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育鷹
日本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研究
管育鷹
地理標志制度起源于禁止在商品稱謂或表達上明示或暗示其來源于非真實的產地、足以使公眾誤認的知識產權制度基本規則。日本長期以來主要采用《不正當競爭防止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來禁止虛假標示原產地的行為,以此來保護正宗地源產品的生產經營者的利益。同時,其《商標法》中也不允許將沒有顯著性或者易導致誤認的地名注冊為商標。2005年日本修改《商標法》時增加了關于地域團體商標的規定,允許符合法律規定的申請人將地理標志注冊為地域團體商標并依法使用。近幾年來,將地理標志注冊為地域團體商標加以運營已成為日本區域經濟相關產業知識產權戰略中的組成內容。
地理標志 地域團體商標 防御性保護模式 主動性保護模式
地理標志是知識產權客體之一。《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協議)第22條對地理標志的定義是:“標示出某商品來源于某成員地域內,或來源于該地域中的某地區或某地方,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與該地理來源相關聯的標志”。這一概念涵蓋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簡稱《巴黎公約》)第10條第2款所規定的不得虛假標示的“原產地名稱”或“原產地標識”。根據《TRIPS協議》第22條第2、3、4款的規定,成員國應當禁止在商品稱謂或表達上明示或暗示其來源于非真實的產地、足以使公眾誤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駁回或撤銷未能表明商品真實原產地的地理標志的商標的注冊;禁止字面真實但仍產生誤導效果的地理標志使用或注冊等。
日本在傳統上屬于大陸法系國家,早在明治32年(1899年)就加入了1883年的《巴黎公約》。像德國等歐洲國家一樣,日本建立了相應的法律制度,制止經營者在產品上虛假標示產品的原產地,保護消費者的利益。盡管這種原產地標識保護制度滿足了《巴黎公約》的最低要求,但相比法國通過專門法來對原產地標識進行強化保護的制度而言水平要低。如果稱法國那樣的允許將地理標志注冊成為專用商業標識的制度為主動性保護模式的話,那么日本這種不允許將地理標志注冊專用、以防混淆誤認為主要目的的制度可稱為防御性保護模式。《TRIPS協議》通過后,日本逐漸認識到了加強地理標志保護的重要性。近幾年來,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國際貿易競爭和國內經濟振興的雙重壓力,日本在法律上不但繼續保留禁止虛假標示及混淆產地標識的防御性保護模式,還增加了允許適格的主體按法律程序將地理標志進行注冊,以尋求類似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更有力的主動性保護模式。本文將介紹日本現有的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尤其是其在《商標法》中新增加的主動性保護模式并加以簡要評述。
日本對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長期以來采用防御性保護模式,其主旨是禁止虛假和欺騙性的原產地來源標示,相關條款散見于關于標簽標示及廣告、酒類產品標示、反不正當競爭、商標等方面的法律,但主要是《不正當競爭防止法》和《商標法》。
日本的《不正當競爭防止法》最早于1934年公布,1993年全面修訂。該法將虛假標示商品產地的行為明確列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即“在商品、服務及其廣告中、或者在交易所使用的文書或信函中,對商品的產地、品質、內容、制造方法、用途或數量,或者服務的質量、內容、用途、數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信息標示的行為,以及轉讓、交付、為轉讓或交付而展示、輸出或輸入、在線提供將有虛假標示的商品或提供作虛假標示之服務的行為”。①日本《不正當競爭防止法》(不正競爭防止法,1993年法律第47號)第2條第1款第13項。根據此條款,假冒產地標識屬于法律所禁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根據《不正當競爭防止法》相關條款,假冒產地標識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日本歷來有在不產自某地的產品上使用該地地名而被認定為《不正當競爭防止法》所說的假冒產地行為的案例,典型的比如“京の柿茶”一案,該案判決認為:“京”字在日本通常被認為指京都,被告在并不是在京都制造、加工、且材料中也不含有京都出產材料的柿葉茶上標注“京の柿茶”或者“KYO-TO KAKICHA”文字的行為,容易引起對商品原產地、質量的誤認,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②東京地裁平成6年(1994年)11月30日判決,轉引自JPO網站(2011年3月訪問):http://www.jpo.go.jp/shiryou/toushin/ shingikai/pdf/t_mark09/paper03.pdf。
