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榮 李慧
尋覓綠藥仙蹤 情系國粹傳承
文/劉榮 李慧
彭勇,研究員,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助理、藥用植物親緣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際傳統藥物學會執委會委員,《中國中藥雜志》、《中國現代中藥》雜志編委;2005年獲香港浸會大學中藥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藥資源、保健食品研發及中藥信息學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獲部級科研成果獎2項,主編或主要參與編寫《苦丁茶研究與開發》、《綠藥覓蹤》、《中藥保健食品的研制與開發》、《當代藥用植物典》、《常用中藥及植物藥活性成分手冊(英文版)》等專著。
從古老的《黃帝內經》開始,中醫藥學就在華夏大地上開始了長達幾千年的文明之旅,是中華國粹和文化瑰寶。中醫“家譜”上,扁鵲、華佗、張仲景、李時珍……依然是人們在提到中醫時,口中津津樂道的大明星;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名聞天下的麻醉術、堪稱中醫藥百科全書的《本草綱目》,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在展示著中醫藥博大精深的無窮魅力。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弘揚中醫藥、發展中醫藥、保護中醫藥的隊伍中,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藥用植物親緣學研究中心主任彭勇就是其中之一。
自1986年從四川大學生物系植物學專業畢業至今,彭勇已在藥用植物研究所跟隨我國著名藥用植物學家肖培根院士工作了25年之久,受肖院士的影響,彭勇在中醫藥研究上兢兢業業、執著專注、一絲不茍。
2001年8月,一場歷史上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枸杞專題國際會議—枸杞及抗衰老中藥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寧夏銀川召開,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的傳統藥物學家帶著好奇和質疑參加了此次盛會,而這個“質疑”的背后還有一段故事。
據悉,寧夏枸杞(Lycium barbarum)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是中國最具特色的藥食兩用中藥之一,出口歐美、亞洲等多個地區。然而,1989年印度學者Harsh教授在Current Science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卻將寧夏枸杞推向了尷尬境地。這篇文章說:寧夏枸杞的根、莖、葉各部位和它的組培產物均含有托品類生物堿—阿托品,并建議將寧夏枸杞作為提取托品類生物堿的新資源。熟悉阿托品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有毒的生物堿,中毒劑量一般為5~10mg,過量使用會威脅生命安全。該文章一發表,就像一顆重磅炸彈,震驚了世界植物學和傳統藥物學界,寧夏枸杞的安全性受到了極大質疑,出口也受到了重創。

