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則永
革命前夕的中國
文/劉則永
右面的 《時局全圖》誕生于1898年,它是中國第一幅近代漫畫,作者是孫中山的戰友、革命志士謝纘泰。
畫面的背景是一幅中國地圖,畫中用不同的動物分別暗示著當時參與瓜分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形象地描繪出清政府任人宰割、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緊急關頭的嚴酷現實。畫的左上方還有一首題詩:“沉沉酣睡我中華,那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這幅漫畫所反映的百年之前的形勢,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呢?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紛紛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但世界上的殖民地卻幾乎已被瓜分殆盡。有著龐大國土和市場和一個無能政府的中國,成了一塊最后的肥肉,列強無不虎視眈眈。
1898年,飽受外國傳教士壓迫欺凌的山東巨野百姓,忍無可忍,殺死了兩個德國傳教士。德國乘機一面派兵占領青島,一面取得了租借膠州灣及青島、在山東修鐵路和開礦的權利——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范圍。德國的這一舉動掀起了列強的瓜分中國狂潮。俄國出兵占領了旅順、大連,還要修南滿鐵路,東三省成了俄國的勢力范圍。英國提出租借威海衛、九龍及在長江流域的優越權利,法國提出租廣州灣及在廣東、廣西、云南的優越權利,日本提出在福建的優越權利,意大利要求租浙江的三門灣。
除意大利的要求以外,清政府都答應了。美國則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西方列強之間由此達成了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
時局圖以淺顯易懂的手法,一針見血地描繪出了中國所面臨的危機四伏的境地,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容易理解,很快就引起了國人的共鳴。該畫短短時間內就有了多個版本,被印成彩色的單張宣傳畫,作為革命宣傳品寄發給散布在世界各地的革命黨組織。一時洛陽紙貴,影響極大。

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國勢江河日下。“天朝上國”竟一步步淪為列強的俎上肥肉。面對此“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國人上下求索,尋覓救亡之策。
隨著對西方了解的不斷加深,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首的漢族知識分子和上層官僚深感于列強器械之利,為改變中國積弱格局,發起了洋務自強運動。他們提出了“中體西用”的主張。即在不改變既有統治格局、不觸動傳統觀念的基礎,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鐵路、開礦山、架電線等自然科學技術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體辦法來實現“富國強兵”,免遭瓜分厄運。
經過20多年的“自強”,清政府擁有了號稱世界第六、遠東第一的海軍艦隊,以及西式學堂、兵工廠、造船廠、鐵路、電報局等近代設施。但是在甲午戰爭中,苦心經營20年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這個“天朝大國”慘敗給了剛剛實行君主立憲制不久的東鄰“小國”日本。這一嚴酷的事實,證明了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的所謂“自強”,只不過造就了一個不堪一擊的紙老虎而已。洋務運動失敗了,證明了中國之弱,原因遠不止是“器械不如人”。

1895年春,中日議定 《馬關條約》,清政府準備將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并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重慶、蘇州、杭州等地為通商口岸。當時正值清政府定期舉行選拔進士的會試期間,各省的舉人齊集北京。4月17日,來自廣東的舉人康有為探知了條約的全部內容,極為震驚,立即派他的門生梁啟超發動廣東籍舉人聯名上書,請求清政府拒簽條約。一石激起千層浪。他們的行為,在應試舉人之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千多名舉人聞風而動,在北京宣武門外的松筠庵集會,公推康有為執筆,起草了一份長達1.8萬字的《上皇帝書》,要求清政府任用真正有本領的人管理國家、遷都到西安、寧可用2億兩白銀作軍費誓死抵抗也不可求和、改革政治等等。

但是清政府最終還是批準了《馬關條約》。康有為等人毫不氣餒,他們開辦“強學會”、“保國會”等團體,印行報刊,宣傳維新改良思想,公開討論時事。年輕的光緒帝深受鼓舞,從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起,短短時間內相繼頒布了幾十道新政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力圖全面變法。但是,由于觸及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也缺乏相應社會條件支撐,在推行了103天之后,這種自上而下的改良就以失敗而告終。光緒皇帝遭到囚禁,康有為、梁啟超被迫流亡海外,譚嗣同等被殺,種種改革措施幾乎被全部廢止。