日本于1962年通過了一部《不正當回扣及不正當表述防止法》,該法所指的“表述”是指經營者用以引導消費者的、關于自己產品、服務、交易條件等方面的廣告或其它形式的表述,以及由公平交易委員會認定的其它任何與交易有關的表述。根據此法第4條,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務時不得對質量、標準及其他與商品服務的特質相關內容,作不符合事實的、在普通消費者看來遠比實際上的,或者比其他競爭對手的商品服務好得多的夸大性陳述;不得就價格等交易條件作出在普通消費者看來遠比實際上的或者比其他競爭對手的優惠得多的誤導性陳述;其它被公平交易委員會認定的易被普通消費者誤解的不合理、不正當表述。③日本《不當景品類及び不當表示防止法》,昭和37年(1962年)5月15日法律第134號。從這部法律的本質上看,它規范的是經營者在交易行為中的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兼而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這應當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范疇,起到明確禁止對包括商品服務地理來源在內的各種標識進行虛假表述的作用。
日本國稅廳于1994年12月28日發布的《關于葡萄酒和烈酒名稱的第四號通知》對酒類產品如何使用地理標志發布了新的標準。根據此通知,“地理標志”指的是來源于日本國內及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國領域或該領域內某地區或地方的葡萄酒或烈酒,此酒類產品的質量、聲譽及其他特點主要歸因于其地理來源地,因此禁止非來源地的此類產品使用該地理標志,包括諸如“地理標志+類、型、風味、仿”等詞匯的暗示性使用或將地理標志翻譯使用。酒類制造者和銷售者“使用”地理標志的行為包括:將地理標志貼附于酒瓶或外包裝上;轉讓、銷售、進口、展示貼附了地理標志的酒瓶或外包裝;將貼附了地理標志的酒類產品進行展示或發布廣告、產品目錄單、交易資料等。這一規定顯然是日本為滿足WTO于1994年通過的TRIPS對酒類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要求而作的,但也有例外情形,即在1994年4月15日之前某地理標志如果在該成員國已經被使用了10年以上、或在那之前被善意使用、或在其來源地所屬國不再使用或不再受到保護的,則在日本不禁止使用。④英文版本見(2011年3月訪問):http://www.wipo.int/clea/docs_new/pdf/en/jp/jp013en.pdf;此通知的依據是1953年第7號法律,即《酒稅保全及酒業協會法》(酒稅の保全及び酒類業組合等に関する法律)第86條之6,即財務大臣為了消費者利益和酒業貿易發展的需要等,可以就包括酒類標示在內的諸事項發布標準,一旦建立了酒類標示的標準酒業協會應即刻遵守。
日本現行的《商標法》制定于1959年,其中規定僅由地名表示的商標不予注冊,除非已獲得顯著性或識別性。⑤按照商標法的原理,所謂獲得顯著性,是指依法不予注冊的標識通過使用已經獲得了獨立于該標識原義的“第二含義”,使消費者能夠通過它識別出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根據日本特許廳(JPO)的《商標審查指南》,這種具有“第二含義”的標識必須在全國消費者的范圍內獲得眾所周知的可識別性;同時,申請注冊的標識必須與使用而獲得第二含義的標識完全相同。在具體操作上,JPO判定某一標識是否獲得第二含義時,通常會考慮以下各個因素:⑥JPO《商標審查指南》第二章,關于第2條第2款“經使用獲得顯著性”的審查說明(2011年3月訪問):http://www.jpo.go.jp/ cgi/linke.cgi?url=/tetuzuki_e/t_tokkyo_e/tt1302-001.htm。
第一,該標識使用在商品或服務上的事實;第二,使用開始、持續的時間、范圍;第三,產品產量、銷量、商業規模(比如店鋪數量、銷售區域、銷量等);第四,廣告的方式、頻率、內容;第五,在一般商貿報刊雜志和網絡上出現的次數及其內容;第六,關于消費者對該標識認知度調查的結果等。
