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霞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河南省醫藥類高職院校不同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與分析
李玉霞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醫藥類;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
近幾年來,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辦學條件大大改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醫藥類畢業生數量和質量也逐漸提高,其就業形勢也發生了變化。各層次醫藥類畢業生由供不應求變為研究生供不應求、本科生供求平衡、專科生供過于求,就業難度日趨加大。如何正確分析醫藥類畢業生就業現狀,使其合理、及時而充分就業,既是學生和醫學院校密切關注的熱點,也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調查表明,解決就業問題的基礎環節是專業設置要適應市場要求[1]。為更好地了解社會對不同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情況,現對河南省醫藥類5所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調查,以便為此類院校的專業設置提供依據。

表1 河南省醫藥類高職院校各專業畢業生近3年就業情況
由表1可知,近3年醫藥類高職院校畢業生人數快速增加,不同專業總就業率呈緩慢增長趨勢,2007年為90.88%,2008年為91.84%,2009年為92.06%。但各專業就業率表現出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護理方向所包含的專業分支就業率變化較小,均為90%以上,英護專業就業情況最好,2008年和2009年就業率均超過98%,說明社會傳統專業需求量仍很大;而某些專業就業率較低,如某院校新開設的醫學營養專業2009年就業率較差,為35.51%;其余專業就業率呈波動趨勢。
我國醫藥類高校畢業生人數的迅速增加,充實了我國衛生人才隊伍,提高了衛生服務和衛生管理總體水平,為國家的發展、進步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貢獻。但畢業生數量的迅猛增加,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困難。
從接受調查院校的反饋可知,部分學校、專業之所以能保持較高就業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有辦學特色,即區別于其他普通高校的一種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定位,其人才培養模式是全新形態,教學體系改革目標以能力為本位,具有以下特點。
高職教育的性質和職能決定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是聯系社會和學校的紐帶。高職院校面向市場辦學,在專業設置方面,既要符合社會需要,又要具有專業特色,這是當今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要求,也是影響畢業生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2]。因此,高職院校在確定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時,必須分析市場需求并圍繞其制定培養目標,以市場對本專業人才的類型、規格要求為參照基準。
臨床、護理等傳統專業為了滿足行業需要,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體系,努力構建訂單式培養模式。目前,多數院校臨床專業實行“2+1”模式(二年在校學習、一年在醫院或企業實訓),部分院校甚至實行“1+2”模式(一年在校學習,二年在醫院實習)。課程設置方面,調整部分基礎與專業基礎課程,增加技術基礎課,安排技術含量高的實訓課程等,并根據市場需求確定教學內容。通過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將是一批具有專業知識、動手能力強、受用人單位歡迎的高技能型人才。
很多院校與市場需求鏈接的第一步就是從專業設置切入。專業設置瞄準衛生行業發展方向,在廣泛調研的前提下組成由醫藥行業和院校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通過對人才需求預測、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安排、主干課程設置、能力結構要素、專業開辦條件及專業建設的社會可利用資源等方面進行評議、論證、審核,在此基礎上,決定該專業設置與否。通過這種產銷鏈接的形式,學校專業設置定向明確,專業建設目標清晰。
(1)根據就業市場發展變化,確定辦學模式、辦學層次、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做到超前預測、超前設計、超前培養;(2)擴大選修課范圍,增加應用性、操作性、技能性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3)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包括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自主學習和吃苦耐勞精神及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培養等,為畢業生就業奠定堅實基礎。
從目前情況看,高職醫學教育發展的重點應從數量增長轉向人才結構的合理和人才培養質量、辦學效益的提高上,走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道路[3]。在今后發展和專業調整過程中,要根據市場需求,處理好短線專業和長線專業的關系。所謂短線和長線,是通過畢業生就業的人才市場體現出來的。人才市場供需狀況往往是短期現象,而教育具有周期長、效益滯后等特點。為此,要有步驟地逐步調整,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從嚴掌握,嚴格論證,不盲目追求專業設置的多而全。
[1]吳宏,孔繁林.醫藥行業對高職畢業生醫學專業知識需求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23):456~458.
[2]吉明明.醫學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J].中國交通醫學雜志,2005,19(2):177~178.
[3]葉濤.當前醫學生就業面臨的形勢和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5):96~97.
G526.5
A
1671-1246(2011)07-0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