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書澤
(交通運輸部北海救助局救助醫療科,山東煙臺 264000)
海難人命救助的有效時限初步探討
袁書澤
(交通運輸部北海救助局救助醫療科,山東煙臺 264000)
海難多在瞬間發生,由于船上人員來不及逃生,往往被困在翻扣的船艙或落入水中。隨船立即沉沒者多數遇難,而落入水中或翻扣在漂浮的船舶內的人員,救助及時可以生還。本研究根據落水人員在不同的水溫下的機體生理反應,以及在翻扣船舶內僅存的部分空氣中,可供幸存者利用的氧氣濃度,幸存者消耗氧氣產生的CO2,造成低氧和高CO2對機體生理功能的危害。探討人在特殊環境下出現病理變化前,計算出能夠生存的時間,來確定幸存者的可救助有效時限。指導海上人命救助,提高救助的成功率。
海難;人命;有效救助時限
海上船舶因碰撞、風浪等原因造成海難事故,多在瞬間發生。由于船上人員來不及逃生,往往被困在翻扣的船艙或落入水中。隨船立即沉沒者多數遇難,而落入水中或翻扣在漂浮的船舶內人員,如及時得到救助可以生還。但由于周圍環境的變化以及突然事故的發生,給遇險人員帶來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在寒冷的冬季,遇險人員往往出現水下低溫,淹溺;在狹小而黑暗的環境中氧氣儲存量有限及長時間得不到通風換氣,往往造成恐懼、缺氧癥、CO2中毒等醫學問題。如果救助不及時,遇險人員極有可能喪失生命。因此,根據人在特殊環境下出現病理變化前,所維持生命的時間長短,確定救助時限,可以大大提高海難人命救助成功率。
黃、渤海區域內的表層水溫變化較大,年平均水溫在11~17℃。渤海海域冬季時沿岸大都冰凍,黃海海域冬季水溫為0~5℃。夏季黃海中部表層水溫為23~26℃。渤海8月份表層水溫為21℃左右。因此,海難遇險人員落水后,在春、秋、冬季難免造成體溫過低、淹溺。
海水的比熱是空氣的4倍,傳導率是空氣的25倍,如果遇險人員浸泡在低于體溫的海水中,在水中喪失的熱量遠比在同樣溫度的空氣要大。遇險人員浸泡在低于體溫的海水中最初3~5min內,皮膚溫度急劇下降,外周血管收縮,寒顫、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增快,代謝率提高。這一冷應激出現在浸泡低于20℃水溫的海水中尤為明顯。浸泡在水中的人員每次呼吸持續時間不足10s,呼吸頻率較平時增快6~10倍。因而在落水最初幾分鐘內,極易發生淹溺。浸泡在水中的遇險人員中心體溫降至35℃時,大多數人出現肌肉強直、動作笨拙,無法完成求生動作,常溺水身亡[1]。中心體溫繼續下降,意識逐漸模糊,甚至完全喪失,可出現心室纖顫,急性肝腎功能衰竭、代謝性酸中毒、腦水腫、肺水腫、甚至死亡[2]。
在漂浮翻扣的船艙中尚有部分空氣,由于周圍環境的變化以及突然發生的事故給遇險人員帶來了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如果救助不及時往往出現O2耗盡,CO2積聚,造成缺氧和CO2中