實踐中,JPO可以接受的用以證明以上這些事實因素的證據包括:載有廣告、公告的印刷物(如報刊雜志剪輯、目錄、傳單等);發票、發貨單、訂貨單、賬單、收據、賬本、手冊等;表明使用該標識的照片等;廣告、廣播、出版商、印刷商等機構出具的證明;商貿行業協會、商貿伙伴或消費者出具的證明;公共機構出具的證明(如國家或地方公共部門、外國使館、工商管理所等);在一般商貿報刊雜志和網絡上登載的文章;關于消費者對該標識認知度的調查報告(當然,還要從調查組織者、調查方法和調查對象等方面適當考慮報告的客觀性)。
仔細分析JPO在適用日本《商標法》之“獲得顯著性”條款時的這些做法,我們會發現其對某一標識獲得第二含義的認定標準比較高,尤其是要求在全國范圍內為消費者眾所周知這一點,很類似于對馳名商標的要求。因此,如果屬于法律規定不予注冊的標識,要想通過JPO的審查被認定為獲得了全國范圍內眾所周知的顯著性而成為注冊商標是困難的。就地名標識而言,一方面由于各地生活習慣有差異,地方特產銷售范圍相對較窄,要證明具備全國周知性很難;另一方面,考慮到日本文字中漢字、平假名、片假名和羅馬文字常常交替使用的事實,要證明某一地名的某一具體文字表達持續使用而已經獲得顯著性并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商標法》第3條第1款第3項所說的地名,并不局限于地理標志意義上的地名,而是包括任何可能導致誤認來源的地名。比如,日本最高法院曾認定,盡管上訴人極力聲明其咖啡不產自美國的佐治亞州(Georgia)、沒有假冒產地的意圖,但其申請的“Georgia”咖啡還是可能誤導消費者,因此不得注冊。⑦日本《判例時報》1186號,1986年1月,轉引自臺灣政治大學網站(2011年3月訪問):http://iip.nccu.edu.tw/iip/NEW-iip/ database/2000_trademark/jpncase/2.7.pdf。
在日本歷史上,僅有少量的地理標志作為包含地名的標識被JPO認定已獲得第二含義成為注冊商標,比如“西陣織”(“西陣”為京都市西北部地名,是日本著名的高級和服生產中心區域,“織”是絲織物產品通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地名標識的注冊往往還采取將地域名稱與具有識別性的獨特圖形組合為一個商標來注冊的方式,這樣,JPO會更容易認為該標識具有顯著性而核準注冊為商標。不過,這樣的注冊商標對地域名稱的獨占性是很弱的,因為其他經營者只要不用該圖形而只用該地域名稱權利人就沒法制止了。比如著名的“博多人形”注冊商標就是由“博多(日本南部福岡縣一地名)”+“商品名稱(玩偶娃娃)”+“特殊圖形(圓形圍住娃娃剪影及文字)”組成的,這樣的商標與純地名商標,即“博多”,或地理標志“博多人形”相比,顯著性要強得多;但是,卻無法阻止他人在同樣商品上僅僅使用“博多”或“博多人形”的文字及其與其它形狀的組合作為標識。

注冊號:1122079

注冊號:1107194
從以上2005年日本商標法修訂之前的法律框架看,日本一直以來主要是從禁止假冒產地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或防止將產地標識注冊為個體商標的角度對正宗地理標志產品的經營者提供一定的法律保護。這種保護方式將假冒原產地名稱的行為和使用使人誤認商品出處之標志的行為,作為使人產生混淆或誤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而加以禁止,利害關系人可以向有過錯的行為實施人要求賠償損失和恢復信譽等。這種保護方式側重于從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的角度保護原產地名稱,但未明確賦予產地范圍內的特定經營者一項明確、具體和積極的專用權。因此,只有擁有此類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充分證據,利害關系人才可以請求法律保護。顯然,這種保護的作用主要是消極防御式的,實施上也有難度,在某種程度上無法滿足正宗地理標志產品的經營者積極尋求保護的需求。因此,產品發源地的經營者更期望法律的保護能直接延伸到以純文字表達為特征的地理標志以獲得全面的保護,各地的政府也希望有這樣的法律制度以保護其區域內的產品和提升當地品牌形象。
