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英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41)
基于工學結合的《藥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改革實踐探索
吳 英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41)
《藥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應從藥檢崗位的需求出發,通過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崗位能力的分析流程確定課程內容的理念,對課程進行改革,從課程改革依據、課程改革的理念與思路、課程改革實踐及改革中應改進的方向與途徑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以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效。
工學結合;藥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改革;實踐探索
藥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是藥品質量檢測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培養學生藥品檢測的知識與技能,樹立強烈的藥品質量觀念與安全意識,具備藥品質量檢測能力與素質。這也是高職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為實現這一目標,我院對《藥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進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黑龍江省醫藥產業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每年對高素質技能型人員新增需求約2000人,為制藥類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我院藥品質量檢測技術專業是依托具有四十余年歷史的校辦制藥企業——牡丹江溫春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發展起來的,是黑龍江省高職高專院校最早開辦的制藥類專業。至今,本專業六百余名畢業生大部分已在省內百余家企業就業。在哈藥集團等多家企業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對藥品質量檢測職業工作崗位進行了分析,確定了藥品質量檢測專業崗位有藥物檢驗、制劑工藝質量監控、質量管理、藥品經營與養護和前物料管理等5個崗位。藥物檢驗崗位是本專業的核心崗位,通過分析藥品檢驗的工作任務、檢驗過程及檢驗的行業要求,結合職業技能標準,我們確定了藥品質量檢測專業崗位應具備的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我院本專業課程團隊與企業共同進行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實施方案的設計,完成了藥品檢測課程體系的構建,如圖1所示。
圖1 藥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體系建設流程圖
課程改革理念 《藥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應從實際崗位需求出發,通過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崗位能力的分析流程確定課程內容。以藥品的生產過程和檢測流程為主線,以典型藥品、典型檢測方法為載體,依托校內藥廠實訓基地,在真實藥品、真實環境、真實崗位的情境下,培養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以任務驅動、現場教學為導向,實現教學、工作一體化。
課程改革思路 (1)對崗位——通過崗位分析,確定教學目標。通過開展廣泛的調研,聯合多家制藥企業技術人員、行業專家與專業骨干教師組成教學團隊,明確了從事藥品質量檢測技術的崗位有藥品生產中制劑工藝、質量管理、藥品經營與養護管理、前物料管理、藥物檢驗五大崗位,根據崗位任職要求,確定了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從而確定了本課程的培養目標。(2)依藥典——基于藥品生產過程與檢驗流程,按照藥品標準構建教學內容。中國藥典是藥品生產和檢測的法定依據,是制藥企業檢測藥品的強制性標準。因此,本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應依據中國藥典。依據藥品生產過程,即入廠(原輔料、包裝材料)檢測——中間產品質量控制——成品(各劑型藥品),設計了原料藥質量檢測、包裝材料質量檢測、成品劑型檢測3個類別(1個包裝材料和10個藥品);依據藥品檢驗的基本流程——取樣、檢驗(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書寫檢驗記錄與報告三個步驟,設計檢驗方法。(3)練藥檢——以單項檢測為基礎,綜合實訓作提升,教、學、做整合。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采用任務驅動、現場教學等方法組織教學,設計了11個學習項目。每個項目都是依據典型藥品單項檢測內容和典型檢測方法確定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在學院專業實訓室和實訓基地完成;4個綜合實訓項目在校辦藥廠完成,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了藥品質量檢測的真實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綜合,循序漸進,實現了學校與藥廠、課堂與基地、教學與生產的合一。
遵循“對崗位、依藥典、練藥檢”的課程建設思路設計教學內容 根據本課程崗位需求確定學生該“用什么”,教師該“教什么”,學生該“學什么”,使教、學、用相統一,以工作過程和任務驅動教學,實現工作過程向教學過程轉化。藥品質量檢測課程根據藥品在入廠(原料藥、輔料)——中間產品——出廠(成品劑型)的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檢測任務設置3個類型、11個檢測項目,根據真實藥品檢測工作過程中取樣、檢驗(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檢驗記錄和檢驗報告書的典型工作任務安排20個任務(檢測項目)和4個綜合全檢項目,共108學時。每個教學項目都包含布置任務、查閱資料并制定檢測方案、檢測材料準備、檢測操作、記錄結果并分析、學習效果評價、思考與練習、相關知識與技能學習等8個方面的內容。
