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燕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 南寧 530031)
91例腦出血患者預見性護理效果分析
康 燕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 南寧 530031)
將91例腦出血住院患者隨機分組后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及預見性護理處置,觀察2組護理效果,發現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平均住院日與干預組(實施預見性護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并發癥發生率和接入院通知至進行各項治療護理操作開始所用時間,對照組均高于干預組(P<0.01)。說明實施預見性護理可減少并發癥,對腦出血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腦出血;預見性護理;效果
腦出血是腦實質內的出血,是神經科最常見的急重癥,起病急、發展快,病情危重,致殘率及死亡率均較高,且并發癥常是大部分患者的死因。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如何減少并發癥,提高腦出血治愈率,是護理工作者一直探討的課題。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筆者對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實施了預見性護理,有效降低了并發癥,現報告如下。
(1)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CT確診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2)出血量30~60ml。(3)年齡為40~80 歲。(4)既往均有高血壓病史。(5)排除發病前已合并存在肺內感染、泌尿系感染、消化性潰瘍、凝血機制障礙患者。
符合上述標準的91例患者,男49例,女42例。隨機分為干預組46例,實施預見性護理,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齡40~78歲,平均年齡62歲;對照組45例,實施常規護理,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63歲。2組病例在年齡、性別、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從發病到治療時間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行包括降低顱內壓、脫水、營養神經系統、改善腦血管微循環治療,并給予定時按摩、拍背、翻身、口腔護理等常規神經內科各種生活護理。
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保持病房清潔、安全、舒適,溫度、濕度適宜,并配備20%甘露醇、呋塞米、速尿、吸痰器、開口器、舌鉗、電筒等床頭搶救藥品及物品。
根據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皮膚、大便、尿液、肢體活動等作出初步評估,列出患者現存及潛在護理問題,擬訂護理計劃及預見性護理程序,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常見護理問題包括:(1)肢體活動障礙;(2)語言溝通障礙;(3)生活自理缺陷;(4)存在焦慮情緒;(5)有誤吸危險;(6)有發生褥瘡危險;(7)呼吸道清理無效;(8)舒適的改變——頭痛;(9)潛在并發癥——腦疝;(10)潛在并發癥——肺部感染;(11)潛在并發癥——中樞性高熱;(12)潛在并發癥——上消化道出血;(13)大、小便失禁;(14)便秘。
2.3.1 及時消除患者恐懼心理,采取合適體位,絕對臥床休息患者住院后由于環境的改變、疾病的影響,加之擔心自身今后的生活能力 等,易出現焦慮、情緒低落、悲觀絕望、煩躁不安等心理。因此,護理人員要積極幫助患者,細心講解遵守護理常規的重要性。
對腦出血急性期患者,讓其絕對臥床休息,不能隨意搬動。翻身時應保護患者頭部,動作要輕柔。抬高床頭15~30度,以促進患者腦部血液回流,避免腦水腫發生。應保持病房安靜,避免患者受強光刺激,限制親友探視[1]。
2.3.2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 防止腦出血的關鍵因素是保持血壓的穩定。及時使用多功能監護儀,每30分鐘監測血壓1次,待血壓穩定后改為3小時測血壓1次,如患者血壓仍過高則按醫囑給予降壓藥治療,在調控血壓時應注意緩和適度,使血壓平穩過渡,避免血壓波動引起的再次出血。
2.3.3 仔細觀察引流液性質變化 如發現引流液突然變紅而且速度加快、易凝固,提示有再出血征象。
2.3.4 嚴密觀察意識狀態及瞳孔變化情況 如果患者出現意識障礙程度加深、瞳孔大小不等情況,提示可能有再出血征象,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呼吸道感染與患者長期臥床而不能進行有效咳嗽促進痰液的排出和氣管切開有關,護理措施如下。
(1)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如將病室溫度保持在18~20℃,濕度60%~70%,每日通風2次,每次15~30分鐘,每日1次60分鐘室內空氣紫外線消毒,嚴格控制探視人數,保持空氣流通。
(2)保持口腔清潔。對吞咽困難患者予以鼻飼,每2小時翻身、拍背1次,拍背由下向上,由外向內,并鼓勵患者咳嗽,指導患者掌握有效排痰的方法;不能咳嗽排痰者在操作后應立即予以吸痰,保持消化道通暢。濕化呼吸道,增強呼吸道纖毛活動能力,稀釋痰液,防止分泌物干涸結痂,促使痰液排出,可預防墜積性肺炎。加強氧氣插管、霧化器、氧氣濕化瓶、氧氣管等物品的消毒處理,避免交叉感染。
