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遠
踝關節骨折是創傷骨科最常見的骨折之一,屬于關節內骨折。據國內最近的統計,踝關節骨折的發生率較過去明顯上升。踝骨骨折是由于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或完全斷裂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腳踝局部腫脹、疼痛、青紫、功能障礙、畸形及骨擦音等[1]。但通過有效的康復治療,可以明顯地提高踝關節骨折患者的康復率。優良的復位加堅固的內固定與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減少踝關節骨折并發癥,并能及早恢復踝關節的功能[2]。
1.1 一般資料 自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踝關節骨折患者72例,其中男50例,女22例,年齡15~58歲,平均34歲。踝關節骨折類型:外踝骨折10例,內踝骨折18例,雙踝骨折34例,三踝骨折10例。72例患者分別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對照組按傳統的康復治療方法,而觀察組采用系統的康復護理措施促進踝關節功能的早期康復。觀察2組患者的康復情況。
1.2 方法
1.2.1 手術治療方法 踝關節骨折包括單踝、雙踝、三踝骨折、踝上骨折和脛骨下關節面前緣骨折等。這些骨折都可以合并內、外側副韌帶、脛腓聯合韌帶斷裂,還可以合并脛腓下關節分離,或距骨脫位。踝關節骨折除踝上骨折外,均有關節內骨折,此外,踝關節的關節面比髖關節和膝關節小,但負重則大于髖、膝關節。因此,踝關節骨折如治療不當,極易引起損傷性關節炎。由于上述原因,踝關節骨折的治療要求盡量達到解剖復位,并盡早進行功能鍛煉,使骨折部位能經常受距骨體的模造,則骨折愈合后能更符合關節活動的要求。因此,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較能滿足上述要求,可作為踝關節骨折治療的首選方法。
1.2.2 康復治療方法 踝關節骨折術后易出現的問題早期為疼痛和腫脹,后期為關節活動受限,踝關節骨折術后因開始康復過遲,導致關節周圍關節囊及韌帶粘連攣縮,嚴重影響踝關節的伸屈功能恢復。對患者根據個體情況制定康復計劃,采取循序漸進與被動、主動相結合的原則,并對運動情況每日填表記錄。
1.2.2.1 增加踝關節骨折勾當度訓練 坐立,伸直膝關節,作如下練習:踝關節背伸牽拉向后牽拉腳到極限并堅持15 s,復原,重復10次。踝關節跖屈牽拉向前牽拉腳到極限并堅持15 s,復原,重復10次。踝關節內翻牽拉向內牽拉腳到極限并堅持15 s,復原,重復10次。踝關節外翻牽拉向外牽拉腳到極限并堅持15 s,復原,重復10次。
1.2.2.2 踝關節骨折等長力量訓練踝關節外翻等長力量訓練坐姿,患足外側抵住桌腿、墻面或門板,向外側使勁使肌肉收縮并堅持15 s,復原、放松10 s,重復5~10次。踝關節內翻等長力量訓練坐姿,患足內側抵住桌腿、墻面或門板,向內側使勁使肌肉收縮并堅持15 s,復原、放松10 s,重復5~10次。
1.2.2.3 踝關節骨折抗阻力力量訓練 踝關節背伸抗阻力力量訓練伸直膝關節,運動踝關節使腳面向后抵抗橡皮筋的阻力并堅持15 s,復原,重復10次。踝關節跖屈抗阻力力量訓練伸直膝關節,運動踝關節使腳向前抵抗橡皮筋的阻力并堅持15 s,復原,重復10次。踝關節內翻抗阻力力量訓練伸直膝關節,運動踝關節使腳向內抵抗橡皮筋的阻力并堅持15 s,復原,重復10次。踝關節外翻抗阻力力量訓練伸直膝關節,運動踝關節使腳向外抵抗橡皮筋的阻力并堅持15 s,復原,重復10次。
1.2.2.4 踝關節骨折半負重訓練 坐姿小腿肌肉提升練習坐在椅子上,患足放在地面上,保持腳指頭在地面上盡量提起腳后跟,復原,重復10次。單腿站立扶住墻、桌子或其他固定物體站立,身體的重量向患足分擔部分并維持該姿勢15 s,再把身體的重量放到健側腳上,重復10次。
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進行統計學處理觀察2個月后患者的裸關節活動度,并進行比較,2組裸關節活動度比較,實驗組優良率95%,對照組優良率80%,經統計學χ2檢驗,χ2=16.37,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比較(例,%)
踝關節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正常受力時峰值約為體重的4倍,其骨折發生率較高[3]。若踝關節發生骨折、脫位或韌帶損傷時,治療不符合該關節功能解剖特點即可導致創傷性關節炎,并對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目前治療上多數傾向于手術治療,以求得良好的踝關節功能和預后。
[1] 陳列,宋鵬程,柴貴杰.踝關節損傷1368例發病學分析及治療體會.中醫正骨,1998,10(2):15-16.
[2] 毛賓堯.足外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29.
[3] 于長隆.常見運動創傷的護理和康復.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