1900年,帝國主義貪得無厭的瓜分和侵略,終于在北方引發了一次以農民為主體、以“扶清滅洋”為號召的“義和團運動”。拳民們打教堂,挖鐵路,以為這種天真而狂暴的簡單排外就可以救中國。同時,清政府也愚蠢地認為憑“刀槍不入”的拳民們便可以抵御洋人。最終,顛狂止于槍炮。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倉皇西逃。對義和團則始亂終棄,變撫為剿。而中國則又背上了庚子賠款的重壓。義和團運動中,清政府極度愚蠢無能和不負責任的表現,極大地刺激了國人,無數人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義和團運動之后,清政府的表現也極大刺激了列強的侵略欲望。從1901年到1908年,列強掀起了重新分割在華路權的浪潮。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路權的控制,帝國主義列強不僅獲得了高額利潤,侵略觸角隨著鐵路的延伸不斷擴張,礦業開發、航運業、在華投資貸款等等,無不成為帝國主義攫取中國利益、鞏固和加強勢力范圍的工具。“不勞兵而有人國”,帝國主義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人民大眾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生活日益窘迫。

義和團團民。

甲午戰爭后,湖南人禹之謨到了上海,計劃在長江沿岸從事開礦,實現“實業救國”的理想,但沒有成功。1902年,他回到了家鄉,在湘潭開辦了一家規模不大的毛巾廠,招收了十來個工人。由于他學過紡織技術,善于經營管理,產品質量比較好,價格又便宜,贏得了一定的市場。1903年夏,禹之謨把毛巾廠遷到長沙城里,擴大了規模,還設立了技術學校,招收青少年學徒,教給他們簡單的應用化學和制造藤、竹、木等新式家具的手藝。在禹之謨的倡導下,湖南省很快創設了不少織布工廠。
可是西方商品如潮水般的涌入,大肆傾銷,區區毛巾廠如何應對得了?禹之謨的“實業救國”理想受到了沉重打擊。1904年初,黃興、陳天華等在長沙成立華興會,禹之謨當即加入。1905年,他成為中國同盟會湖南分會負責人,先后領導了湖南的抵制美貨、收回鐵路利權、反對鹽捐浮收等運動,被推舉為湖南教育會會長和商會會長。一心愛國的禹之謨,被清政府視為眼中釘,于1907年1月將其殺害。
甲午戰爭和義和團運動,使清政府承擔了巨額的賠款。為了支付賠款,維持日常開支,清政府的各級統治者不惜竭澤而漁,加緊對人民進行剝削。1901至1910年的10年間,僅田賦就增加了2倍以上。地主、商人、官僚趁機兼并土地,農民被迫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紛紛揭竿而起。1902年,直隸廣宗的景廷賓在清政府的統治核心地區舉起“掃清滅洋”的大旗,四川資陽爆發的紅燈教起義也提出“滅清剿洋”的口號。

從“扶清滅洋”到“掃清滅洋”,清政府的尊嚴、威望和信用已經喪盡,在很多國人眼中,清政府不再是一個合法政權,而只是洋人的傀儡。以推翻清政府為目的的革命逐步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各個階層的抗捐抗稅斗爭、秘密會社起事、少數民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工人罷工此起彼伏,匯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融入到資產階級革命中,并對它的興起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03年,留日中國學生為了抗議沙俄違約不撤走它在中國東北的軍隊,組織了“拒俄義勇隊”,企圖效法古希臘斯巴達勇士抵抗波斯入侵的做法,與侵略者決一死戰。這一愛國運動卻遭到了清政府的彈壓,被勒令解散。參加發起這一活動的陳天華極為憤慨。他在給湖南留日同學的公開信中這樣寫道:我們的行動分明是愛國的,但清政府卻不說我們在和洋人作對,反而說我們和朝廷作對,要把我們作為叛逆者殺了,難道說這樣的“洋人的朝廷”也不該推翻么?他大聲疾呼:“要革命的,這時可以革了,過了這時沒有命了。”他還在名著《警世鐘》里寫道:現在的朝廷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代言人,完全是按照帝國主義的旨意辦事,只有把它推翻,才是救亡圖存的唯一出路。因此,“我們要想拒洋人,只有講革命獨立,不能講勤王”。留日學生的愛國運動越來越壯大。1905年,清政府勾結日本政府,驅逐留學生中的革命黨人,借以扼殺海外的革命運動。留日中國學生8千人群起反對。12月8日,陳天華在日本東京大森灣蹈海自殺,以自己的死喚醒人們的覺悟。

位于河北省廣宗縣的景廷賓起義紀念碑。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內憂外患、危機深重。為解決中國所面臨的種種緊迫問題,形形色色的政治勢力紛紛登場,爭相在歷史舞臺上展示自己的理想和主張。經過歷史大潮的幾番無情沙汰后,前進的車輪不斷朝著有利于革命的方向滾動,這大大鼓舞了革命者們,他們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了信心。1904年,孫中山發表的《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一文指出:清朝統治“正迅速地走向死亡”,“中國現今正處在一次偉大的民族運動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勢”。確實,偉大的辛亥革命,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責編 張海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