哈佛大學胡秀英教授在指導彭勇博士(左)進行植物鑒定

彭勇博士(右)與英國邱園中藥鑒定中心主任Christine 討論枸杞分類問題

彭勇(左)與印度植物分類學家Panda博士討論枸杞的分類問題

彭勇在觀察植物的顯微切片
枸杞子在我國已經應用了2000多年之久,且在大量的臨床應用中從未發現托品類生物堿毒副作用的報道。為此,肖培根院士對寧夏枸杞存在安全隱患的說法提出了質疑,在他的建議下,彭勇將“中國枸杞屬植物的生藥學研究”作為了博士論文課題,決心要弄清印度學者的說法是否科學屬實,得出符合事實的研究成果,以正視聽。
2001年9月,彭勇帶著這份求實的信念來到了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在趙中振教授和肖院士的聯合指導下,開始了研究工作。他用兩年多時間幾乎跑遍了我國枸杞屬植物的產地,摸清了國產枸杞屬植物的資源情況。在查閱有關枸杞的國內外文獻和枸杞植物標本的過程中,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國家標本館館藏的一份我國植物學老前輩劉慎諤教授1932年采自印度西部地區的歐枸杞(Lycium europaeum)標本引起了彭勇的注意,他將該標本的照片帶回了香港,并多次致信Harsh教授,希望他提供產于印度的寧夏枸杞樣品卻無果。經多方打聽方知Harsh教授已經過世,彭勇的研究似乎走進了死胡同。
就在彭勇為收集產于印度的寧夏枸杞樣品一籌莫展時,一份印度加爾各答大學(Calcutta University)植物分類學家Sauris Panda博士帶來的枸杞標本和果實樣品讓彭勇的研究有了突破性進展。通過對比和分析這些所謂的產于印度的寧夏枸杞,彭勇發現無論是外形還是果實大小都與中國的寧夏枸杞有很大出入,他開始懷疑這些產于印度的寧夏枸杞很可能就是歐枸杞。
2004年6月,彭勇專門前往英國邱園的植物標本館查閱了產于印度的枸杞屬植物標本和歐枸杞的模式標本,同時還在邱園的藥用植物園區看到了引種栽培的歐枸杞,這讓彭勇更加確信印度學者Harsh教授所說的寧夏枸杞就是歐枸杞,而非我國的寧夏枸杞。“我們課題組對國產的7種3變種枸杞屬植物進行了阿托品含量測定,證實中國產的寧夏枸杞和同屬其他種類果實中阿托品的含量是痕量的,遠低于中毒劑量,寧夏枸杞完全可安全食用或藥用。”彭勇說。此后,在多次國際相關會議上,彭勇就相關研究情況向國際同行作了介紹,澄清了長期流傳的錯誤論斷,洗刷了印度學者強加在我國寧夏枸杞身上的“冤情”。他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國際同行的贊許,奧地利格拉茨大學生藥研究所所長Bauer教授在參觀他的實驗室時對他說:“你的研究結果使我心頭這塊對中國寧夏枸杞安全性擔憂的石頭終于落地了!”
隨著中醫藥國際化問題討論的逐步深入,有人擔心中醫藥一旦實現國際化,也就意味著中醫將在國內失傳,不少國人不免對中醫藥的發展和傳承前景堪憂。
彭勇認為,中醫藥國際化和現代化非但不會阻礙其發展,反而會給中醫藥的發展打開全新的篇章,而一切有關中醫滅亡的說法都是庸人自擾。他說:“中醫藥的研究是不斷認識、不斷探索、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并不是一項5年或者10年就能完成的事情,所以還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地繼續深入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尋找中醫藥的良性發展之路。”
中醫藥應該如何實現國際化、現代化?中醫藥發展的良性道路在哪里?彭勇認為,中國民樂的發展或許能給中醫藥一些啟發,“中國民樂在保留自身傳統、精髓的同時,適時地融入現代元素,不僅成功贏得國外市場,同時也突破了限制其發展的瓶頸。那么,中醫藥要想實現現代化是否可以借鑒‘女子十二樂坊’、云南麗江的‘納西古樂會’等民樂在發展過程中有價值的經驗呢?”彭勇說。
另一方面,中醫藥想要進軍國際,首先得獲得國際的認同。彭勇說:“我們可以參考肯德基(KFC)的發展模式。肯德基在保留其傳統精華的同時,又充分結合當地飲食習俗和特色,不斷研發新產品,贏得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可,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國中醫藥發展借鑒的經驗。”
彭勇認為,中醫藥有很大魅力和優勢,在英國,中國人曾用中醫藥治好了西醫束手無策的小兒濕疹,讓西方人見識了中醫藥的神奇。如今西方掀起一股學習中醫的熱潮,眾多國際知名企業紛紛向中國拋出橄欖枝,希望將中醫技術引入。由此可以預見,中醫藥國際化將會使中醫藥登上世界傳統醫學舞臺之巔,為中醫藥的發展開拓全新的局面。
面對國人擔心中醫失傳等問題,彭勇道出了他的心聲:“國際化只會更加凸顯中醫藥的優勢,對中醫藥發展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我們相信,中醫藥能夠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屹立幾千年不倒,一定有它的獨到之處。而當下,我們首要要做的就是運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中醫藥、詮釋中醫藥,讓中醫藥深奧的理論更加通俗易懂,運用創新的理念和模式去發展中醫藥、弘揚中醫藥、傳播中醫藥。堅信中醫藥這一國粹既為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后也必將會更好地造福人類!”

彭勇得到肖培根院士的諄諄教導