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軍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不科學和不合理的飲食和作息習慣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急性心肌梗死也越來越多的在中青年人群中發病。總結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中青年患者的生活習慣、臨床特點和預后情況,對早期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間收治住院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臨床資料,共162例。所有患者診斷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1],心電圖和(或)心肌酶學檢查支持心肌梗死診斷,病歷資料記錄完整。將162例患者按年齡劃分為兩組:年齡≤50歲者為中青年組,共79例,年齡范圍為29~50歲,平均(39.6±6.2)歲,其中男67例,女12例;年齡≥65歲者為老年人組,共83例,年齡65~87歲,平均(70.4±8.2)歲,其中男 52例,女31例。
1.2 方法 分析兩組患者的職業、個人史和家族史、基礎疾病狀況、臨床表現以及預后等。職業為患者近5年來主要從事的工作,近5年內工作流動性較大者排除;個人史和家族史記載需清楚詳盡;入院監測患者的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記錄既往疾病史;病程記錄中應詳細記載患者發病前情況,如是否有過度疲勞、壓力過大、用力、情緒緊張等,借以分析可能的誘因;分析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并發癥情況、預后等;除上述指標外,患者入院尚需進行心電圖、心肌酶及冠脈造影等輔助檢查。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職業、性別因素 中青年組患者中醫生9例,教師9例,行政管理人員11例,工程師13例,個體商人16例,余者為農民、農民工等。發患者群多從事腦力勞動者占中青年患者的79.5%,多數人反映平日自覺生活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精神緊張。而老年人組腦力勞動者占51.8%,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間無明顯差異。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中青年人組中,男性67例,明顯高于女性的12例。
2.2 個人史和家族史 中青年組有58例(73.4%)喜高脂飲食,平素每日進食肉類,而老年組有55例(66.3%);中青年組日吸煙量超過40支、煙齡>10年者23例(29.1%),日飲酒量超過300 g、時間大于5年者31例(39.2%),而老年組日吸煙量超過40支、煙齡長于10年者7例(8.4%),日飲酒量超過300 g、時間長于5年者5例(6.0%)。吸煙飲酒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家族中具有心血管疾病史者分別為6例和8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基礎疾病狀況 見表1。由表中數據可見,中青年組高脂血癥的發生較高血壓和糖尿病要早,發生率已達老年人水平,似乎可以提示過早發生高脂血癥是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的一個潛在危險因素。

表1 兩組患者基礎疾病狀況比較(例,%)
2.4 臨床表現和預后 中青年組患者發病的誘因包括過度勞累、劇烈運動、情緒緊張等,而老年人組起因多是因為情緒波動、超負荷運動以及生活事件如用力排便等。中青年人組多急性起病,出現劇烈、持續的胸痛,疼痛多呈典型的胸骨后壓榨性疼痛,伴瀕死感,有7例患者出現暈厥;老年患者典型疼痛出現較中青年人組略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中青年人組并發心律失常者9例,其中傳導阻滯4例,心房顫動3例,室性早搏2例;老年人組有34例并發了嚴重的心率失常。中青年人組有1例發生了休克;老年人組未見有休克者,但有14例患者并發了肺部感染。經過積極的治療,中青年人組均好轉出院,無死亡病例;而老年人組有6例最終因感染引發呼吸、心力衰竭,最終死亡。
2.5 冠脈造影檢查結果 中青年人組顯示單支冠狀動脈病變者有47例(59.5%),其中有21例累及左前降支,17例累及左旋支,9例累及右冠狀動脈。老年人組單支病變的22例(26.5%),余皆為兩支以上病變,占73.5%。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內科常見的疾病,以往多發生于老年人群,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該病在青年人群中的發病率逐步增加[2]。以往有對比研究報道肉類、油脂等高脂飲食,有煙酒嗜好,不鍛煉身體,生活無規律,睡眠質量差等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發患者群中比例均高于正常人群,提示為心肌梗死發生的危險因素[3]。本組的觀察顯示了在中青年心肌梗死人群中喜高脂飲食者占據大部分(73.4%),但是和老年心肌梗死組比較無差別。不過,煙酒嗜好在中青年患者組出現率則顯著高于老年人組,提示吸煙飲酒可能是心肌梗死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其機制可能為:吸煙一方面能增加血管內皮細胞表達細胞黏附分子,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內皮源性血管舒張因子-血清一氧化氮(NO)的合成和分泌,從而導致血小板在血管內皮細胞上黏附聚集、血管痙攣,繼而形成血栓,促發急性心肌梗死。
本組觀察中青年患者人群反應生活工作壓力大、長期精神緊張者較多,我們認為這也是心肌梗死發病的一個主要誘因。機體長期處于高壓力的應激狀態,一方面使體內炎性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增多,這些細胞因子對血管內皮細胞有不同程度的粘附性,它們粘附與血管內皮,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另一方面體內的巨噬細胞可以分泌蛋白酶降解粥樣硬化斑塊的細胞外基質,使斑塊不穩定,當神經內分泌系統受到激動被激活時,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增多,冠脈痙攣,斑塊破裂剝脫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癥狀。
值得注意的是,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癥狀特點比較典型,多數有明顯的持續性胸痛,伴瀕死感,結合輔助檢查,診斷較老年人急性心梗容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發現中青年人出現的陣發性或持續性胸部、咽喉等疼痛,應考慮到心肌梗死發生的可能性,立即作心電圖、心肌酶檢查有助于診斷。但是,對中青年人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幫助其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預防急性心肌梗死和不良心臟事件的發生,對于中青年心梗高危人群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1] Dewood MA,Spores J,Notske R,et al.Prevalence of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 during the early hours of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N Engl Med,1980,303:897-903.
[2] Plutzky J.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younger patients in:Cannon CP eds.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Humana Press Inc Totowa New Jersey,1999,10:521-533.
[3] 程艷春,鄒文華,何杏桃,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與正常人社會心理因素、個性特征和生活方式的對照研究.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3,3(4):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