2002年以來,日本制定并實施了“知識產權戰略大綱”。在“知識產權立國”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日本十分重視拓寬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為振興日本農業而增強對本土地區品牌的保護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2004年6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白皮書中指出:“保護區域品牌不僅能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通過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建立起區域性品牌還能消除假冒、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保障產品來源正宗、振興區域經濟。”⑧參見日本經濟產業省網站,2004年報告第40頁(2011年3月訪問):http://www.meti.go.jp/english/report/downloadfiles/ gWP2004ke.pdf。與此同時,日本媒體也持續報道有外國的假冒品自詡為日本著名的自產產品和高價產品, 比如熊本的櫻桃蕃茄和櫪木的草莓, 呼吁采取更強的商標保護措施制止此類惡劣行為,保護消費者、維護日本的農業利益。至此,地域團體商標的立法提上了日程。
2005年6月,日本對其《商標法》作了修訂,允許具有較高財產價值的、由“產地名稱+商品通用名稱”(即我國所稱的地理標志)組成的“地域團體商標”作為“團體商標”(即我國所稱的集體商標)進行注冊。⑨日本《商標法》第7條是關于團體商標(即集體商標)注冊的規定。這一新法于2006年4月1日生效。根據修改后的日本《商標法》,“地域名稱”指在地域團體商標注冊申請之前該地的申請人(協會)之成員已經使用來標示產品原產地或服務提供地的名稱, 包括與產品或服務緊密相連的地名及其簡稱。申請地域團體商標的主體可以是任何協會組織(須具有法人資格、依特定法律成立、沒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符合條件的成員加入,或不得為潛在的成員增添比已有成員更苛刻的入會條件),以及符合以上這些條件的外國法人。可以注冊的地域團體商標是由某協會組織或其成員使用,而且已經具有了一定知名度、能將消費者對相關產品或服務來源的識別指向該協會及其成員的商標。⑩日本《商標法》第7條之2,此條款于2006年增加,其它涉及地域團體商標的條款也相應增修。既然放在商標法的體系里,法律對注冊商標的保護措施,如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禁令等,都同樣適用于地域團體商標。要指出的是,與普通的商標不同,地域團體商標的權利是不可轉讓的。[11]日本《商標法》第24條之2第4款。此外,日本新《商標法》還增加了“先用權”豁免性條款,規定沒有任何不正當競爭目的、在地域團體商標申請前即已經在日本市場的相同產品服務上使用與地域團體商標相同或相似標識的人可以繼續使用該標識;但地域團體商標核準后權利人可以要求先用權人以適當的方式標示其商品或服務以免造成混淆。[12]日本《商標法》第32條之2。這樣,雖然法律上有先用權的規定,但先用權人的權利其實是很受限的,他們得權衡一下利弊,因為他們要行使先用權可能就得聲明表示自己不是地域團體商標權利人(協會)的一員,這種情形顯然不是先用權人所期望的。
從日本《商標法》關于地理標志保護的新增條款來看,此類地域團體商標的注冊只要求“一定的知名度”,這比《商標法》修改之前其第3條規定的必須已經獲得第二含義、取得全國性周知之識別性的地名商標的注冊要容易、靈活。與此同時,從程序方面看,JPO也依據《商標法》的修改增加了關于地域團體商標審查的內容,使地理標志的注冊相比前面提到的審查標準嚴格的地名商標容易。具體來說,日本《商標法》修改后,JPO在審查地域團體商標的申請時,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3]JPO《商標審查指南》第七章,關于第7條之2“地域團體商標”的審查說明:(2011年3月訪問):http://www.jpo.go.jp/cgi/ linke.cgi?url=/tetuzuki_e/t_tokkyo_e/tt1302-001.htm。
第一,申請人是否滿足主體要求。根據修改后的日本《商標法》第7條之2,地域團體商標的申請人必須是“協會”。此類“協會”須首先是法人,即依特別法設立的工商業協會法人以及相應的外國法人。自然人是不能申請的,商會、行會或各級政府也不能申請。同時,作為主體的協會組織應當是開放性的,即該協會必須允許符合條件的成員加入。協會成立所依據的法律規章必須規定該協會的成員資格面向所有符合條件者、不得無任何法律依據對擬入會者設置比現有會員更苛刻的條件。協會成員均可使用該商標。因為地域團體商標屬于商標法體系,其使用的要求與普通的商標一樣。
第二,如果已經由申請人使用、擬申請注冊為地域團體商標的標識在注冊后不打算讓其新成員使用的,則不予注冊。也就是說,即使原先該標識只有申請人在使用,但注冊后凡符合條件的成員入會后也可以使用。
第三,地域團體商標必須滿足法律規定的“由某協會組織或其成員使用、而且已經具有了一定知名度、能將消費者對相關產品或服務來源的識別指向該協會或其成員”的條件。其中,“由某協會組織或其成員使用”的標識應當符合下面第四、五項的要求;“具有一定知名度”則應當符合下面第六項的要求。地域團體商標應當能將消費者對相關產品或服務來源的識別指向該協會或其成員。