開發體現工學結合特色的藥檢教材 經過幾年課程改革探索,2009年,我們編寫了《藥品質量檢測技術》教材,由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教材針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首次以模塊的方式突出技能訓練,設計了三個模塊:基本檢測能力、專項檢測能力和綜合實訓。教材將藥品質量檢測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緊密結合,按原料藥、包裝材料、成品制型等質量檢測技術要求安排實訓任務,最后設計原料藥、中間產品、片劑、注射劑4個類型藥物的全部檢測實訓項目,是一部工學結合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多家制藥企業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
探索出了基于“一條主線、兩個典型、三個真實”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1)一條主線:以藥品的生產過程和檢測流程為主線。針對制藥企業中原料藥、輔料、成品劑型的生產過程中的檢測確定教學項目,基于取樣、檢驗、書寫檢驗記錄與報告書的藥品檢測過程序化教學內容。(2)兩個典型:以典型藥品、典型檢測方法為載體,從藥品的單項檢測過渡到合檢測,由簡單到復雜,使課程內容與藥品質量檢測崗位實際工作內容一致。以片劑、注射劑等9種劑型為典型劑型,以一般雜質檢查、高效液相色譜法、可見分光光度法等作為典型檢測方法。(3)三個真實:在真實藥品、真實環境、真實崗位的情境下,進行現場的藥品檢測。充分利用擁有校辦藥廠教學資源的優勢,使課堂與基地一體化,實現教學、工作一體化。該教學模式明確了藥檢崗位的任務、應具備的檢測崗位職業能力與素質,使學生快速適應崗位、轉換角色,在真實工作環境中成長為合格的藥物檢測員。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項目教學,任務驅動——兩個典型:從典型藥品切入教學內容,從典型檢測方法確定實訓任務,從操作標準出發,教學生掌握藥品檢測的方法和技能;從行業標準出發,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從就業質量出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特征。(2)現場教學法——三個真實:將全部課程移到專業實訓室和校內外實訓基地完成,使學生置身真實的藥檢工作環境和真實崗位中,規范實訓條件和要求,嚴格訓練操作技術,對真實的藥品進行檢測。例如,正確取樣、多份平行測定、填寫藥品檢驗記錄和報告等,使教學形式和內容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讓學生真正掌握規范實用的專業技能,能夠獨立完成藥品檢驗任務,從中產生成就感,不斷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覺性。
前校后廠,真崗實做,“學員”成“準員工” 利用學院校辦企業——牡丹江溫春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優勢,藥品檢測專業學生全部能在藥廠5條生產線實訓,能對藥廠生產的原料藥、注射液、顆粒劑等多種劑型的藥品進行檢測,學習過程就是工作過程,實訓過程就是檢測過程。學生能切身體會廠風廠紀廠貌、責任和態度,技術與技能同步提升。學生能按照GMP認證要求去生產、操作、檢測,邊學習,邊工作,適崗位、強技能,教師教,師傅帶,由“學員”變成“準員工”。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我們以網絡教學系統為平臺,建設本課程的教學資源庫,開發了藥品質量檢測技術網絡課程,包括教學資源、課程標準、自主學習、教學課件、試題庫、在線考試系統、教學視頻等,拓展學生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網絡教學系統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網上互動、網上練習、輔助學習的虛擬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單項與綜合全程考核,德技雙修,改革考核評價方式 我們本著“單項考核要達標,綜合考核要精準;小組評價和學生自評貫始終;過程評價與結果考試相結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融一體”的思路完成課程的考核評價。總成績包括職業能力考試(50%)、職業素質考核(20%)、結果考試(30%)三個方面。
教師培養機制的建立提升了教學團隊的整體教學、科研、技術服務水平,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1)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教育教學改革論壇、課程建設能力專題研討會等多種方式對教師進行職教理論培訓,拓寬教師職教視野,使教師的職教理論水平顯著提高。學院搭建平臺,鼓勵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和教材編寫,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學術科研和專業技術水平。教師累計發表教學及科研論文四十多篇,主編、參編國家和行業規劃教材12部。(2)采取“導師制”、教學競賽等措施,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安排專任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掛職鍛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職業能力。目前,本專業有6人通過考試,獲得了執業藥師職業資格證書。
進一步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廣泛開展課程組內教師聽課、評課、上公開課活動;進一步明晰“導師”和青年教師的職責,完善考核方案;鼓勵教師參與實踐鍛煉,有計劃地安排教師深入企業一線,提升藥品質量檢測與管理能力;通過課程資源建設帶動青年教師盡快成長。
完善頂崗實訓的設計和管理 充分研討頂崗實訓項目,與校辦藥廠和校外合作企業有效對接,加大對企業兼職教師聘任力度,使頂崗實訓管理與考核更加規范化。
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利用課程團隊現有技術優勢和優越的實訓條件,積極與省內制藥企業和藥品經營管理企業合作,開展技術咨詢、培訓工作,為黑龍江省制藥支柱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加強課程資源建設 積極開展社會調研,緊跟企業的生產發展,不斷更新和完善課程資源。
[1]白玲玲,姜輝,李偉威.基于就業導向的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以藥品質量檢測技術專業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09,11(7).
[2]王金香,梁穎,劉浩.高職藥物分析課程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8,26(4).
[3]柳文媛,狄斌,杭太俊,張尊建.藥物分析課程研究性教學探索[J].藥學教育,2009,(5):26-28.
G712
A
1672-5727(2011)04-0084-03
吳英(1969—),女,遼寧鐵嶺人,碩士,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藥學專業教育教學與藥品質量檢測。
(本文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