(3)如肺部出現啰音、體溫升高、痰多等感染征象時,遵醫囑宜早期聯合應用足量的有效抗生素,并及時、正確地留取痰標本進行痰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以指導抗生素的準確應用。
(4)預見性地給予霧化吸入,每日2次,及早采取有效預防炎癥措施。
(1)每1~2小時幫助患者翻身1次,按摩局部骨隆突處,增加皮膚溫度,以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另外,可涂爽身粉,保持皮膚干燥,注意避免拖、拉、推、壓動作,以免擦傷皮膚,嚴格記錄翻身時間及皮膚顏色變化等情況[2]。
(2)讓患者睡氣墊床,骨隆突受壓處墊軟枕或橡皮圈,以減輕局部受壓。
(3)保持病床清潔、干燥、無渣屑、平整?;颊叱龊苟鄷r應及時擦洗、更換床單及衣褲。
(1)讓急性期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為減少腦血流量,降低顱內壓,可將床頭抬高15~30度,以利于靜脈回流,還可根據患者病情將翻身時間延長到12小時后進行。除進食、呼吸、排泄外,應嚴格禁止其他活動。發現頭痛、嘔吐等腦疝前期癥狀時,應遵醫囑及時脫水,并快速輸入脫水劑,以達到脫水、降顱壓的作用。
(2)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瞳孔和意識狀態的變化,每1~2小時1次,如出現嘔吐頻繁、意識不清、瞳孔先縮小繼而進行性散大、對光反應遲鈍、脈搏減慢、血壓急劇升高、呈潮式呼吸等即為腦疝前期癥狀。若出現深度昏迷、雙側瞳孔散大、呼吸衰竭、心跳停止等嚴重生命體征紊亂即為腦疝形成,應立即采取相應治療和護理措施,搶救患者,避免死亡。
便秘的相關因素常是絕對臥床休息、活動量減少、液體量攝入不足、飲食中缺乏粗纖維、不習慣床上排便等,護理措施如下。
(1)增加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含量,介紹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種類,比如帶皮的新鮮水果和芹菜、韭菜、燕麥、蕎麥等各種食物。并向患者解釋富含纖維素食物的作用是促進腸蠕動,維持正常的腸道活動。食用粗纖維食物初期應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以免因腸道刺激而引起腹瀉或腸梗阻。
(2)應根據患者病情,提倡多飲水,每日飲水2 000ml左右,并在早餐前半小時喝一杯溫開水,有助于排便。
(3)囑患者排便用力時呼氣,避免過于用力,對床上排便不習慣者,應耐心向其解釋病情及在床上排便的理由,為避免干擾患者,應在患者排便時用屏風遮擋。
(4)每天順腸蠕動方向按摩腹部數次,以增強腸蠕動,促進排便。恢復期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適度增加活動量。
(5)遵醫囑給予大便軟化劑或緩瀉劑,必要時給予開塞露外用及番瀉葉代茶飲。
(6)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預防和處理便秘的必要措施,如強調飲食和活動,注意預防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并鼓勵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表1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由表1可知,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數據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結果P<0.05,2組有顯著性差異。
(1)預見性護理是根據疾病的發展規律及變化特點,預測可能發生的潛在問題,在患者出現癥狀之前,護理人員運用敏銳的觀察力,主動、及時地對患者進行循環評估管理,制訂系統、科學的個體化護理計劃,按流程實施穩健、有序的護理,并有條不紊地配合、協助醫生進行各種治療和搶救,使患者獲得最佳的治療及護理,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3]。
(2)預見性護理遵循先預防后治療原則,促使護理人員從思想上重視預防腦出血并發癥。護理人員對入院患者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預防措施,使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參與制訂護理計劃,有效控制并發癥。
(3)預見性護理能預先評估腦出血并發癥的相關因素,而按計劃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是防治并發癥的關鍵。護理人員預見性地對患者進行評估,再認真研究和科學分析,先評估并發癥的相關因素,后制訂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實施有計劃、有程序的護理干預措施,獲得最佳護理效果。
總之,預見性護理是預防并發癥的關鍵。預見并發癥遠比治療和護理并發癥更容易、更有效,其調動了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促使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參與,使護理措施落到實處,從而有效降低腦出血患者并發癥。
[1]劉合蓮,李惠蘭.腦出血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06,14(4):86.
[2]楊紅,王光義,陳曉霞.腦出血患者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3):275.
[3]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中國腦血管病治療專家論集[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5.
R473.5
B
1671-1246(2011)07-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