第四,如果擬申請注冊的地域團體商標是由申請人協會的成員正在使用的標識,則該標識是否滿足“由某協會成員使用”的條件要考慮這種使用是否處于協會的管理之下。
第五,擬依據《商標法》第7條之2第2款申請注冊的地域團體商標必須與正在使用的標識相同。在判斷商標是否相同時可參照JPO對《商標法》第3條第2款的審查指南。
第六,盡管在個案中,商品或服務的種類、消費者群、交易活動狀態等都可能不同,“具有一定知名度”指的是即使該商標不為全國范圍內的消費者所公知,但至少應當為一定范圍內的消費者所知,比如為周邊都道府的消費者所周知。關于周知的判斷,可以參照前述第三項的規定和JPO對《商標法》第3條第2款的審查指南,只不過在范圍上有所不同。
第七,如果擬申請注冊的地域團體商標中的地名并不是《商標法》第7條之2第2款所說的地名,則不能依據此條款予以注冊。
第八,地域團體商標指向的商品或服務種類參照《商標審查指南》第三章第十四部分對《商標法》第4條第1款(14)項的審查。
日本《商標法》第7條之2規定:“地域團體商標可以僅由常見的商品通用名稱和產地名稱、指向申請人或其成員的商品或服務的字符組成;或僅由常見的商品或服務慣用名稱和產地名稱、指向申請人或其成員的商品或服務的字符組成;或僅由常見的商品通用名稱和產地名稱、指向申請人或其成員的商品或服務、以及習慣上用來表示或輔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務的名稱、或者習慣上用來表示或輔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務來源地之字符組成”。
從這一規定看,地域團體商標由“產地名稱+商品或服務的通用及慣用名稱”組成,因此,缺少這兩個要素或者包含其它意在擴展顯著性字符的都不是法律所指的地域團體商標。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商標法》第7條之2所說的“產地名稱” 不僅包括現行行政區劃中的地理名稱,還包括以前的地名、縣鎮稱謂、山川及海域的名稱等,比如北海道、富士等。關于日本《商標法》第7條之2所說的“商品或服務的慣用名稱”,JPO給出的實例包括:以“織”或“紬” 表示絲織品或“和服腰帶”;以“焼”表示“碗”或“茶杯”;以“塗”表示“筷子”;以“彫”表示“托盤”;以“細工”表示“籃子、箱子”;以“豚”表示“豬肉”;以“溫泉”表示“提供洗浴客房”或“提供暫時住宿”的服務;以“梨狩り” 表示“提供梨園采摘”的服務等。另外,用以表示產品或服務質量的字符若被消費者用來指向某一具體的產品或服務的,則屬于日本《商標法》第7條之2所說的“習慣上用來表示或輔助表示商品或服務的名稱”。比如,“天然あゆ”指天然香魚、“完熟トマト” 指熟西紅柿。還有,以下這些屬于日本《商標法》第7條之2說的“習慣上用來表示或輔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務來源地之字符”:如輔助表示來源地的“本場(產地)”、“特産(本地產品)” 、“名産(地方特產)”,等;而那些不被認定為“習慣上用來表示或輔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務來源地之字符”的則不能包含在地域團體商標中,比如 “特選(精選)” 、“元祖(創始)”,“本家(鼻祖)”, “特級(特級)” 、“高級(高級)”等。[14]
這里,日本《商標法》第7條之2所說的“產地名稱”,指的是在地域團體商標申請注冊之前,商品或服務來源地的名稱,或者與商品或服務有密切關系而被認為是其來源地的名稱;該名稱或簡稱已經被申請人或其成員使用來作為商品或服務的標識。一個地域團體商標里的地名是否屬于產地名稱是根據具體情形來斷定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文件證明,考慮商品或服務的類別、主要消費者、交易活動狀況等因素。其中,商品的來源地,如果是農產品,指的是其生長出產所在地;如果是海產品,指的是其捕撈地或上岸所在地;如果是手工藝產品,指的是其主要加工程序開展所在地。服務的來源地,如果是提供溫泉洗浴的,指的是溫泉所在地。“與商品或服務有密切關系而被認為是其來源地的名稱”的情形,則包括:原材料占主導地位的加工產品,其來源地指原材料生長出產地,如蕎麥面條中的蕎麥產地、硯臺中的硯石產地;加工方法占主導地位的手工藝產品,其來源地則指加工工藝開展地,比如紡織品面料加工地。