表1 在不同水溫中人體耐受限度表
毒。極有可能喪失生命。氧為生命活動所必需,當組織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時,人體組織的代謝功能、甚至形態結構都發生異常變化。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皮質對缺氧最敏感。在缺氧早期,一般認為吸入氣中氧濃度下降到16%左右時,可以出現疲勞、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精細動作不協調、思維紊亂、呼吸加深加快、心跳加快、心搏量增加、血壓升高。隨著吸入氣中氧濃度的繼續下降,癥狀逐漸加重;當吸入氣中氧濃度下降到9.3%~6.7%以下時,呼吸中樞深度抑制,甚至麻痹,迅速發生意識喪失、昏迷。心跳緩慢且弱,脈搏細小無力。血壓下降、呼吸停止、心跳驟停。在狹小的空間內,由于所存空氣有限,幸存人員在消耗氧氣的同時人體代謝產生的CO2濃度增加。當空氣中CO2濃度達到3%~6%時,出現呼吸困難,呼吸幅度增大,呼吸頻率加快。呼吸緊迫不斷加重,同時出現頭暈、眩暈、顳部脹痛、額部出汗、脈搏稀而充實,即出現CO2中毒。加之恐懼。更增加人體氧氣的消耗,使船艙內的氧氣濃度急劇下降。當吸入其中CO2分壓濃度達到6%~10%時,使CO2中毒進一步加重,出現表情淡漠、思維能力顯著下降、肌肉無力、運動失調、最后可能發生昏迷、瞳孔縮小、呼吸痙攣停止,呼吸、心跳驟停而死亡[3]。因此,掌握船艙內的空氣能夠維持遇險人員的生命時間,成為搶救生命的必然。
由于漂浮翻扣的船艙內所剩余的空氣有限。空氣當中僅有20.93%的氧氣,當氧濃度低于16%時,人就會出現病理反應,由于水面以上的船艙之間可能被分割,船艙中供人可利用的氧氣十分有限。了解翻扣船舶的船艙結構和估算每個船艙內所剩空氣的體積(即可供人體有效使用的氧氣體積),計算實施救助可以利用的時間,順利將被困船員救出,起著指導性的作用。設:M為估算的遇險船員所在船艙的容積(m3);RT為維持人體不發生生理變化的船艙內氧濃度達到16%的時間(min);VR為人在不同勞動強度下的耗氧量(L/min);n為船艙內幸存人數。因此,維持人體不發生生理變化的最低氧濃度的時間,用公式表示為:

如遇險船艙內有2人,遇險人員所在船艙估計艙容為8m3。因為遇險人員在寒冷、緊張、CO2濃度增高的情況下,就會增大耗氧量,因此計算耗氧量時,選擇中度勞動強度以上的等級較為穩妥。根據公式得出:2名遇險人員在8m3的船艙內僅能維持正常生命約為107min。見表2。

表2 人在不同勞動強度下的耗氧量、CO2的產生量
平時注意教育船員掌握冷水中的求生技術,如:落水人員保持鎮定,努力找尋大船、救生艇等其他漂浮物體或其他遇險者的位置,扣好衣服;盡可能的不要游動,盡量保持兩腿并攏,兩肘緊貼身旁,兩臂交叉放在救生衣前面,盡量使頭部和頸部露出水面,盡可能不動地浮在水面。遇到漂浮翻扣船舶中有幸存人員時,指導遇險人員必須堅持,要有活下去和獲救有望的積極思想,保持鎮定,盡量避免浸泡在水中,盡量減少不必要活動,以減少O2的消耗和增加CO2的產生,等待救援。在接到救助指令后,根據海況和遇險船舶所處環境的情況,依據人在水中不同水溫中所耐受的極限,對翻扣船舶內的人數和船舶結構詳細了解,初步計算出幸存人員所在艙室的空氣能夠維持正常生命的時間,制定周密的救助計劃,在遇險船員未發生病理變化前,盡快將遇險人員救助出被困環境。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及時向船艙內供給氧氣或者壓縮空氣,提高船艙內的氧濃度,可以延長救助時間,提高救助成功率。
[1]袁書澤,楊振校. 冷水中救生淺析[J]. 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2007,45(1):58-62.
[2]王正國. 災難和事故創傷的救治[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77.
[3]陶恒沂,孫學軍. 潛水醫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5-56.
[4]荊巖林. 潛水員呼吸用氣體的相關安全規范[D]. 第四屆中國國際救撈論壇論文集,2007:8.
V675.85
B
2095-0616(2011)11-146-01
201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