確就業崗位,使學習更有針對性。這階段還通過綜合訓練課程、技能大賽、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強化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
4T——TheoryTrainingTargetandTest(理論+頂崗訓練+目標定位+企業檢驗) 實施時間為第六學期,實施地點為校外合作企業,安排學生進行半年頂崗實習,進一步提升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實現與崗位“零距離”接觸。到了第四階段,學生無論在理論還是操作技能方面都基本達到了實戰要求,但還缺乏實戰經驗,因此需要讓學生到社會實際工作崗位進行實習。如此,一方面,真實的工作環境能檢驗學生的實際能力,有利于學生微度調整自己的目標定位;另一方面,實際的工作項目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的理論,也可以將理論用于實踐指導。
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學習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和行業、企業特點,總結出了多種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如“訂單式”、“工學交替式”、“2+1 式”、“企業全程參與式”等。這些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并不一定適合所有高職院校,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尋求適合自己的模式。我們在對這些模式的實踐探索中,結合學校的資源條件、所處的地區差異、區域經濟發展條件差異、學生的認知規律等因素,構建了“4T”疊加式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通過校企雙方緊密合作,在不同學習階段對學生進行校企交替培養,不斷疊加提升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職業素養,并經過企業最后的檢驗而培養學生成材。
[1]王海瑛.關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現狀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6,(S2):259-260.
[2]張艷芝,熊慧英,王燦.實訓教學中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探討 [OL].[2010-06-08].http://qkzz.net/article/3174b066-86cb-48a8-9ad6-26a4e80d425a.htm.
[3]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及相關專業群辦學經驗[A].高職院校計算機教育經驗匯編(第一集)[C].北京: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2007.
[4]溫濤.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A].高職高專計算機網絡專業建設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9.
[5]中國高教學會產學研合作教育分會.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G710
A
1672-5727(2011)04-0038-02
*本文系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08c110)的部分成果
張曉華(1980—),女,廣西玉林人,碩士,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與教育教學改革。羅擁軍(1964—),男,碩士,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與計算機網絡技術。
(本文責任編輯:張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