目前,日本國內已經認識到注冊地理標志可以制止假冒、創建有吸引力的地域品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新法實施后,越來越多的地域性的農產品、傳統手工藝品、商貿服務的協會組織都為其知名的產品服務注冊地理標志,典型的比如神戶牛肉、熱海溫泉、仙臺味噌、橫濱中國城等。同時,此項修改也同時惠及國外的權利人,比如帕爾馬火腿 (Parma Ham)的商標注冊申請在法律修改之前肯定會被以缺乏顯著性為由駁回,因為帕爾馬是公眾知曉的意大利地名,而火腿只是同類商品的通稱,這樣的標識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不應賦予商標專用權。在日本《商標法》關于地域團體商標的修訂生效后,帕爾馬地區的相關行業協會就可以據此申請并獲得商標專用權。目前在日本已有“帕爾馬火腿”、“加拿大豬肉”、“印度大吉嶺茶”、“牙買加藍山咖啡”等多個由外國行業協會組織注冊的外國地理標志。
顯然,日本《商標法》這一重要條款的增補,旨在通過合理保護地區品牌,增強地方產業的競爭力,搞活地區經濟。同時,這一修改也充分表明日本的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從原先的禁止虛假產地標示的消極模式轉變為以允許主動注冊使用的積極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日本對地理標志制度的運用日益重視,很明顯地轉向商標法體系下的積極保護模式,而且其保護的領域大大超出了傳統的農業產品。目前在JPO注冊的地域團體商標已經延伸至工業產品、加工食品、水產品、傳統工藝美術品,甚至還包括溫泉旅館、中華街等相關服務業[15]參見JPO的網站資料(2011年3月訪問):http://www.jpo.go.jp/cgi/link.cgi?url=/torikumi/t_torikumi/t_dantai_syouhyou. htm。。截至2011年1月11日,JPO已經審核批準了467件地域團體商標(地理標志)。[16]參見JPO的網站資料(2011年3月訪問):http://www.jpo.go.jp/torikumi/t_torikumi/pdf/t_dantai_syouhyou/this_week.pdf。
通過以上對日本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的考察,我們會發現其從消極被動保護模式轉到如今的全方位保護,主要是基于其知識產權立國的戰略思路。事實上,日本加強地理標志保護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保護、刺激其地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防止外來(包括我國在內)的農產品仿冒。日本有相對完善的產品質量監控體系,其農產品也跟其它輕工業產品一樣有較高的質量:產自日本沖繩的大蒜,其價格是中國大蒜的十倍左右。更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日本經濟振興計劃的開展,其對地理標志制度的全方位運用已大大超出了《TRIPS協議》確定的范圍,即葡萄酒、酒類產品。當然,《巴黎公約》和《TRIPS協議》確定的只是最低保護標準,各成員國完全可以依據自己的國情提高保護范圍。日本在這方面顯然走在各國前面。
不過,日本國內生產的農副產品無法滿足其國民的全部需求;另外,日本與我國一衣帶水,自古國際貿易十分頻繁,有很多中國傳統農副產品在日本享有較高的聲譽。但是,我國的地理標志產品經營者一直沒有充分認識到在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市場樹立并拓展自己的地理標志品牌的重要性,使得一些地理標志在日本被淡化或者異化。比如,“紹興酒”的日本市場一度被并非正宗來源地的產品占領;標示“上海蟹”、“天津甘栗”的產品則并不一定是地理標志產品,真正的地理來源地被忽略了且被出口港名取代。可以預見,隨著我國農副產品質量監控體系的健全和中日經貿關系相互依存性的增多,我國的農副產品會越來越多進入日本市場。目前除鎮江香醋的地理標志商標注冊提出了國際申請并指定日本外,還尚未發現其他的中國地理標志在日本正式注冊[17]參見JPO的網站資料(2011年3月訪問):http://www.jpo.go.jp/torikumi/。
與此同時,我國在地理標志制度建設方面問題仍很多。我國擁有十分豐富的傳統資源,在一定區域內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地理標志產品數不勝數、聞名全國甚至馳名世界的地理標志產品也遠遠多于日本。但是,迄今我國國內各個渠道注冊的地理標志產品基本上僅限于農產品、食品、中藥材,傳統工藝品和其他特色產品、服務等都還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除了地理標志品牌意識淡薄外,現有地理標志法律制度的不協調也令有意經營地理標志的地方產業無所適從。
以上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反思。
管育鷹,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